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作者: 陈丽春

摘要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语言文字运用、落实语文课程的重要抓手。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却存在“重复滥用、遍地开花、价值缺失、缺乏统整”等误区。基于上述,笔者将从“构建体系板块,逐层落实要素;依托学情反馈,明确核心内容;把握教学价值,适当拓展资料;合理统整内容,搭建学习支架”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习得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高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统编教材 语文要素 存在误区 改进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按照“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将语文要素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重要位置,是推动语言文字运用、落实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抓手[2]。语文要素是指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要素。从三年级开始,所有单元导语都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列出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将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分梯度编排在各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

一、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误区

当前,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要素的理解不到位以及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还存在许多误区,必须引起我们深入思考。

(一)单元导语:重复滥用,处处用力

众所周知,语文要素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每篇课文都应该关注的核心,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反反复复、翻来覆去地渗透语文要素。例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体会感情”。于是,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要反复抓住一些关键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才能体现对语文要素的关注。结果,整个课堂都围绕“关键句”展开教学:感受门前瓜架美景时,“别有风趣的装饰”成为教学的关键;体会雨后春笋动态时,“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成为教学的关键;品味秋虫夜吟画面时,“甜甜蜜蜜”成为教学的关键……整节课,教师都围绕抓“关键句”进行反复教学,并引导学生对每个“关键句”进行深入体会。这样做,表面上好像是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教学,也处处渗透语文要素,但实际上却是处处用力,隔靴搔痒,让语文要素成为无法探究的深洞。

(二)解读教材:无中生有,遍地开花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编排单元内容,因此,一些教师围绕语文要素大力解读教材内容。表面上看,语文要素之花到处开放,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但细细考量之后,结果发现很多教师的解读都是牵强附会的自我解读,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根本无法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完全是丢失“生本”的典型错乱[3]。如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于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该篇课文时,认为学生没有学过的生字词(如荒野、放假等)、没有见过的事物(如口笛、衣裳等)都可以当作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教学,错误理解了“新鲜感”的内涵,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解释生词、了解事物等表面知识的积累。如此教学,教师随意解读语文要素,导致学生只能获得简单的相关信息资源,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文要素设置的真正用意是背道而驰的。

(三)拓展资料:面面俱到,价值缺失

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而且围绕语文要素包含了丰富的教学价值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但要注意的是,语文要素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还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资料,理解内容”。于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特别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在课堂上拓展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如:鲁迅的生平资料、鲁迅与闰土一起玩耍的其他故事、成年后闰土的相关资料、鲁迅与其他朋友的故事、不同群体对鲁迅的评价等。从课堂教学伊始到结束,教师与学生都在忙着展示收集到的不同课外资料,让所谓的语文要素完全“包场”。如此教学,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思考的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纯粹练习语文要素的“训练场”,而没有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和品味文本内容,造成教学价值的缺失。

(四)能力训练:缺乏统整,照单全收

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对应的训练点都体现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中。然而,有的教师对这些训练点却不加归类整理,照单全收,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全部花在如何落实语文要素上,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语文要素的限制,语文能力得不到提升[4]。如五年级下册《刷子李》这篇课文,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些教师只是基于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描写刷子李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从而感受人物特点。但纵观整篇课文,作者不仅通过刷子李的语言、动作、外貌的直接描写,还通过曹小三的举止、心理活动等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如果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逐句解读来落实语文要素,学生的思维认知只能停留在最原始的层面上,根本无法深入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得到的收获就少得可怜了。如此教学,教师没有对文本内容的训练点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疲于应付落实语文要素,势必限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要素落实的改进策略

语文要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存在的误区,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习得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高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一)构建体系板块,逐层落实要素

落实语文要素,不是随性而为,不分主次、轻重地随意教学。相反,落实语文要素需要明确课文层次,通过环环相扣的板块教学,让学生在不同板块活动中启发思维,在层层递进中发展语文能力。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围绕语文要素,紧扣“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细读文本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三个层层递进的教学板块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首先,设置初步感知“风景”板块。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欣赏美丽的乡村景致,鼓励学生说说哪些乡村景致给自己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如“幽静的竹林、碧绿的田野、清澈的小溪”等,让学生对乡村景致产生向往之情。由此,关键句“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自然出场,关键词 “风景”顺势打开学生深入文本的通道。其次,设置深入理解“风景”板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别有风趣的装饰”这句话感受屋前瓜架的可爱,从“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这句话感受门前鲜花的美丽,从“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这句话感受门前晚餐的轻松愉悦……“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关键句得到了印证,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再次,设置体会表达“风景”板块。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品析词句之后,对乡村景致的理解自然会更加准确,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乡村景致是什么,比如:群鸭戏水、牛羊晚归、院落晚餐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乡村景致的迷人,从而加深对“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关键句的体会。如此教学,教师以关键句作为支架设置三个教学板块把整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深入探究、充分思考,在层层递进中启发思维,落实语文要素。

