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

作者: 刘永谦 周竹 王世存 王后雄

摘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科实践为抓手,聚焦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丰富了跨学科主题内容,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建议更加细致、全面、可行,语言表述更加准确、规范、精炼,彰显了统领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和科学性。教师使用时要领会主旨,把握育人要求;转变观念,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行动,坚持精准克难;强化实践,推进教法升级,促进基础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差异性; 使用建议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3)070013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反映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新了学习情境素材,提出了超越具体性知识建构核心观念的教学理念[2]。当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亟待革新,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结构与内容上皆有诸多变化[3]。因此,比较分析新旧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方面的差异,解读课标的新变化,揭示其编写特点,明确新课标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旧课标内容比较与评析

新课标坚持素养导向的原则,重新厘清了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内容,对化学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课程理念”差异点比较与评析

新课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次阐述在课程目标制订、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学实践和评价实施等环节应遵循的基本理念。首先,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确定课程目标,以大概念为基本框架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其次,聚焦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最后,重视评价的改进与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新课标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其课程理念的设置紧密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化学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更加注重小初高课程的衔接和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强化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系统性,并且内容选择上重视知识的结构化和素养化。

1.2 “课程目标”差异点比较与评析

新课标不再沿用三维目标体系,而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核心素养的视角来阐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阐述了各维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应的目标要求,对目标内涵的界定相对更加清晰和具体,指向性和针对性更加明确。具体内容上:旧课标关注学科知识内容(基本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微观构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等),而新课标关注学科视角和观念(元素、原子、分子视角;定性和定量的视角;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比如对比旧课标描述的物质性质与用途内容,新课标表述为能通过实例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关系,形成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另外,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新增了能以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表征化学变化;初步建立物质及其变化的相关模型,能根据物质的类别和信息提示预测其性质;能从跨学科角度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开放性问题,体会系统思维的意义;能运用简单的技术与工程的方法初步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遵守与化学、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绿色发展观等。

可以发现,新、旧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具体内容上有较多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当下学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印发,其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的变化显示了对国家政策文件的回应。

1.3 “课程内容”差异点比较与评析

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不仅对主题的命名进行优化,强化学科特性的同时强调跨学科内容主题,对主题内容的组织与编排也进行了较大改动。各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均围绕大概念而建构,并按照大概念、核心知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必做实验与实践活动五个维度依次展开。大概念指的是反映学科本质,具有高度概括性、统摄性和迁移应用价值的思想观念。五个学习主题包含了体现化学学科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反映化学学科本体论意义以及凸显化学学科价值论意义的大概念[4]。可见,新课标着力突出了化学学科的观念、思维、方法、态度等情意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本质上是对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视。此外还通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提供了大量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建议。

比如,新课标在“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主题内容编排上新增了化学科学本质、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态度,这一主题内容的变化彰显了新课标在社会发展导向下更加注重学生对学科本质的理解,重视学生对思路与方法的掌握,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价值观的养成。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主题,新课标新增了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化学品的合理使用、知道同类物质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等,其强化大概念在学生学习中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主题,新课标新增了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路与方法、物质的组成等内容编排;另外在具体内容上新增了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能从宏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说明化学式的含义,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基于真实情境,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视角分析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简单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等内容。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新课标在内容编排上新增了物质的变化与转化、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与方法、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和合理调控内容,其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变化观,利于强化认识化学反应的系统思维以及学科价值等。在“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新课标内容编排新增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挑战(科学伦理及法律规范、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合理应对)等,其新增内容可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自然观和绿色发展观,利于后续学习;另外重视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更具时代性。

1.4 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将学业质量标准单列为第五部分,分两个栏目: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具体描述。学业质量标准制定,使课程目标要求更加清晰。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后应该达到的学业表现[5],反映了核心素养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要求,学业质量标准分为四个条目,分别聚焦于学生通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习,在“说明物质组成与性质”“解释化学反应与规律”“参与实验探究与实践”“探索问题解决与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学业成就[6]。

学业质量标准的四个条目是依据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制定,但四个条目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学业质量标准综合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在每个条目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虽有侧重,但四个方面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都有内容要求的交叉,应该理解为每个条目都是核心素养多个维度的综合要求。如条目1“说明物质组成与性质”主要对应素养维度1“化学观念”,条目3“参与实验探究与实践”主要对应素养维度3“科学探究与实践”,条目4“探索问题解决与应用”主要对应素养维度4“科学态度与责任”。条目2“解释化学反应与规律”包含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等维度目标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的四个方面没有单独列出“科学思维”的学业成就表现,不是因为“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不重要,反而是“科学思维”是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要求,列出的四个方面都离不开和包含科学思维[7]。在每个条目中使用认识、说明、辨识、解释、分析、表示、感受、判断、体会、设计、初步形成、尝试提出、简单计算、初步运用、主动关注、辩证分析等不同行为动词对学业质量要达到的水平进行科学描述,反映了对具体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要求,使课程目标素养化、知识化、具体化、水平化、可操作化,为教师“依标教学”,制定学习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教学评”一体化、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参照。

1.5 “实施建议”比较与评析

新课标将“课程实施”改为“实施建议”,新增教师培训建议与教学研究建议,构成五个方面的建议,为新课标理念要求的落实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在具体建议呈现上,新课标比旧课标更重视结构层次性和内容条理性。在旧课标中,“教学建议”指出课堂教学要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规划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深刻彰显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新、旧课标对比后,可以发现新课标的教学建议相对突出了核心素养的统领性和理解其内涵的重要性;增加实践活动的要求,突出实验的价值;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理念,突出精心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与意义;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另外,在“评价建议”中,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强化评价目标制订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目标制订的依据更加明确和具体,提供的示范案例对目标制订过程的说明更加完整和细致,指导性更强;新课标弱化了不同评价方式的比较和单一评价方式的选择,更关注如何结合多种评价方式收集更多信息以改进和优化过程性评价;提高对综合评价的要求,期望实现全过程、多层次、多维度、定性与定量并重的综合评价;同时新课标扩展了评价反馈对象,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评价结果的功能价值,提供的建议也更具有针对性。

最后,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旧课标直接罗列出六点建议,每点建议用若干段落进行论述,要求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内容;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而新课标从编写原则、内容选择、内容组织与呈现三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议;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编写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经验(内容选择);加强学生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编写原则);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内容选择);设计多种评价方式(内容组织与呈现);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内容组织与呈现)。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强调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强化与时俱进和学科融合的要求,期望教材更好地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体现跨学科知识内容;强调落实学生必做实验与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强调实验的探究性,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凸显习题的评价功能,更加强调教材整体评价体系的设计;增加对“宏微符”表征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强调要突出学科特点,创新内容呈现形式。

2 新课标编写特色

2.1 聚焦核心素养,体现统领性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本次修订后的新课标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新课标不仅阐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四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围绕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还精心选择和构建了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内容,全方面指导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并倡导着眼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总体来看,新课标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作为纲领性文件应具备的统领性。

2.2 注重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性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正是为了迎合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期待。一方面,新课标为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例如,增设以学科观念、态度、思维培养为主的“主题”内容,提倡主题式、项目式学习,规定学生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课时要求等。另一方面,新课标积极鼓励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深度融合,以促进教学、学习的深度转变,如鼓励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关注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系统的开发与使用等。此外,新课标的一些细节变化和新增内容同样体现了时代性原则。譬如,列举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将“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替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描述科学精神时,将“反对迷信”改为“反对伪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