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作业品质 助力“双减”落地
作者: 苏新华摘 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尽管小学数学作业的“量”明显减少了,但是作业的“质”仍然有待提升。针对性不足、趣味性不强、挑战性不够等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鉴于此,教师应采取明确作业目标、创新作业形式和丰富作业内容等策略,提升小学数学作业品质,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关键词 “双减”背景 小学数学 作业品质 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苏新华(1976— ),女,甘肃金昌人,甘肃省金昌市第一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作业具有引领学生温故知新、夯基固本、拓展延伸、反馈检测等诸多功能。然而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因为教师在作业的“量”和“质”两个方面协调、把控能力欠缺,所以设计、布置了大量重复性作业,学生枯燥乏味、机械地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往往会催生学生厌学情绪、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针对性不足、趣味性不强、挑战性不够等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不仅要关注作业的“量”,还要关注作业的“质”,设计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品质作业。
一、明确作业目标,使作业更加具有针对性
作业的针对性不足主要是因为教师设计作业的目标不清晰[1]。为了能够有的放矢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应明确分层作业、拓展作业和拔高作业的目标,使作业有“梯度”“广度”“高度”。
(一)明确分层作业目标,呈现作业的“梯度”
分层作业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应在精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根据分层结果、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有“梯度”的作业目标。
以“质数和合数”为例,从课堂达标练习的反馈结果来看,有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且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识质数与合数;有些学生尽管已经掌握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但是辨识“质数和合数”的能力欠缺;有些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仍然一知半解。基于此,教师应明确分层作业目标:通过完成A层作业,学生能够利用“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完成B层作业,学生能够提升辨识“质数和合数”的能力;通过完成C层作业,学生能够查缺补漏,并准确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深入、细致、精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目标,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以明确的分层作业目标为指引,教师可以设计有“梯度”的作业内容,更好地发挥作业夯基固本的作用。
(二)明确拓展作业目标,体现作业的“广度”
拓展延伸是作业的一项基本功能。但是如果拓展作业的目标模糊,其拓展延伸功能也就得不到全面发挥。因此教师应明确拓展作业的目标,使作业有“广度”,体现其针对性。
以“比”为例,教师可以将本课时拓展作业目标设计如下:1.通过完成A层作业,能够从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中提炼出“比”;2.通过完成B层作业,能够准确、恰当、灵活自如地运用“比”的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3.通过完成C层作业,能够在动手测量、动脑思考过程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4.通过完成D层作业,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比”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本课时所设计的拓展作业目标不仅立足教材内容,而且高于教材内容。以拓展作业目标为引领,学生能够将“比”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认识、理解、掌握、运用“比”,这样的作业目标有广度,也有针对性。
(三)明确拔高作业目标,凸显作业的“高度”
拔高作业并不是仅仅针对优秀学生的一种作业,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力不足的学生等也有拔高需求。通过完成与自身最近发展区相符的拔高作业,学生的基础会得到进一步巩固,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圆柱的表面积”为例。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薄弱型、能力不足型和学有余力型三种类型。基于此,教师将拔高作业目标分别设计如下:1.进一步探究、理解、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2.联系实际生活,能够准确、灵活自如地运用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综合运用与圆柱表面积相关的知识,有序、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因为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情设计了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拔高作业目标,所以不同学情的学生只要努力“跳一跳”,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拔高目标,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二、创新作业形式,使作业更加具有趣味性
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因为作业趣味性不足[2]。为了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应围绕作业目标,根据学生喜好,创新作业形式,引领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创中学。
(一)设计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
趣味性、探究性、综合性是实践类作业的典型特征。针对作业趣味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设计一些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中直观、通透、准确地理解知识。
仍然以“比”为例,教师设计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即“认识奇妙的身体黄金比”。此项作业主要包括四项活动,分别是:1.对照作业附件(略)中的“完美男体比例”和“完美女体比例”的相关信息,提炼身体“比”,如上半身长度与下半身长度的比例、胸围与身高的比例、腰围与胸围的比例、大腿长度与小腿长度的比例等;2.在家人或同学的帮助下,量一量、算一算自己身体的各种“比”;3.根据身体黄金比数值,算一算自己18岁时的身体黄金比,并画一幅自画像。
此项操作实践类作业将“比”的知识和“学生身体”巧妙、恰当地融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此项作业的形式有趣,能够让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画一画过程中感受、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二)设计游戏型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
