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评”任务一体化设计
作者: 姜建文 杨霜霜
摘 要: 基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落实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要求,以“乙醇”课时教学为例,构建“学、评”任务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展示在该思路下设计的不同类型课堂学习评价以及课后作业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为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 日常学习评价; 课堂评价; 作业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100036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化学学习评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链条。教师应充分认识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对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有效途径、方式和策略[1]。
在目前的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中,“有教无评”“有评无促”的现象十分普遍,评价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相脱离,课堂练习成为化学课堂学习评价的主要形式,“刷题”成为课后作业的标准流程,严重弱化了评价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诊断和发展功能[2]。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一体化设计,促使化学学习日常评价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化学学业质量水平来确定,落实“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本文拟着重从化学课堂学习评价和化学课后评价(作业)层面探讨“学、评”任务一体化设计。
1 “学、评”任务一体化设计思路
“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两个层次是“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换言之,这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因此,深度理解“课程标准”是做好“学、评”任务一体化设计的前提,除此之外,“学、评”任务一体化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解决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以及“学会了吗”这四个问题的过程。由此,构建如图1所示的“学、评”任务一体化的设计思路[3]。
1.1 制定统领教学的学习进阶规划
学生“学什么与学到什么程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制定学习进阶规划。学习进阶是学生在各学习时段学习同一主题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描述,其包含各种组成要素,其中一个便是进阶维度,即学科内或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核心概念,通过追踪学生在这些维度上的发展可以了解其整体学习进程[4]。
姜建文、王丽珊曾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作过深入阐述,他们认为,素养1、素养2和素养3对应学生的思维进阶,素养4对应探究进阶,而素养5则是情感进阶的体现[5]。据此,我们可以将“思维进阶”“探究进阶”和“情感进阶”作为学习进阶的三个进阶维度,从而系统地制定能够统领教学的学习进阶规划。
以“乙醇”为例,该内容属于“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教学主题,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大概念统领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大概念是本教学课时的学习进阶的重点。决定物质性质的结构因素有多种,对于简单有机物来说,“官能团决定性质”是最主要的次级大概念,放到“乙醇”这一课时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的具体概念则为“羟基决定乙醇的性质”。基于上述分析,本课时的学习进阶规划如表1所示。
1.2 重构教材内容,制定课时目标
明确了进阶规划,接着便是分析教材并重构教材内容,即在教材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编,使之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使之更符合学生状况[6]。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材第七章第三节“乙醇”为例,教材内容重构见表2。结合已制定的学习进阶规划和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业质量水平,可以确定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 对乙醇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了解,能从乙醇的组成、结构等方面解释或说明与乙醇相关的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并进行符号表征(学业质量水平1)。
(2) 通过探究乙醇化学性质的实验,认识“羟基”官能团对乙醇性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官能团决定性质这一概念,能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学业质量水平2)。
(3) 通过学习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能分析化学科学在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等方面的价值和贡献(学业质量水平2);能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和合成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学业质量水平3)。
1.3 学习任务功能化、学习活动层次化设计
课时目标确定后,教师需考虑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即回答第三个问题“怎样学”,这就需要合理设计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是指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落实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课题[7],包含各种问题和活动,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学习任务的功能化,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要承载一定的素养功能。
要想实现学习任务,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即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或者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来实现学习任务,这些层次化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更加稳固的知识结构。以“乙醇”这一课时为例,基于上述课时目标,本课时的学习任务1及其所对应的学习活动如表3所示。
学习任务“认识羟基”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具体概念;而学习活动层次化体现在学习活动11和学习活动12属于科学思维性活动,学习活动13则属于一般性学习活动。
1.4 评价任务与评价活动设计
教师要回答“学生学会了吗”这个问题,则可从评价三要素入手,即评价维度、评价角度和评价水平,三者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评价任务是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和过程后,诊断学生在思维、实践或价值层面的达成情况而设计的一个或一系列评价活动,它隐含了评价三要素。仍以“乙醇”这一课时为例,本课时的评价任务1及其所对应的评价活动、所体现的评价三要素如表4所示。
除设计以上评价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安排课堂练习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诊断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2 基于“学、评”任务一体化的化学课堂学习关键环节设计
一次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实现对三个层面的思考,即“宏观把握、中观整合、微观调控”,宏观把握是指认识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理念、理解课程目标;中观整合是指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完成对教学逻辑、思路的梳理;微观调控则是指聚焦于课堂教学,将那些高屋建瓴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8]。
当我们从微观层面聚焦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基于“学、评”任务一体化设计思路,确定本节课的关键环节,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教师根据诊断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本文将以“乙醇”的教学为例进行相应的展示。
2.1 关键环节类型一:引导探究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9],其特点是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根据自己的猜想、领悟,基于已有知识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设计评价任务,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悟中学,实现教为不教。
前文已述的“认识羟基”和“探究乙醇的结构”这两个任务,其设计就是基于“乙醇”教学中的“引导探究”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通过“认识羟基”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乙醇的结构进行假设并对乙醇的官能团进行初步的认识;接着通过“探究乙醇的结构”这一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主动基于实验对乙醇的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的验证,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2.2 关键环节类型二:巩固提升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学习者需要不断地重复,以及有间断性的重复训练,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10]。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设计评价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是“乙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同时也涉及本节课中的“巩固提升”这一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对乙醇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如下:
[学习任务]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学习活动1]根据乙醇、水分别与金属钠反应的情况,总结乙醇“羟基氢”的活泼性。
[学习活动2]完成乙醇的燃烧反应以及产物检验实验,初步了解乙醇的还原性。
[学习活动3]基于对乙醇还原性的认识,完成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书写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随后,教师设计相关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活动,在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实践或价值层面的评价,具体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活动如下:
[评价任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评价活动1]书写乙醇与钠反应的方程式,总结乙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评价活动2]书写乙醇的燃烧反应的方程式。
[评价活动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阅读资料卡片——交通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装置中,含有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橙色变成绿色,由此可以判定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2) 进行学生实践——“酒驾”判别现场:安排两位同学分别对是否沾有酒精的棉球吹气,让其通过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根据以上事实,请用化学式表示以上过程。
2.3 关键环节类型三:模型认知
“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中的“模型认知”可理解为“利用模型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即基于一定的感性认识,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看不见的化学原型客体进行近似、简化的摹写,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抽象方法[11]。
“乙醇”的教学在高中阶段是对烃的衍生物的首次介绍,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的良好时机,而“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模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模型的建构。
[学习任务]构建“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
[学习活动1]分析羟基官能团对乙醇性质的影响,分别说明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中的断键位置。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1)确定有机物的官能团;(2)基于官能团分析有机物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判断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就这样逐步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那么如何检验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活动。
[评价任务]应用“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
[评价活动]基于“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对同时含有多个已知官能团的陌生有机物,如CH2CHCH2OH进行分析。
以上两个任务一起构成了“乙醇”教学中的“模型认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在思维层面对学生思维模型的构建和应用进行评价,实现为迁移而教。
综上,“乙醇”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由“引导探究”“巩固提升”和“模型认知”三个关键环节串联在一起。
除了以上这些关键环节类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诸如“促进迁移”“变式练习”等类型的关键环节,在利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使学生习得新知识的同时,设计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地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