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三个途径

作者: 郑焕珍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应将阅读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技法的传授、阅读作业的设计等方面综合发力,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阅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以情境为抓手,培养阅读兴趣

新课标着力提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真实”与“有意义”是创设情境的两个关键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让他们在浓浓氛围中,在任务驱动下,学会解决学习问题。

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悟人物品质,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将于下周举办,学校要求四年级各班参与拍摄一个小故事,咱们班选定拍摄《“诺曼底号”遇难记》微电影。现在邀请各位同学来担任本次微电影编剧,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时思考:这篇小说能为这部微电影提供哪些镜头?试着用四字短语来为它们命名。

2.小组合作,参照教师给出的例子,结合每个人的命名,从文本中选择相应的段落,设计一个微镜头,并从中讲解你的设计意图。

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最终提炼出“雾中夜航”“海难突至”“指挥救援”“伟大牺牲”等多个镜头,然后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镜头进行编剧创作。

针对第二个问题,首先笔者出示范例,引导学生描述场景,描绘人物(以语言、动作等突出人物形象),说清意图。然后,学生仿照范例进行设计,表达意图。

设计描述场景、复刻人物、总结设计意图三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构建了任务框架,让学生在阅读与探索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品悟人物品质。

二、以技法为核心,提升阅读能力

技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想象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笔者采取“精读+对比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先深入文本,通过自由朗读、相关材料补充、前后对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诸葛亮、周瑜的人物特征。与此同时,将课文与《借东风》进行对比阅读,并推荐学生观看影视剧中的相关片段,更直观地感受两个人物的形象,逐步掌握古典名著阅读方法。

又如,《三月桃花水》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带领学生精读文本,而是以问题“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导引,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关键句圈画批注,通过自读自悟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表格等助读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本内容,实现对文本的高效理解。

三、以作业为辅助,打通阅读边界

课后作业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教师对学生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优化阅读作业设计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在设计书面作业时,引入阅读作业。例如,在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阅读《纳米技术走进生活(节选)》《徜徉在人体里的小小机器人(节选)》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同主题文本的阅读中,重温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作业内容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另一种阅读。在教完《童年的水墨画》后,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与课本插图让学生完成一个给童诗配画的课后作业,并启发学生思考“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水葫芦钻入水中”“小蘑菇戴一顶斗笠”分别是怎样的画面,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将所思所想通过绘画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学《草船借箭》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课本剧表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文本内容、人物语言与行为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家庭阅读、亲子阅读相结合,发挥家庭的场所优势,让家庭成为学生阅读的有益补充。

总之,引领学生阅读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素养提升的根本保障。通过情境、技法、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打通阅读的边界,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益尝试。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找新的路径与方法,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