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双减”落地

导读: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体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加强课程建设,是每所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河南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指出,要深化课程领域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落实国家关于校本课程有关规定,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指导,协调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校构建多样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为此,本期我们约请济源示范区的部分中小学校长,结合实际,围绕“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双减’落地”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本期嘉宾:

张化芬 济水西关学校校长

李新乐 克井镇第一初级中学校长

翟国喜 轵城镇实验中学校长

李为民 克井镇原昌学校校长

主持人:

孙 俭 (本刊编辑)

赵忠红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总督学)

主持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省教育厅专门印发了《河南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深化课程领域改革,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学校管理者,请大家谈谈各自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李新乐:结构改变,功能才能改变。课程改革的深化,关键是看学校课程设置情况。课程结构的改变,必将带来育人模式的变革。因此,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育人水平的必由之路。

翟国喜:课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要下决心改变之前过度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现象。

主持人:课程体系需要作好顶层设计,比如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以及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等都要明确定位,请大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简要介绍一下各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张化芬:我们西关学校以“努力让每一朵花儿灿烂绽放”为理念,以“培养七彩好少年”为育人目标,构建了“七彩”课程体系。我们通过“儿童课程”,确立儿童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教师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课程保障;通过“家长课程”,提升家长素质,增强教育认同。这三大课程中,“儿童课程”是核心,“教师课程”和“家长课程”是基础和保障。

李新乐:我们克井一中以“尊重、爱与智慧”为办学理念,围绕“做一个知书达礼的新时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构建了“知书·达礼”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部分地方课程要求开设的心理健康、礼仪、书法艺术、学习方法指导等。拓展课程,由教师依据自我特长开发,以校本课程方式实施,依据学校社团活动展开。其基本的原则是“从学科中来,到学科中去”。比如,学科拓展类的名著剧场、化海畅游、数独社团等课程,以学科课程为原点,拓展延伸,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兴趣。综合课程包括综合实践、德育活动、劳动课程等。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独立,又有交叉,但都围绕育人目标展开,形成课程体系,有效发挥了学校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

翟国喜:我们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育人目标的核心载体,结合乡村生活,建构了“行知创”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主要任务,突出培养学生“知”的能力;拓展性课程基于学科,形成了名著阅读、研学旅行、综合实践等课程,突出培养学生“行”的能力;探究性课程开发了人工智能、数学习题模型研究等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创”的能力。

李为民:我们学校根据校情构建了“基础+拓展”的“信教育”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原则,拓展课程以基础课程为根本,以“一科一品”为抓手适度拓展,进而服务于基础课程。目前,语文学科的写字特色课程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学校推行全学科作业品质书写,学生学习品质由此得到极大的提升。数学学科的阅读课程,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美术学科的衍纸、剪纸等课程提髙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

主持人:在保障落实好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怎样才能构建多样化、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呢?

李新乐:深化课改的关键还是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其中人是最关键因素,抓住人,就找到了资源。因此,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挖掘每个教师的潜力,让教师的兴趣爱好在学校的支持下,变成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二是结合地方文化特色,适度挖掘周边学校、社区、企业的资源,与其共建共享,以丰富学校的课程结构;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选用要经得起学校价值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评判,而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砌。

张化芬:我们学校聚焦育人目标,以学科拓展为主要途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语文学科以“阅读点亮人生”为理念,开发阅读课程、国学课程;音乐学科开发了“乐器吹响童年”系列课程,一、二年级为竖笛,三、四年级为横笛,五、六年级为葫芦丝;美术学科将脸谱艺术引入课程,帮助学生学习色彩的内涵、色彩的运用、脸谱的变化等。

翟国喜:学校以“基于课程标准的问题研究”为导向,结合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和教师团队实力,进行问题解决式研究和学科专题研究,从学科拓展延伸走向学科内部的深挖。一是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如为落实统编教材名著阅读难题而实施的“‘161’阅读课程”,为解决书写的系统指导问题而开发的“硬笔书法与教育”,为提高学生英语拼读能力而开发实施的“初中英语拼读入门”;二是开发、补充相关课程内容,体现学校特色、乡土特色,如补充地域性学科知识、文化历史的“家住济源”“古轵史话”等,体现数学学科拓展与深化的“习题模型研究”等。

主持人:如果说课程体系建设是为了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怎么教”就需要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齐头并进,请大家谈谈是如何保障课程实施的。

李新乐:克井一中多年来一直坚持“目标导引的教、学、评一体学思课堂的构建”,强调目标具体可评价,强调教、学、评相互照应,强调听、说、读、写、兵教兵等有效学习行为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教研组通过培训、研讨,引导教师控制讲课时间,改变课堂评价方式,引导各个学科组、备课组围绕“学生学”,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丰富。

翟国喜:我认为,首先要将目光聚焦在国家课程上,保证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这是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次,建立“教、学、管、研、评”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四有五环节”(“四有”即有目标、有互动、有质疑、有反馈,“五环节”即导入新课、呈现目标,自主学习、预习展示,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学生质疑、教师点拨,课堂小结、当堂检测)智慧课堂范式,完善课堂“六设计一反思”(目标、问题、情境、活动、板书、作业设计,教后反思)模式,优化课堂评价指标,推进作业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最后,要建立集体备课、校本研修、教学质量监测、分析评价、学困生助学、分层教学等机制,全面推进精准教学,保障课程实施。

主持人:中小学校课程建设是丰富学校内涵、激发学校活力的重要途径,请大家展望一下今后的课程体系建设吧。

李新乐:课程建设是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主要载体,撬动了学校育人模式向链条化、一体化、整体化迈进。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教师既要有实现学校整体育人目标的自觉性,又要有学科梳理和学科整合的专业性,这两者极大地影响着课程建设的品质和生命力。因此,学校还需要在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做好文章,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学术研究的氛围,以课程定位教师的专业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课程体系构建的活力。

张化芬: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课程设置将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宽度,动静结合,益智有趣,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在多样化的课程中找到兴趣点,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选择。

翟国喜: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构建学校“四化”课程,即校本化、乡土化、常态化、多元化实施课程。既厚植学生乡土情怀,又培育学生世界视野;既关注学生当下成长,又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着力培养具有自信品格、乐学能力、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出彩少年。

主持人: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双减”背景下,建构完备的、科学的、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是“减负提质”的重要保障。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更新课程理念,改进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对进一步提高教育品质,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各学校继续坚持以生为本,实施校本化的多类型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去创造自己的多彩人生。

(责 编 帕 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