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的意义及实践策略

作者: 赵彦

中小学生涯教育是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和开展生涯规划的发展性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在中小学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学校的生涯教育更多地关注了即将走上社会求职的大学生群体的现实因素,而忽视了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可能性因素。许多孩子从小缺乏理想,或者有理想但不知如何实现。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迷茫时,可能会被迫接受别人的意见,而没有得到塑造真正的自我意识的机会,导致心理发展受限,饱受抑郁、焦虑之苦。

当前中小学生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偏差。许多家长并不清楚孩子的真正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灌输孩子思想,而没有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教育与引导。二是学生自我发展受限。由于学生自身面对学习、社会的诸多困惑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比较低,再加上对学校以外的世界和职业了解甚少,因而,很多孩子没有明确的成长目标和成长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和专业的干预,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涯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近年来,我校对青少年生涯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理念还需进一步加强,其意义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1.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涯规划理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专业的游戏活动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价值观等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中小学生通过生涯规划职业体验活动,可以了解社会,体会自己与国家、社会、世界的关系,从而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涯教育,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重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揭示了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而在中小学渗透生涯教育,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3.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涯教育,可以推进“五育”并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从课程教学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时空资源整合等方面,推动生涯教育与“五育”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特别是到了初中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思想的成熟,随之出现的生理、心理问题也会增多,此时的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迷茫、不放弃,并且能够生成内在动力,激励其向梦想前进。

4.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敏锐度,培养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能力

社会经验的缺失,导致中小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再加上现代社会的诱惑因素比较多,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很容易陷入迷茫,甚至误入歧途。如果在中小学及时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就能够引导中小学生对当前社会的经济形势、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其及早发掘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定位,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在中小学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策略

1.探索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渗透,实现“五育”并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渗透生涯教育的重要场域。生涯教育应扎根课堂,发挥学科教师的专业优势,使其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涯教育理念,寻找生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最佳融合点,推动生涯教育向着常态化、全面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让生涯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师应从生涯唤醒、认识自我、兴趣性格、职业探索等主题进行生涯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涯理论学习,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端正学习目的,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2.开展生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体验职业,使其对未来职业有更明确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学校应按照“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系列规划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生涯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融合发展的教育格局,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引领学生向着梦想出发。

3.以课程实施为依托,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开展生涯教育的良好教育生态

学校应整合家校社教育资源,设计基于校园、家庭、社会的系列职业体验活动,让生涯教育普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向校园的生涯教育,可以通过兴趣岛游戏、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劳动美”实践课程等方式实施;面向家庭的生涯教育,可以通过“我和爸爸妈妈去上班”“画画我的家族树”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追溯家族成员职业、参与家庭事务等;面向社会的生涯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家乡文化寻访等。

总之,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涯教育,可以让学生增强规划意识与能力,积极适应新高考带来的教育变革,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方案,为未来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