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素转化观”统摄下的项目式学习
作者: 乔艳冰
摘要:以学校周边工业搬迁后的“环评达标”作为项目背景,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两个基本工具——“价类”二维图和元素周期表,完成对废水中含铬物质的模拟处理。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周围居民访谈、设计转化路线、实验模拟等环节,将课堂学习、生产生活、化学实验、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对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与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元素转化观;项目式学习;废水处理;铬及其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56629(2023)1200620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三十几年前,青岛第十七中学周围化工厂密布,是青岛重要的化工基地。自2008年起,青岛市政府启动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目前学校周边的工厂已全部完成搬迁、关停、转型,取而代之的是商业楼和住宅。但是改造之后的水质和土壤是否达标,成为困扰购房者和周边居民的一个重要问题。
基于此,笔者带领青岛第十七中学高一学生,以“废水中的铬处理”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实践,课上课下相结合,引导学生完成对废水中含铬物质性质的认识,设计转化路线并进行实验模拟,体会物质及其转化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树立科学态度,培养责任意识。
1 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化学的核心内容,涉及广泛,同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奠定了丰富的事实基础。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为“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同时课标教学策略中提到“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真实问题情境”[1]。深度挖掘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生产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融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元素化合物问题的一般思路,也能在知识学习中真正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逐渐从传统的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应用等思路过渡到基于“价类”二维的元素观教学[2]。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有意识地从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化合价两个角度认识物质性质,研究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3]。但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发现,面对真实的陌生情境,学生灵活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究其根本原因是基础年级教学关注的往往是具体的孤立的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对认识角度的提炼和关联不够,面对陌生元素和物质,学生显得束手无策。
铬及其化合物是一类常见的工业污染物,铬系物质具有多种化合价,转化关系多样且复杂,因此铬及其化合物频频成为平时学习或高考中重要的知识考查载体[4]。本节课是学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的项目式复习课。此时,学生已经知道可以运用“价类”二维图来解决元素化合物中物质转化问题,但是面对陌生元素“铬”,学生尚缺乏调用元素周期表认识工具的意识,自主、有效地调用“价类”二维图认识工具的能力需要提高。
2 教学目标
(1)能用元素周期表、“价类”二维图两个基本认识工具推测陌生元素的性质,形成并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般思路。
(2)能自主设计含铬废水处理中的物质转化路线,能通过实验模拟、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发展科学探究、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
(3)通过拓展物理、生物方法处理含铬废水,提升从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通过课前调查访谈,树立“生活处处皆化学”的观念,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
3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4 教学实录
[问卷调查]课前化学兴趣小组对周围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65份):刨除价格因素,您对购房选址有哪些考虑因素(多选)?
通过图2可以看出,居民购房选址时对空气、水源质量以及原址状况还是比较关注的。
[课前街头访谈]课前学生分组对附近居民进行了采访,他们讲述了附近环境近些年来的变化,有居民表达了担忧:在原先的工厂用地上建住宅,水质和土壤里的重金属是否超标呢?有居民反馈:想在院子里种菜,但是担心重金属超标,就把土壤寄到了上海一家专业检测机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是达标的。
4.1 项目背景分析及任务拆解
[教师]展示百度地图:约30年前,我们学校周围工厂密布:棉纺织厂、化工厂、机械厂、染料厂、焦化制气厂等。这些工厂大约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在建国初期,为什么会选择四方北岭这一带作为化工厂聚集地呢?
