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写作背景下的游记写作支架搭建策略
作者: 吴文娟摘 要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提升学生真实的言语表达水平,进行真实写作。本文以教学写作专题“学写游记”为例,基于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真问题,从唤醒经验支架、调优视域支架、构建思维支架、提供技术支架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真实写作背景下“游记类”记叙文写作支架搭建策略,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和语言任务中,运用相应支架解决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真实写作水平。
关键词 真实写作 支架搭建 问题解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1]也就是说,要在真实的写作情境和写作背景下,提升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察,笔者发现,一线教学中,仿作、套作的现象不在少数。面对作文题,学生迟迟不能进入写作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因此,写作指导应该基于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在学生已有写作经验和理想写作状态之间搭建多重写作支架。本文以八年级下册“学写游记”的教学为例,具体谈写作支架在写作过程中的搭建策略。
一、唤醒经验支架,聚焦写什么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阅读是学生与外界接触的重要窗口。[2]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和积累也可以丰厚写作内容。简言之,唤醒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下面具体阐述。
(一)生活经验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寒暑假或者“五一”、国庆、中秋等小长假外出旅游,旅游中的见闻和感受成了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以初中生已有的旅游经历,完全能满足游记类作文写作任务。学生之所以不知道写什么,首先是忽视已有的经历。以《一次难忘的旅游》为例,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去过的城市和旅途中的趣事,这些经历成为学生游记的素材源泉。其次是不会适当取舍。初中生写游记,不仅要有趣,还要有意义,也就是说游记要有中心,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一律不写,重点关注能凸显中心的内容,做到选材有所取舍。经过回忆和适当的取舍,学生们就能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变成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阅读经验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过程中学到的关于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是写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之源。
首先,从名著阅读中学。新课标提倡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教材推荐了12部必读名著,24部自主阅读名著,这些名著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从中可以学到不少写作经验。
其次,从单元文本中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单元导语部分明确指出:“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单元的四篇游记各具特色:《壶口瀑布》中运用不同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瀑布浊浪奔腾的气势;《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冰塔林的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主观的情感,有议论有抒情,丰富了游记的内涵;《登勃朗峰》中有详有略,重点写山中的奇景、变幻的光影、嶙峋的怪石,并生发无限感慨,“车夫之王”富有传奇色彩,是旅途中难得的趣事;《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的丽江历史、东巴文字,让文章具有知识性和文化气息。这些为游记写什么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再次,从跨学科中学。别的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丰富游记内容。以游明孝陵为例,七年级下册历史介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强化皇权、发展经济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明朝那些事儿》《中国通史》《明史》都对朱元璋及其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跨学科知识是写作的重要资源。
二、调优视域支架,关注怎么看
游记写作,首先是要走出去看,只有看了才能写,凭空想象只能是空中楼阁;其次,怎么看,考量着每一个人的智慧。同样是游览一个地方,由于视域不同,看到的内容就会大相径庭。当然,视域可以是眼前的,即目之所及;也可以是想象的,即心之所想。刘勰曾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让学生的看有层次、有深度、有内涵呢?
(一)移步换景,有层次地看
游记类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层次、一团散沙,让读者不知所云。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有层次地看。如课文《登勃朗峰》,先写坐火车去马蒂尼,接着取道黑首,然后抵达阿冉提村,最后前往沙蒙尼,沿途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穿插其中,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学生参观明孝陵也要抓住明孝陵的主要景点,例如,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治隆唐宋碑、方城明楼、宝顶等,这也是游客参观游览的顺序。在描写主要景点时,加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就丰满了,层次感能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二)定点观察,有深度地看
走马观花发现不了事物的意蕴,慢下脚步,仔细观察才能洞察其中的奥妙。旅途中,我们应该在有代表性的景点前停下脚步,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才能有所发现。神道石刻是明孝陵的重要景点,如果只是泛泛介绍石象路和翁仲路有六种石兽、两对文臣、两对武将、一对华表,神道石刻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没有显示出来,也就不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如果学生能关注石兽的大小、姿态、体型、面容、眼神,武将身着甲胄、腰佩宝剑的威武庄严的形象,文臣头戴朝冠、手持朝笏、颔首低眉的神态,那么,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三)瞻前顾后,有关联地看
游记类作文在引导学生怎么看的问题上,除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外,还要瞻前顾后。也就是要用联系的眼光看事物。例如,明孝陵神道石刻,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看,单个孤立地看,神道石刻背后的内涵就很难被发掘出来。联系起来看,我们可能会有以下发现:石兽石人普遍高大;石兽在前,石人在后;武将在前,文臣在后;石兽都是两立两卧的;石兽和石人都呈双数出现;华表立在石兽和石人之间。引导学生将这些石刻联系起来看,学生一定会透过这些冰冷的石刻,倾听它们的诉说,与它们产生无言的交流,发现其中的奥秘,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三、构建思维支架,引导怎么想
