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施教技能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探究

作者: 张欣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左右人的认知的某些因素,包括需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在施教技能素养中,非智力因素是重要内容,对提高技能的水平、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我们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第二层次,主要指学生的心理素养,它们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直接影响。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荣誉感、求知欲等,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

人的个体或群体非智力因素是否具备、具备多少、具备程度,影响着人的个体或群体学习技能的提升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个体或群体的非智力因素呢?明晰非智力因素概念是前提。

首先,只有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技能素养形成方面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明确培养方向,才能坚持不懈地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其转化为“素养”。

其次,要掌握相关的生理、心理、伦理方面的知识,并学以致用。人的生理、心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发生变化,若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生理、心理认知范畴,其效果肯定不会乐观。

最后,用什么观念及措施培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是“从非智力因素到素养,从素养到技能素养”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习者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其教学需匹配相对应的方略、方法、方式,并能嵌入、融入技能素养培养,使技能、素养得以整合为一个整体。

因此,这要求我们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育人质量——

在0-3岁阶段,我们以感知训练为抓手,培养其学习能力。人出生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会不断增强,多给孩子进行一些感官刺激,可以刺激其大脑皮层和其他器官的互动。

在3-6岁阶段,我们以健康、益智等游戏为抓手,培养其学习能力,促其健康成长。学前教育以游戏教学为主,益智类游戏课程有益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在6-12岁阶段,我们以习惯养成训练为抓手,提升其学习方面的技能素养。这一时期,孩子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

12岁以后,孩子分阶段步入中学、大学,在不同学习环境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因此,我们可以理想教育、创新精神、生存教育为抓手,培植学生学习技能素养的同时,推动其身心全面发展,自信步入社会,更好地生存、发展。

总之,技能素养中的素养,只有经过悉心、系统地扎实培植,才有可能生成高品位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