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与突围:语境教学理念下初中古诗文深度学习探赜
作者: 彭禹 钟强摘 要 语文课堂是交际的课堂,是学生在课堂的交流对话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沉浸式深度学习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以语境教学理念为基础,明确语境教学的应用机理,探析语境教学的现实困境,通过确立上下文意识、恰用社会文化语境、联系认知语境、巧用情景语境和设置虚拟语境“一意识四语境”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走向深度学习,使学生形成对古诗文阅读自发、自觉的能力,进而在信息化时代获得深度的学习思维能力,达成新课标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 语境教学 深度学习 古诗文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彭禹(2001— ),女,湖南常德人,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钟强(1997— ),男,江西吉安人,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2023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语境教学理论在中学古诗文深度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C2023-S5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停留在描述性教学的层面,如何找到与新课标相适应的古诗文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便成为语文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语境教学理论以其真实性、制约性、伴生性、生发性等特点服务于课堂语境,课堂语境又总是与课堂交际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便使得学生需要在语境教学中培养自己沟通协作的能力,同时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从而走向深度学习。语境教学理念融入古诗文教学,是当前古诗文教学的有益尝试,能缩短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诗人、文本之中,促使学生在沉浸式语境中自主学习,进而在深度学习上取得一定成效。
一、语境教学的应用机理与意义
语境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宗旨,教师要注重语境教学的真实性、制约性、伴生性以及生发性等特点来进行教学。要探明语境教学在初中古诗文深度学习应用的效果,首先要明确语境教学的应用机理及其意义。
(一)语境教学的应用机理
1.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教学
语境教学是在实际的课堂交流中,帮助学生提高言语交流的能力。教师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情感表露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对话。教学目标的设立要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能运用于现实生活,实现“用语文去生活”;教学内容则需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学环境需根据文本或现实生活创设,不可不考虑交际的目标、对象、场合而违背语境真实的基本要求;教学对象则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因素,针对学生认知经验、知识储备等的不同,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语境教学;情感表露则要求教师以真情感去教学,虚假或不合时宜的情感表露反而会对教学效果起到消极的作用。
2.注重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语境教学
语境本身具有制约性的特点,会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教科书中所选取的课文都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作者经历背景,教师不可脱离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教学,同时情景活动的创设又要立足于当下时代,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学习生活。此外,不同地区拥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风俗风貌,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或多或少也会受其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在自身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因此教师在运用认知语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成长的地区、生长的现实环境,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出共性与个性,做到根据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对语境教学进行及时性的调整。
3.在动态发展的课堂语境中调整双方的交际活动
课堂交际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堂语境与课堂的教学活动相伴,师生是在语境的变化中展开交际活动,教师与不同学生的对话也会生发出多种语境的可能性,同一问题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动态变化的课堂交际过程由此显现,语境与教学活动相伴性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释放。这便要求教师注意到课堂的动态发展,抓住课堂教学的各项动态化因素,在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的变换,使课堂语境活动符合动态化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4.在创造性交际环境中促进理解与表达的深刻具体
在语境教学中,师生双方会利用语境因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师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提取交际环境和言语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交际环境提供的联想线索,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发挥充分的想象,最后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语境之中。在这样的双向互动的进程中,课堂的交际环境变得富有创造性。学生参与到语境的生成之中,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伴随着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调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深刻度和具体性。
(二)语境教学的应用意义
1.初中古诗文的深度学习需要语境教学的支撑
语文深度学习的本质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在语境下进行,脱离语境的交际会使课堂教学进入混乱状态,远离课堂教学目标。语境因素时刻伴随着古诗文教学活动,并制约着古诗文教学活动,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深度学习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目标,这些都是语境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古诗词文本中的词句往往具有经典意义,例如秋多有悲凉之意,那么何以为“悲凉”,其体验上有什么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具体的例子能够很好契合这个词语?这就需要语境教学进行分析、引导。对于秋的理解,刘禹锡在《秋词》中所写之秋与众多诗词中表现的秋多悲凉之意大相径庭,秋的感悟也完全不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秋”在此处表达的是何含义呢?诚然,只有学生联系上下文具体文本语境,并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在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感受诗人所构建的完整意境,达成对具体内涵的深度解读。从“感觉”到“理由”,是能力的极大提升,而且这样的能力会成为未来孩子们“自发、自觉”的能力,这便是我们深度学习实践的最大意义。学生只有亲自体验感悟,才能描述出理由。[1]