只看不想,写作就会在表面滑行,显得肤浅;只想不看,写作就如水中浮萍,没有根基。游记写作中,看是前提,想是关键,只有将看和想很好地结合起来,游记才会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打开思维的广度
观察过程中应该融入积极的思维活动。连接五彩缤纷的日常生活,打开丰盈厚实的记忆仓库,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理性思维等思维活动参与看的全过程,让各种思维活动竞相登台,让看的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竞技场。以明孝陵神道石人为例,可以进行以下思考:为什么武将威武雄壮、神采奕奕,而文臣手持朝笏、颔首低眉?据此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石兽共六种十二对,为什么选用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而不是别的动物呢?骆驼、大象、马并不是中原地区的,朱元璋生活的足迹基本在中原地区,为什么要有这三种动物?这些石首有什么寓意?据此可以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石刻身上的纹饰并不多,甚至有点粗糙,如果要为石刻加上纹饰,你认为选用什么样的纹饰好,为什么?据此可以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建成了江苏盱眙明祖陵、安徽凤阳明皇陵、江苏南京明孝陵,明祖陵和明皇陵神道石刻纹饰精美、形态多样、栩栩如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差别的背后是什么?据此可以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从多个层面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就会形成庞大的、密集的思维网,看问题、想问题就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点或者一个面。
(二)引向思维的深度
游记写作,重点不是去了哪些地方,吃了哪些美食,思维和表达才是游记写作的关键所在。[3]然而,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我们要引导学生穿越思维的钝感区,到达思维的深度地带。例如,治隆唐宋碑是明孝陵的重要景点,这是康熙皇帝第三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康熙六次南巡五次谒陵,行三跪九叩大礼。碑文的意思是: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朝的兴隆程度超过了唐太宗、宋太祖治理下的唐宋两朝,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要对前朝皇帝如此盛赞呢?如果是作秀,用不了多次谒陵,更不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因此作秀是站不住脚的。从康熙和朱元璋的个人经历看,康熙第三次南巡为1699年,此时三藩早已平定,对西北噶尔丹的战争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康熙的治理下,清朝统一了国土,巩固了边防,人口大幅增长,经济实力提高,正走向全盛期。然而河工日趋腐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才有了第三次南巡。此时,步入中年的康熙对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应该有深刻的体会。朱元璋出生贫苦,放过牛,做过和尚,参加过农民起义,40岁时在南京称帝,在位30多年,在他强有力的领导下,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实力大大提升,社会出现蒸蒸日上的局面,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励志剧。朱元璋的个人魅力、康熙对朱元璋的崇拜之情、英雄的惺惺相惜应该是原因之一。江南本是富庶地、文化教育的重地、明朝曾经的首都,康熙谒陵题碑,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收复江南士子之心。从个人原因到社会原因,由主观到客观,就不难理解治隆唐宋碑的意义了。
四、提供技术支架,着眼怎么写
通过唤醒经验支架,学生知道了写什么;通过调优视域支架,学生知道了怎么看;通过构建思维支架,学生知道了怎么想。在以上三重铺垫的基础上,学生对游记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这时候应提供技术支架,充分做好写作前的准备。
(一)立意先行,彩线穿珠
游记写作首要的是立意,然后根据立意选取适合的材料,景点与景点之间要有比较明显的、让读者能够感觉到的线索。这样游记既不会肤浅寡淡也不会杂乱无章。如有学生想通过游览明孝陵表现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正面写地面建筑的宏伟阔大,可以写四方城、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宝顶等建筑;侧面写外部给予朱元璋和明孝陵的评价,可以写治隆唐宋碑、世界遗产文保碑;想象未发掘的明孝陵地宫的景象;探究历经600年风雨沧桑明孝陵地宫完好的原因,以及后世对这位励志皇帝的缅怀之情。这样,这篇游记就有立意、有线索了。
(二)写景在先,感悟为重
不少学生写游记,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写景上,通过观察景物得到的感想很少,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游记写作离不开写景,但是由景物生发的感想才是写作的重点,这部分应该详写。明孝陵的景点很多,可以写作的景点也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要全部写进作文中去,我们要选取与中心有关的景点、能够引发我们感想的景点来写。以治隆唐宋碑为例,如果不去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就是一块曾经断了的碑而已,但是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块碑的意蕴。神道石刻同样如此,所有的景点应该都是这样。
(三)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游记写作应该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能因为好玩的地方太多、有趣的事太多就什么都要写,因为没有主次,看不出重点是什么,到最后好像什么都没有写。明孝陵景区内的景点有二十多处,可以选择重要的几个景点浓墨重彩,或抒写与景点有关的故事,或探究景点背后的意蕴,或聚焦由景点产生的想象……其他无关的景点可以少写或者不写。写作绝对不是为了凑字数,它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内将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读者,因此,游记写作要指导学生写好与中心有关的精彩部分。
当然,游记写作中的技术支架还有很多,如语言支架、结构支架、描写支架等等,以上三种支架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支架,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素养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板块。[4]旅游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事,对学生来说,游记类写作应该人人有话说。我们应该唤醒经验支架、调优视域支架、构建思维支架、提供技术支架,让学生写好游记。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郑桂华.写作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
[3]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4]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觅渡文丛)[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冯旭洋)
作者简介:吴文娟(1981—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