[学生回答]分别从地理、历史、经济等角度分析。这一带濒临大海,原材料取材方便;而且有胶济铁路,交通便利。从历史上来看,1956年青岛化工学院在此建校,同年,青岛化工厂建厂,有人才优势。
[项目任务及拆解]红星化工厂排放的铬渣堆积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曾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国家投入了3000多万元才把它治理好。今天我们聚焦工业废水中的铬处理,请同学们头脑风暴,为了找到有效方法,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将任务拆解为:了解铬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根据性质设计转化路线、实验室模拟含铬废水处理三个子任务。
4.2 子任务1:认识铬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小组汇报1]Cr的常见价态为0价、+3价、+6价。Cr单质为钢灰色金属,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金属。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动脉硬化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六价铬以含氧酸根的形式存在,有Cr2O2-7和CrO2-4两种存在形式,属于一类污染物,工业废水中六价铬含量超过10mg/L就会对水生物有致死作用,还会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废水中主要存在的有害铬就是六价铬。
[小组汇报2]铬的性质和铝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氢氧化铬也具有两性,在溶液中存在两种平衡[5]:
[问题驱动1]研究陌生元素的性质,有哪些认识工具?请利用该工具,对铬元素的性质做出推测。
[学生观点1]我们可以利用元素周期表来预测陌生元素的性质,铬位于元素周期表第4周期,第VIB族,属于金属元素,性质和钼、钨相似。
[学生观点2]Cr的价电子数为6,最高价是+6价,具有氧化性,还有+3价等多种价态。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氢氧化铬和氢氧化铝性质相似,都具有两性,所以我们在研究氢氧化铬时,可类比我们熟悉的氢氧化铝。
[拓展视野]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了解到六价铬有两种存在形式:酸性溶液中的Cr2O2-7和碱性溶液中的CrO2-4。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一下两种六价铬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见图3)。
[问题驱动2]认识某元素相关物质的性质,常用认识工具是什么?请利用该工具,画出废水处理中可能涉及的铬系物质的“价类”二维图。
[学生活动]教师提供Cr、CrO3、Cr2O3、Cr(OH)3、Cr3+(浓)、Cr3+(稀)、CrO2-4、Cr2O2-7等彩色卡片,学生自主建构铬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见图4)。
4.3 子任务2:根据性质设计转化路线
[问题驱动1]废水中铬系物质的转化思路是什么?
[学生观点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将溶液中的有毒的六价铬转化为无毒的Cr3+,再把Cr3+变成沉淀析出。利用复分解反应,可以考虑加碱将Cr3+变成Cr(OH)3。
[学生观点2]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可知铬酸钡难溶,所以可加钡盐,将CrO2-4一步沉淀。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就是加钡盐除去六价铬,但是大家想想这种方法有没有问题呢?
[学生回答]有问题,引入了另外一种重金属离子Ba2+,需要再加其他沉淀剂除去Ba2+。
[问题驱动2]大家准备选用何种试剂将废水中的六价铬转化为Cr3+呢?选用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可以选择还原性物质,比如硫化物、二氧化硫、亚硫酸盐,铁、亚铁盐,碘化物等。
[学生补充]可以排除碘化物,因为它被氧化的产物是I2,在水体中形成了二次污染。
[教师点评]以上这些还原剂是工业上常用的还原剂,究竟选择何种还原剂不但要考虑价格因素,还需要综合考虑处理含铬量的多少、周围资源配置、设备的适应性、工艺能否达标等因素。面对真实复杂的情境,需要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设计转化路线]项目初成果——学生绘制物质转化图(见图5)。
[教师点评]以上两组同学的设计都很好。第一组利用了还原沉降法,将Cr2O2-7还原成了Cr3+,再用适量的碱使Cr3+变成沉淀而除去。第二组利用了直接沉淀法,将溶液中的CrO2-4一步转化为BaCrO4沉淀,再加Na2CO3除去过量的Ba2+,最后加酸调节pH。大家设计的还原沉降法确实是目前处理含铬废水的主要方法[6]。当理论设计转化为真实问题时,还涉及到工艺流程、工程技术、条件控制等多种具体的问题。图6为工业中含铬废水的处理流程图。
4.4 子任务3:实验室模拟工业含铬废水的处理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室模拟工业含铬废水处理的实验。
各小组讨论,设计出三种典型的实验设计方案如下:
[方案1]取0.1mol/L的K2Cr2O7溶液于试管中,加入0.5mol/L的Na2SO3溶液。再往溶液中加入0.5mol/L的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2]取一定量的0.1mol/L的K2Cr2O7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0.5mol/L的Na2SO3溶液。再往溶液中逐滴加入0.5mol/L的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3]取一定量的0.1mol/L的K2Cr2O7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一定量的0.1mol/L的H2SO4溶液酸化,再加入适量0.5mol/L的Na2SO3溶液。再往溶液中逐滴加入0.5mol/L的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间互评,最终选定方案3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