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转型 相融共生
作者: 魏英近年来,峄城区教学研究中心,以推进全区教研相融共生发展为目标,积极引领课程改革,在提高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探索推进教研转型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现分享给大家。
一、健全机构,打造共生团队
2019年2月,峄城为加强全区教研工作,设立了峄城区教学研究中心,由区教体局代管,下设学前教研室、小学教研室、中学教研室、职业和继续教育教研室、招生办公室、教学服务办6个股室。
教研员作为教师队伍的“关键少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峄城区教学研究中心将打造“研究接地气、指导有底气”的教研队伍作为重中之重,按学段、学科严格选聘各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建立了一支有实力、有活力的教研队伍。
二、完善机制,营造共生环境
为推动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在管理体制上,区教学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不断完善教研员考核、评价、奖励机制,逐步形成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一是出台了《峄城区教研员评价办法》《峄城区联研共同体评价办法》等工作制度,建立起“学科团队月教研制”“工作室周教研制”“联研共同体季教研制”等研讨制度。二是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开展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帮带活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提供平台促教研水平提升。落实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要求教研员主动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教研工作;鼓励讲示范课,带头参加各类教学业务比赛,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四是实施课题带动战略。要求每位教研员每年带领团队进行1-2项教研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注重中期检查、论证、结题等相关工作的实效,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带动学科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多维教研,激活共生单元
一是开展“四个场域”下的教研项目研究。自2021年起,区教学研究中心实施学科中心团队、名师工作室、学校教研联盟、教研基地四个场域的建设和有机融合,以学科和课题研究为教研切入口,推动学校向“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方向发展。我们按照新课堂达标活动总要求,以学科基地建设为牵引,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基础教育头雁团队,孵化专家型人才,加强教学引领、示范,发挥辐射作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教共体区帮扶联动教研机制,以“共同主题教研”为桥梁,铺设双向立体的教研通道,构建和完善“绿色教研生态链”,形成区域教研一体化推进路径和方略,构建城乡教研一体化多维评价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开设“全角色”课改大讲堂。认真落实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新课堂达标工作,开设了“全角色”课改大讲堂。每周一上午,组织中小幼各学科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以及学科带头人等轮流开讲。在演讲选题上,侧重大单元视角下的目标叙写、评价任务设计、量规设计、背景分析及单元学历案制作、课时学历案制作等内容。每期两名教师主讲,全年安排25场,分项目、分周次举行。
三是推动区域教研转型。区中小学教研室、学区教研室、学校教导处(教科室)三级教研机构精准持续发力,建立了蹲点教研、订单教研、主题教研、联合教研融合互补新机制。区中小学教研室分三个小组,每组、每周下沉到两所学校进行为期一天的听课、评课及专题讲座活动,并参加学校“无课半日教研”指导活动,真正做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及时回应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和困惑。同时,整合优质教师资源,通过蹲点教研、订单教研、送课下乡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四是依托“黉学汇教育大脑”拓展教研时空。将“互联网+教育”作为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新模式,推动信息化赋能教研改革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研深度融合,建设数字教研平台,积极探索智慧教研、智慧课堂,推进综合评价、智慧“双减”工作,更好地实现助学、助教、助研。充分发挥“黉学汇教育大脑”数字教研平台功能,构建区域教研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各校教师教学、教研的常态数据,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切实提高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教师能力提升的水平,将教师研修学习、教学实践等活动纳入评估范畴,以评促用。
(本栏责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