玩是学生的天性。为了释放学生的天性,教师可设计一些游戏型作业,即将作业内容与趣味游戏深度融合。此类作业既能够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够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内化相关知识。
以“质数和合数”为例,为了提升学生快速、准确地辨识“质数和合数”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一项游戏型作业,即让学生根据要求“报数”。例如,在游戏中,某学生可先任意说出一个50以内的质数;之后,其他学生依次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说出相邻的质数。如果有学生报错数,那么就会被淘汰出局。随着学生辨识“质数和合数”能力的逐步提升,可适当提升游戏的难度,如说出10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或者将质数与合数融合到一起,进行质数、合数交替报数等。
教师将“质数和合数”知识融入报数游戏中,创新了作业形式,增强了作业的趣味性。在轻松愉悦的报数游戏中,学生辨识质数和合数的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
(三)设计创新式作业,让学生在创中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作业的一项主要功能。创新式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领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节约用水”为例。首先,教师在课中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节约用水的相关知识。接着,教师设计一项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用水实际,自主设计一份家庭节水方案。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此项作业,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自己家庭的用水情况,并巧妙、恰当地利用节水知识解决家庭节水问题。此项作业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家庭节水问题,引领学生在创中用、在创中学。
当然,在设计创新式作业时,教师应基于学情,准确地把握作业的难度,使作业的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轻松愉悦地创新,学生的作业也就会更加有趣。
三、丰富作业内容,使作业更加具有挑战性
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挑战性的作业,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3]。因此教师应融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和实践应用于作业之中,让学生多视角建构知识、全方位发展能力、广范围学以致用,使作业更加具有挑战性。
(一)融知识建构于作业之中,使作业更具挑战性
作业具有引领学生夯基固本的功能。但是机械重复的计算作业和枯燥乏味的背诵作业,并不利于夯基固本功能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作业的夯基固本功能,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宏观、微观等多个视角建构、梳理知识。
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完整地建构与“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完成此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宏观角度对比、分析、梳理、归纳“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数加法”与“小数减法”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还需要从微观角度探究、梳理、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完成建构知识的作业,学生不仅能够逐渐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深度理解、探究相关的数学知识。因此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融能力发展于作业之中,使作业更具挑战性
数学运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是小学数学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应融能力发展于作业之中,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将作业内容设计如下:1.佳佳要过生日了,妈妈从蛋糕店给她买了一个圆形水果蛋糕,要求佳佳平均切成8份。妈妈把其中3份给爷爷奶奶品尝,请你画一画并算一算还剩蛋糕的几分之几?2.在佳佳的生日宴上,妈妈还准备了鱼丸,佳佳吃了这盒鱼丸的六分之一,爸爸吃了这盒鱼丸的四分之一,妈妈吃了这盒鱼丸的五分之一,这盒鱼丸还剩几分之几?3.妈妈还在生日宴上准备了佳佳喜欢喝的椰汁。佳佳第一次喝掉了三分之一杯,然后加满水之后,第二次喝掉了半杯,又加满水之后,第三次全部喝掉。问:佳佳一共喝了几杯椰汁?多少杯水?
在完成上述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进行分析推理,还需要进行数学运算。可见,在作业中融入了能力发展的内容。从学生发展数学运算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视角分析,此类作业更具有挑战性。
(三)融实践应用于作业之中,使作业更具挑战性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教师应依托实践应用作业,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内容走向现实生活,利用数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启迪、引领学生探究、理解、掌握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本着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之目的,教师设计了一项课后作业,即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处多边形,并尝试运用本课时所学知识,计算这处多边形的面积。学校的多边形花坛、小区的多边形绿地、家中的多边形阳台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场域。
相比于教师运用语言文字创设的问题情境,实践应用作业所呈现的问题情境更加真实、形象、直观、有趣。同时,这种作业也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也更加具有挑战性。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着力减少学生作业数量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通过采取明确作业目标、创新作业形式和丰富作业内容等策略,设计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品质作业。以这些品质作业为抓手,促进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进一步减轻,“双减”政策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
[参 考 文 献]
[1]吴存明.小学数学高品质作业的本质和设计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3(29):59-63.
[2]吴剑鹰.“减”学生负担,“增”作业品质:“双减”下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轻负高效”的初步探索[J].上海教育,2022(Z1):102-103.
[3]邹润甜.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实践性作业的模式与构建[J].亚太教育,2022(11):148-150.
(责任编辑:姜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