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探析

作者: 杨雪琴

我国的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大力提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学习、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不仅是基于学生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下学校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基于此,我们学校利用“固始根亲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开发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地域文化进课程、进课堂,以此拓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培根铸魂,涵养家国情怀,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以走近“开漳圣王”陈元光、感受“固始根亲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为例,分享一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

一、活动背景

固始县历史悠久,建县有近2000年历史。因其特殊的区位、历史等原因,固始成为中原地区移民南迁的主要出发地和集散地,素有“中原第一侨乡”之称,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形成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亲文化”现象。固始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唐初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但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当下的不少固始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对陈元光和“根亲文化”也了解不多、不深。

为了让学生走近陈元光,并通过陈元光其人其事进一步探寻“固始根亲文化”,从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从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选定五(2)班全体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实践探究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参与探究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2.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会搜集、整理信息,整合探究成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体验参与、合作的快乐。

4.学生通过活动,感悟家乡优秀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初步了解“固始根亲文化”,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活动策略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等特点,做到内容开放、过程开放和方法开放;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拓宽实践活动的空间,充实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实践活动按照上级精神,突出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原则。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的能力。

3.一般活动和专题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既有一般的团体实践活动,又有“小课题”实践探究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一般活动与专题活动结合中,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四、活动过程

(一)问卷调查,明确主题

1.活动内容

我们首先围绕固始人文历史知识设计问卷,诸如:你最想了解家乡的哪位历史人物?你知道哪些以固始历史人物命名的场馆或道路?你知道固始县名的由来吗?你知道固始为什么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吗?……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学生对家乡人文历史的兴趣和了解程度,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设计下一步活动方案。

2.活动总结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3%的学生对家乡的历史人物感兴趣,80%的学生很想跟老师一起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87%的学生想了解家乡历史名人陈元光。同时,我们也发现,有85%的学生不知道固始县名的由来,高达96%的学生不知道固始为什么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由此可见,学生对“固始根亲文化”知之甚少,但大家对家乡人文历史兴趣浓厚,非常乐意和老师一起去探寻,这次活动的主题也就十分明确了。

(二)群策群力,出台方案

1.活动经历

(1)观看视频初接触。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央视人文地理纪录片《闽台祖地》第一辑《开漳圣王》,让学生初步感知固始人文历史。

(2)“头脑风暴”提问题。让学生把想了解陈元光以及“固始根亲文化”的问题都写在卡纸上,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哪个同学提的问题多,并把问题列举在黑板上。

(3)讨论提炼定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陈元光展开思考,想的越多越好、越广越好。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最后确定问题。

(4)群策群力列计划。有了问题,怎么去研究解决呢?为此,我们围绕梳理出来的问题制订了一个研究计划,包括在学校研究、在家上网查资料、查文献和参观场馆等。

(5)齐心协力建小组。根据梳理出来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点,全班共组建了8个活动小组,明确组长。各小组根据各自的探究主题分头活动,查找搜集信息,填写活动记录表。

2.活动总结

学生通过聆听老师讲述、观看视频,对1300多年前的家乡历史人物陈元光以及固始先民的南迁历史进行了解和探究,极大地丰富了现有认知,重塑了家乡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在“头脑风暴”环节,学生们脑洞大开,围绕陈元光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急切地想去了解更深层次的其人其事。

以上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探究热情,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活动拓展

学生课下又观看了央视人文地理纪录片《闽台祖地》第二辑、第三辑,进一步了解固始的人文历史,并撰写观后感、办手抄报,还在课上进行了交流汇报。

(三)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1.寻其“迹”——整合文字资源

文字资源是指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固始人文历史的资源,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地方志等来搜集资料,以此了解陈元光的生平、家人、故事、历史成就以及代表作品等,同时了解“固始根亲文化”,进而整合文字资源,形成成果报告。文字资源的整合,构建了学生对陈元光以及“固始根亲文化”的初步认识。

2.探其“踪”——整合“物化”资源

“物化”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存在的与陈元光以及“固始根亲文化”相关的资源,比如陈氏将军祠、陈元光广场、根亲公园、魏敬公园、根亲博物馆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陪同下,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场馆兴建历史,并拍摄照片,形成实践探究活动成果,课上交流讨论,进行阶段成果汇报。“物化”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直观地认识陈元光以及“固始根亲文化”,同时可以培养活动规划及社会实践能力。

3.听其“音”——整合影像资源

影像资源是指根据陈元光的经历以及固始根亲文化拍摄成的影视作品等。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观看央视《闽台祖地》、固始县根亲文化专题片《筚路蓝缕》和《开创漳州》、电视剧《根在中原》等,并撰写观后感、办手抄报,形成实践活动成果,课上交流汇报。影像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加深对陈元光以及根亲文化的认知,培养了多视角下感悟地域文化的能力。

4.践其“行”——整合“校社”资源

“校社”资源是指学校和根亲博物馆联手举行的研学实践活动。

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聆听固始的历史沿革、文化名人介绍和源远流长的根亲文化。

二是邀请博物馆宣讲员进校园作报告。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近距离地感受家乡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

三是让学生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解,当“小记者”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撰写解说稿、设计采访话题、联系采访事宜等。“小小讲解员”和“小记者”们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分享知识、开阔视野,热情传播根亲文化,进一步增强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四)集结成果,汇报展示

1.活动准备

小组成果报告单、学生手抄报、学生解说活动视频、访谈活动视频、图片、课件等。

2.活动方式

老师开设“元光讲堂”,学生分别以故事分享、图片展示、观看活动视频等方式进行汇报展示。

3.活动成果

汇集活动过程中的文字及图片资料,编制《走近“开漳圣王”陈元光,探寻“固始根亲文化”》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五、评价反思

走近“开漳圣王”陈元光、探寻“固始根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固始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活动内容源于生活,契合学生兴趣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围绕大家共同确定的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思维是开放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空前高涨,在探究、合作中汲取的知识、体验的乐趣弥足珍贵!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了解身边历史、认识历史人物的窗口;把学生从单一的学科学习、从教室里带出来,朝着目标尽己所能、团结合作,不断交流、思考、探讨,每一步都有惊喜;让学生在挑战困难、解决问题中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团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孩子们学会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知,聆听历史的脉动,感叹文化的丰富,体验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责 编 东 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