2.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学段要求中提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14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2]36指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取古诗文知识,提升古诗文品鉴能力。将语境教学运用于古诗文深度学习,对古诗文进行理解,可从教师解读为主走向学生自主解读为主。学生依据文本生成自己的感受,根据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去分析评价,这个过程需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将大量的信息加以整合,通过分析教师设计的问题并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认知和理解层面的知识,而是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自主生成知识,在语境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二、语境教学应用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语境教学在应用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课堂交际活动基于真实的语言环境展开,为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解读提供了新的方向,但随着语境教学的发展,古诗文语境教学也显现了一些现实教学困境。
(一)学生缺乏自主运用语境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却未授人以渔成为当前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的一大痛点。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常用语境教学理论来分析词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蕴或通过赏析古诗文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似在理解教师所传授的语境学习方法探寻文本的内核,但其并不能明了语境教学的类型以及解决问题时利用的是何种语境。教师在进行语境教学的同时没有传授相应的语境分析方法,这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从例文学习中获得运用语境解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语境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语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知体悟不够充分
语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课堂语境中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引导学生得出普遍认可的答案而更多地倾向于对古诗文文本的理性分析。在应试的环境之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的体验感悟,违背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学习古诗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文言字词和分析篇章结构的层面,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构建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这就要求在语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认知经验对于文本的分析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基于其自己的经验对古诗文的看法和感悟,这是学生本身学习能够纵深挖掘潜力的表现,也是能够帮助其拓宽巩固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语言品味和情感表达阶段,教师要更多地运用语境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营造良好的课堂语境。
(三)古诗文语境教学应用于语言知识学习多于语用实践
语境教学的课堂虽然是交际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占比较大,在会说的同时,学生是否会用也成为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分析、概括、综合等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忽略了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畸变与失衡。[3]学习语言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掌握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语境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促进学生语用能力提升转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语言能力培养和语用能力多维方向发展。
三、语境教学应用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突围
古诗文因其文体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对语境教学的实际应用也会更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社会文化、言语表达,教师要更加关注语境教学的现实效用,在学习字词含义、特殊意象等方面亦然。目前,教师主要采用理性分析为主、学生语用实践不足的浅层语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进行改变,教师需运用语境教学将初中古诗文学习推进到深度学习的层次,在沉浸式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语境解决问题。
实现深度语境教学,教师需要摒弃将学生的学习简单理解为“获得知识”的观念,以及将教学过程简单理解为“强化行为”的观念。语境是隐蔽的也是偶发的,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将这些隐藏的语境因素还原出来,达到对文本语境更为透彻的了解,并将解读的方法在语境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依托语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语境因素,并灵活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上下文意识、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情景语境和虚拟语境等多种语境因素来解决问题和理解课文内容。
(一)确立上下文意识,保持思维整体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反复强调学生要能运用上下文语境知识指导自身的语文学习。古诗文阅读中,文言字词、句意的理解是学生们进一步深入解读古诗文的障碍,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上下文意识能使该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如《木兰诗》的首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唧唧”二字,学生初次理解这句话时,大多会将“唧唧”二字译为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而课后注解给出的解析却是“叹息声”之意。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后一句所写,请同学们口译出“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意思,即“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能听到木兰叹息的声音”,再回到上文思考“唧唧”二字的意思。学生在利用上下文解读的过程中,既能在语境中形成对文言字词自主分析的意识,又能更加轻松地识记其含义,虽是字义的理解,学生在自主探寻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思维的整体性,收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二)恰用社会文化语境,深化文本解读
社会文化语境因素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具有特定的解释功能,能够对文本的含义做出合理的解释。[4]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联系社会文化语境的解读方法,其中便有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参与。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提供给学生背景知识逐渐转向让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寻找、积累,并能够运用在解读古诗文之中。例如郑标和左高超老师通过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标题进行社会文化语境的还原,将正月二十日放入我国的节气文化中看,可知该天处于“雨水”节气,民间有着“天穿节”的习俗,即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体现了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苏轼在这天写一首追忆亡妻的诗词不仅可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还可以体现自己对家庭妇女的感激和尊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