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导学互动”,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 管小梅从小学升入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突然加大,不少学生感到一时难以适应,学习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导学互动”模式,通过师生密切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设计“导学互动”内容,培养学习能力
“导学互动”,顾名思义,就是把“导学”与“互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设计课前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初中数学的难点,体现在知识的抽象性上,这就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提前接触、深入揣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精准地进行课前导入,与学生展开良好互动,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打牢基础。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制作导学案,并在线上发给学生,让学生梳理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从而精准地掌握学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接下来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出示教学提纲,明确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上课前,要设计好教学提纲。数学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教师在导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能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上课时,要向学生展示教学提纲,让他们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后续的教学互动奠定基础。
三、围绕教学提纲,开展“导学互动”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导学互动”模式,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其创新实践能力。在“导学互动”中,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越密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情境,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小明、小华、小红在教室玩游戏。在他们的桌面上有10张卡片,其中正面是花朵的有4张,正面是小狗的有3张,正面是小鸟的有2张,正面是蝴蝶的有1张。随意从中拿出一张卡片,拿到正面是小狗的卡片的概率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最后一块得出答案,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小组互动,不仅能提高课堂实效,还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评价和反思“导学互动”,提高课堂实效
在授课完成后,教师要对“导学互动”的教学内容予以评价和反思。要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课堂学习中的优势及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共同评价、反思“导学互动”的教学内容,既能为后续的“导学互动”积累经验,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导学互动”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从而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
(责 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