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步走,让班级破茧成蝶
作者: 李珍霞三年前,我交流到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接手了一个临近毕业的班级。新班级有三大特点:人数少、生源差、问题多。中途接班,还有升学压力,我审时度势,决定一点一点去突破。
一、在班级管理中突出“善理”
作为这群孩子初中阶段的第五任班主任,校长在班里介绍时对我大加“赞誉”,但这样的铺垫,似乎并没有对学生有多大影响。短短数日,他们在两操、上课和归寝等方面,从“暗中试探”到“公然挑衅”,接二连三制造“新闻”,甚至把重新分班的不满情绪也朝着我发泄出来。我告诫自己:此时最需要保持冷静,先让学生把“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等合适的机会再说。
一次数学课上,小敏与老师发生了冲突,甚至当众把作业本扔来扔去。当数学老师怒气冲冲地把小敏交给我时,我没有先指责,而是给她布置了说明事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作业”。听取了她的“作业”汇报,我看得出小敏在冷静状态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就把准备好的“说教”咽了回去。之后,小敏主动找数学老师承认了错误。看来,有效的班级管理要“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理”出学生的内在动力。唯有如此,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二、在家校合作中彰显“同心”
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永远是治班的一大法宝。接班后,我迅速熟悉班里所有学生。在第一周的家长会上,我在课件上展示了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先罗列学生的优点,再提示他们的不足和短期改进方向。短短一周的接触了解,我就把自己热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情怀传递给了每一位家长。这就拉近了家校距离,为我下一步的治班策略做足了铺垫。
每一次的家校沟通,无论是电话、微信、家校联系卡,还是文章读后感推送等,我都字斟句酌、把握分寸。我会认真描述孩子的在校表现和我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联系卡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现。读到优秀的家庭教育文章,我第一时间分享给家长,并与家长交流读后感,缓解他们对孩子学习或行为习惯的焦虑情绪。真诚的沟通有了很好的效果,我的班级治理和成长计划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三、在文字记录中凝聚“共情”
不管工作多忙碌,我都利用“简书”平台,每天坚持用文字记录和孩子们走过的日子。他们的课堂表现和每一个成长故事,都是我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比如公开课上,我提问小牛时,她不想回答,脱口而出“No”。我并未因此而批评她,而是跟她讨论共写一篇周记——《在公开课上说“No”之后》。又如,一向调皮的小奇从外地回来,特地捧了一盒酥饼请我品尝,我写下《这不只是一盒酥饼》。再如,有几个学生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经过引导改正了错误,我学着陶行知先生给他们每人一颗糖,并写下《我也奖励学生一颗糖》。
利用班会等时间,我时常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文章,孩子们为自己能够成为文章的主角而开心。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分享成为学生缓解压力、交流倾诉的渠道。
初三这一年,无论是一日三餐、路队、送寝,还是实验、体育、计算机等训练,时时处处都有我和孩子们一起奋斗的身影。一天天的真诚陪伴,一次次的你追我赶,让这个“老大难”班级旧貌换新颜。中招考试中,仅仅27人的班级,升入济源一中11人,其中的4名同学还在年级名列前茅。
这一年的“战天斗地”,这一年的“融冰破浪”,让我彻悟:当用心、用爱、用情去做一件事时,就能闯出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