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情感:内涵、价值及培养策略
作者: 庄海翔 张红摘 要 数学情感是数学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助推器。数学情感是激发数学学习兴趣、驱动学生深度数学学习、驱动数学认识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小学数学情感培养策略包括: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生活资源和数学知识文化背景资源来弥补小学生想象力不足、增强学习动力和对数学课程知识的认可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驱动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激发学习兴趣、引领深度思考和感悟数学知识价值;通过对精神状态、学习态度、对数学知识认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发挥过程评价的激励、反馈功能,促进数学情感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情感 内涵 价值 培养策略
数学情感是数学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助推器。[1]数学知识学习受多种因素制约,数学情感是其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情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属性,因此对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影响。那么,什么是数学情感呢?数学情感的价值是什么呢?哪些因素会导致学生的数学情感低下呢?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数学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情感的概念界定
数学情感属于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教学概念。[2]数学情感是指对数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或个体内心体验[3],主要表现在数学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活跃度和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可度等[2]。
二、数学情感的价值分析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旦情感得到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认知等都将被激发,为数学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部驱动力。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数学知识学习的最大内驱力。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数学情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积极的、正向的数学情感将从内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驱动和保持数学学习的持续进行。
(二)驱动学生深度数学学习
知识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持续深入过程。稳定的数学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精神,驱动学生勇于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良好的数学情感有助于实现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即实现数学概念及数学知识的整体理解,实现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4]。
(三)驱动数学认知发展
数学认知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体现一个人的数学能力。数学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数学态度和数学信念,驱动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
三、小学生数学情感低下的原因分析
明确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并探查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数学情感培育策略提出的重要依据。根据课堂教学观察,数学情感会影响数学学习。那么,是什么导致小学生的数学情感低下呢?
(一)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具象思维不匹配,导致数学学习兴趣淡薄
数学是在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考查的重点,数学由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法则等组成,因此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是具象思维,对知识的学习还必须以具体事物为基础,这与数学的抽象性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淡薄。
(二)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缺少关联,导致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实中的小学数学课堂都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运算法则的运用、图形的变换和重组等,教师教的是技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是记例题,然后进行题海演练。小学数学课堂上缺少与生活实例的关联,致使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无用,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不积极。
(三)数学学习方法单一,导致学生数学课堂活跃度不高
教师教学缺乏灵活性。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学生“真实”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少,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沉闷,学习效果较差。缺少学生参与的数学课堂成了教师自导自演的舞台表演,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灵魂。像这样活跃程度不高的课堂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数学知识价值认知片面,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认可度较低
数学知识价值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实际价值是增强学生对知识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比较,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知识基础,似乎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而且数学知识学习时与实际关联较少,因此难以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的认可度偏低。
数学情感培养需要教师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征,认真思考,精心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数学学习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
四、数学情感的培养策略
影响数学情感培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因此,需要从不同方面寻找培养的突破口。
(一)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培养数学情感
数学的抽象性是数学知识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客观事实;而具象思维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不可逾越性。因此教师必须面对现实,积极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1.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弥补小学生想象力不足的问题。小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理解是有限的,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由于电脑等信息化软件的基本特征是可视性、互动性、直观性,因此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弥补学生想象力不足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软件等制作课件模型[5]、人机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以此培养数学情感。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教授“求阴影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需要做辅助线,或者进行图形变换、组合等。图形变换、组合需要学生先在头脑中进行想象,这对想象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软件动态演示图形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2.利用生活资源,增强知识学习的动力。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知识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数学教学,有利于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提升实践能力、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6],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教师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数学情感。例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时,创设文具店买文具情境,让学生进行钱数计算和找零体验。
3.利用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资源,增强对数学课程知识的认可度。为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知识采用了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其中包括数学发展史实、数学家及其成就简介、数学方法等不同类型的数学背景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补充数学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数学家的精神以及数学知识的价值,以此增强对数学课程知识的认可度。
(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培养数学情感
学习活动是培养数学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设计,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情境是“情”和“境”的结合。“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共鸣,通过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从心灵深处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活动中。“境”是知识的载体,把所学知识蕴藏其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有所想。小学数学课堂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用教室、操场、书桌等学生身边的实物创设情境。
2.提出驱动问题引领深度思考。问题既能驱动学习活动持续进行,又能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 画出数学书的形状,数一数,数学书由几条边围成?
问题2 量一量,数学书的每条边有多长?算一算,几条边加起来有多长?
问题3 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上述三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形状到数值,再到公式的过程,环环相扣地引领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
3.通过解决问题感悟数学价值。解决真实问题是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所在,也是培养数学情感的有效手段。例如,爷爷要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长为3米,宽为2米,其中一条边用墙代替。问:如何建造这个鸡舍更省材料?这个问题是以“长方形的周长”知识为基础提出的,但是又进行了变形,因此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三)多视角开展过程评价培养数学情感
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功能,因此评价是数学情感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过程评价主要是以激励、正向评价为主。开展多视角评价可促进数学情感培养。例如,从精神状态、学习态度等方面评价,如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观自信、谦诚和善、乐于合作等[7]。从数学知识认知方面评价,如表达准确、想象合理等。从数学知识应用方面评价,如实事求是、善于变通等。
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工具,良好的数学基础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数学情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精神力量。小学生处于科学知识学习的起步阶段,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数学情感培养和数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宋乃庆,蒋秋.数学情感研究三十年:回顾及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1):80-88.
[2]袁亚丽.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J].家长,2023(4):73-75.
[3]庄海翔.儿童数学情感:内涵属性、发展特征及培育引导[J].小学教学研究,2021(15):25-26+31.
[4]马云鹏.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3):4-8.
[5]周成杰.浅析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0(12):61.
[6]孔维程.基于生活素材挖掘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J].新课程(上),2018(7):106-107.
[7]庄海翔.过程评价:儿童数学情感评价的思考和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1(10):46-49.
(责任编辑:姜显光)
作者简介:庄海翔(1975— ),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张红(1968—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资助课题“课堂文化视域下儿童数学情感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B-a/2020/0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