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实践中培育数学眼光、思维和语言

作者: 林玫瑰

在劳动实践中培育数学眼光、思维和语言0

摘 要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是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新挑战,通过核心素养培育让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鲜活、有生命力。基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师要积极探索在劳动实践中融合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育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其实践路径为:创设劳动情境,培养数学眼光;解决劳动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布置劳动作业,掌握数学语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劳动教育 数学眼光 数学思维 数学语言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由“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5-7三部分组成。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表述可以看出,数学是抽象的,但是数学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的,通过数学学习,不仅要知道“数学是什么”,还要能“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落实劳动教育”。劳动过程是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的融合过程。由于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以劳育人”[2],因此劳动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数学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具备优秀的数学实践能力,将枯燥无味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转变为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全新教学模式。[3]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如何融合呢?本文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索。

一、创设劳动情境,培养数学眼光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1]5情境既是知识存在的载体,也是知识应用的场所。选择真实的、学生熟悉的劳动情境有助于数学知识学习。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特点,保证情境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吻合。[4]

例如,创设“班级集体打扫教室卫生、美化教室”情境。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校生活,学校要求在元旦前夕,每个班级组织集体劳动,打扫卫生、美化教室,积极准备元旦晚会。创设劳动情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一)基于劳动任务分配培养数感、量感

数感是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与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量感是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单纯的数字是抽象的,学生对数没有直观感悟。教师通过真实劳动情境中的任务分配,提出驱动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

[师]此次劳动包括打扫卫生和美化布置教室两项活动。

问题1 我们班级共有42名同学,如果有28人打扫教室卫生,那么,有多少人美化布置教室?

【意图】通过减法计算,直观感悟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

问题2 打扫教室卫生的学生数和美化布置教室的学生数相比较,哪个人数多?多多少?

【意图】通过学生人数多少的比较,初步形成量感意识。

(二)基于用图表表示参加不同劳动任务的学生人数培养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指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以“打扫教室卫生”的学生人数分配为例。打扫教室卫生的学生人数是28人,其中扫地人数是5人,拖地人数是3人,擦门窗人数是10人,擦桌椅人数是10人。

问题3 如何能直观地看出参加不同劳动任务的学生人数?用表格和柱状图两种形式分别表示。

[师]将参加不同劳动任务的学生数填入下表中。

[劳动任务 扫 地 拖 地 擦门窗 擦桌椅 人 数 ]

【意图】通过填表格形式呈现参加不同劳动任务的学生数,初步形成几何直观意识。

[师]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涂出柱状图,表示参加不同劳动任务的学生数。一个格表示一个学生。

【意图】通过画柱状图表示参加不同劳动任务的学生数,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表达能力。

(三)基于元旦晚会教室内桌椅摆放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和关系的认识。空间观念培养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5],并借助具体操作完成[6]。以“美化布置教室”为例。

[师]为了让全体同学都能以最佳视野观看晚会现场的节目,需要在教室中间留出较大的空地作为表演舞台。

问题4 请美化布置教室的同学们思考,中间空地是长方形好呢?还是正方形好呢?

【意图】通过限定条件下的晚会舞台布置形成空间观念。

二、解决劳动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数学理解、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包括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等。教师可以基于劳动过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既有助于培养劳动精神,同时又能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例如,新学期第一天,老师组织学生搬运新书。新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五个学科,每个学科的书的数量是40本。如果老师让5名男同学去搬书,每人一次搬20本,往返一次需要10分钟。如果用推车运输,每次运输50本,往返一次需要8分钟。

(一)基于运输时间长短考虑培养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通过计算人力运输时间和推车运输时间培养运算能力。

问题1 如果是学生搬运,需要多长时间能把书搬完?

问题2 如果用推车运输,需要多长时间能把书运完?

【意图】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均是培养学生乘除法混合运算能力。通过解决真实问题理解运算的意义。[7]

(二)基于采用何种运输方式培养推理意识

问题3 为了节约时间,减少人力成本,采用哪种运输方式运书更划算?

【意图】本题是在问题1和问题2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比较运输人数和运输时间决定采用哪种运输方式,初步形成推理意识。

三、布置劳动作业,掌握数学语言

数据语言是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8]劳动实践作业的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习惯,在表达交流中掌握数学语言。高质量的数学作业应该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9]

例如,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可见,一日三餐都至关重要。

(一)基于日常主要食材中营养物质含量培养数据意识

数据意识是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以“调查日常主要食材中营养物质含量”为例。

问题1 查阅资料,了解大米、白面、马铃薯、青菜、鸡蛋、牛肉、鸡肉、猪肉等食材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并借助图表形式比较数据。

【意图】通过调查日常主要食材中营养物质含量,初步形成数据意识和几何直观。

(二)基于参与家庭包饺子劳动培养模型意识

模型意识是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有意识应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予以解释。

以“和家长合作包饺子”为例。

问题2 家长独立准备的面粉和馅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是多少呢?基于调查结果向家长介绍包饺子食材的营养比例搭配情况。

【意图】通过应用“比例”概念模型解释饺子中的营养搭配情况,初步感悟应用数学概念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

(三)基于搭配饺子馅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以“搭配饺子馅”为例。

问题3 如果早餐吃饺子,请你向家长建议几种饺子馅的配方,食材的搭配比例是多少呢?如果午餐或晚餐吃饺子呢?

【意图】通过用餐时间和食材搭配比例的选择,初步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小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发展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感受事件过程。劳动教育是小学生的必修课,教师要积极挖掘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关联视角,让数学课不再是枯燥的数据和运算符号,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课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10]通过劳动教育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过程,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实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11]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闫凤玉,朱艺丹,石艾鑫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思政价值及资源开发途径[J].科教文汇,2023(23):69-72.

[3]马立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3(5):84-86.

[4]张婷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分析研究[J].家长,2023(24):28-30.

[5]邹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空间观念之实践探究[J].新教育,2023(S2):38-39.

[6]杨雪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9):11-12.

[7]翟咏珍.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23(28):42-44.

[8]李艳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3(10):10-12.

[9]姜培.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质量作业设计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6):71-73.

[10]夏智伦.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学劳动教学提质增效[J].人民教育,2023(12):59-61.

[11]牟丽丽.聚焦核心素养,优化例题设计:以九年级学习题设计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4):33-39.

(责任编辑:姜显光)

作者简介:林玫瑰(1977— ),女,福建安溪人,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一级教师,高等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