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作者: 邹和花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主要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教师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在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中积极探索知识与技能。
2.适宜性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语文基础,保证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与科学性。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坚持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丰富教学素材,及时了解学情,总结经验,从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3.审美性原则
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内在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素材,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学意境,带领学生收获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二、如何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1.丰富教学形式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观察代入法、猜谜引入法、情景创设法等手段导入新课,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蝉》一课时,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蝉的独特形态,从而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2.完善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实践范围;要善于利用具象化的素材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转化。比如,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教师在讲解字词时,可以通过汉字简笔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规律。教师在提问时要尽可能地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课堂焕发活力,让知识内化于心。
3.组织情景剧表演
中学生模仿力强,乐于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模仿,因此教师可围绕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例如,在讲解文言文《咏雪》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文,然后在课堂上表演情景剧,并一起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丰富灵活的手段带领学生充分领略文章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色。例如,在讲解《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展示丽江的美景,并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语文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变革,探索采用各种趣味教学手段,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真正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起来。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