(二)依托学情反馈,明确核心内容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不能以教师的“权威”解读代替学生的理解,搞“一言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预学单及时了解学情,努力站在学生视角,明确教学的核心内容,将语文要素落实到位。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时,如果教师只是将首次出现的生字词和学生没有见过的事物当作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误解了单元语文要素“新鲜感”的内涵。什么是新鲜感?此处所谓的“新鲜感”是一种对学生而言没有见过、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口笛”等词语,只是学生没有接触过,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教师就不能把它们列为“新鲜感”的教学范围。从课文内容来看,“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这样的比喻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样的拟人句,“你没有……?你不知道……?”这样的反问句等,对学生来说才是新鲜的,才是应该重点关注的“新鲜感”词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预学单让学生交流文本中有哪些“新鲜感”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新鲜感”的词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比如,对“树枝在林中……绿叶在狂风里……雷云……”这个句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比较三个分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这三个句式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细读句子后就会发现作者通过三个相同的句式,借助“树枝、绿叶、雷云”等事物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照样子仿写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小鸟在树枝上歌唱,蝴蝶在花丛里跳舞,小鱼在小溪里嬉戏……”“微风轻轻地拂过柳枝,阳光暖暖地照耀花朵,燕子缓缓地飞过湖面……”这样的句子写出了环境的优美,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较好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三)把握教学价值,适当拓展资料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按照语文要素的设置选编课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语文要素展开,也不意味着每一处教学都要体现语文要素[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文本价值取向选取与语文要素有关的内容删繁就简,突出教学价值,让学生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课文,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特别多,比如,借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特点,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选择有价值材料突出人物特点,等等。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就会发现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是“借助资料”,因为这篇课文写作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了解不多,编者才设置了这样的语文要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相机拓展背景资料,比如导入新课时,可以结合课题拓展有关闰土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闰土的人物特点,初步走进闰土的内心世界;又如教学“……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时,学生对“四角的天空”难以理解,教师可以拓展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鲁迅的生平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当时生活的环境,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但又无能为力的愤恨之情;又如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少年闰土可爱的形象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有关描写闰土的其他新鲜事,进一步感受闰土天真无邪、善良可爱的形象;又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闰土人物形象时,教师还可以拓展成年后闰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年闰土生活的困窘,进一步体会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消除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当然,与理解闰土形象无关的其他背景资料,就不需要拓展了。也就是说,与语文要素有关的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浸润其中;与语文要素无关的资料,教师坚决不动,要尽量做到少而精。如此,课堂教学才会精简而有活力,让教学价值体现得更到位。

(四)合理统整内容,搭建学习支架

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不仅语言优美,写法也很独特,值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因此,文本中与语文要素的对应点就灿若繁星,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教师就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对具有共性的价值点进行必要的归类、统整,再通过搭建相应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拥有自主思考和活动的空间,提升语文核心能力,从而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以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文为例,作者以细腻的文字描写了刷子李刷墙技艺的高超,不仅直接描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还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侧面衬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呢?细读文本后,教师就会发现文本中有许多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细节。那么,这些细节要如何归类、统整呢?教师可以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作为支点展开教学。首先,抓住正面描写刷子李的语句展开教学。可以从“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句话中的“一身黑”“没有一个白点”等词语,感受刷子李穿着的奇异,也衬托出他的技艺高超;也可以从“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极是好听”这句话中的“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等词语,感受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的娴熟和节奏感,体会刷墙技艺的高超。其次,抓住侧面描写周围人反应的语句展开教学。可以从“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这句话,感受曹小三对师傅的敬佩之情;可以从“完了,师傅露馅儿了……”这句话,感受曹小三对师傅的质疑之情;还可以从“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这句话,感受曹小三对师傅的崇敬之情,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名不虚传。如此教学,所有的教学价值点都集中在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特点上,不仅直接描写了刷子李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还通过描写曹小三的举止、心理活动,从侧面表现了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特点。可见,合理统整教学内容,借助相应支架对应语文要素的价值点,使得学生的思维形成质的飞跃,将语文要素高效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是单元训练重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践行课标理念,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师一定要准确理解语文要素设定的用意,避免走进误区,把握教学契机,运用教学策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文要素的内涵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22(3):28-37.

[3]曹文兵,杭海.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教学的全学段实践[J].人民教育,2020(9):66-68.

[4]李定.巧设支架,扎实训练,落实语文要素[J].小学语文,2023(10):78-83.

[5]王军.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转化的基本路径[J].语文建设,2020(20):46-48.

(责任编辑: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