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

作者: 陈智文 薛娟娟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0

摘要 跨学科学习拓宽了学习的边界,整合了学习的方式,提升了学习的智能,丰富了学习的意蕴,在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教师“不主动教”“不知道选什么教”“不知道怎么教”等问题,可通过领悟价值意义、梳理内容层级、明晰实施路径等改进策略,提高跨学科学习教学的主动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跨学科学习 学习任务群 改进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4“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则将“跨学科学习”设置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由此可见,在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问题分析

(一)不主动教

相比于小学语文的其他五个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常常是提得多但落地少,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不少于10%的课时”要求,一线教师中积极主动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学实践探索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跨学科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表现在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背景下,因为书面试卷测试很难检测“跨学科学习”的成果,导致教师主动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学实践探索的意愿并不强烈。

(二)不知道选什么教

同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有“快乐读书吧”教材设计,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还有必要的学法指导,而“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需要一线教师结合教材进行提取和设计。一些教师即使有想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学的意愿,也不知道选什么来教,常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三)不知道怎么教

就目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教学而言,较为常见的是拼盘式、活动式、优选式、单打式等教学现象与误区。

1.拼盘式。简单地认为“跨学科学习”就是“语文+”,如做手抄报就是“语文+美术”,配乐诗朗诵就是“语文+音乐”,电子板报就是“语文+美术+信息科技”……把不同学科“拼盘”在一起就是“跨学科学习”了吗?当然不是。“跨学科学习”倡导整合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是综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不等同于“学科拼盘”。

2.活动式。有的教师认为,“跨学科学习”就是开展活动,把活动搞好就行了。例如,六下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的“跨学科学习”,教师主要安排为“做一本成长纪念册”和“开一次毕业联欢会”两项活动,经常只管最后活动效果,不注重过程指导,把“跨学科学习”等同于班级活动,导致学习无法深入。

3.优选式。新课程方案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供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不作统一考试要求”[1]11,再加上书面检测等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评估“跨学科学习”的成果,部分教师就把这项内容作为学生的“自选动作”,借助“学生假日小队”等形式,只是鼓励部分优生参与,无法做到全员普及。

4.单打式。现代学校的课程分科明确,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学科。受制于课程时间、学科沟通等方面原因,教师常常只能“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疲于参与各个项目,无法取得良好实效,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师资统整以及必要的资源保障。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改进策略

(一)领悟“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意义

针对“不主动教”这一问题,教研主管机构及学校管理层应积极通过培训等方式,让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意义,形成基本共识,同时制定配套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方案,全方位推进课时保障及教学落地。“跨学科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意义:

1.拓宽了学习的边界。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2]34。任何单一学科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在较为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需要。只限于校园和课堂的学习,也已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跨学科学习”拓宽了学习的边界,是对“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2.整合了学习的方式。学习方式决定学习成效。单一的学习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跨学科学习”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设计、参观、体验、探寻、调查、研讨等,引领学习方式变革。它需要学习者综合运用语文、数学、艺术、劳动、信息科技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必要的团队沟通,并在较为复杂的情境下活用这些知识和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学”的全新学习方式。

3.提升了学习的智能。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新视野》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3]。该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在不同智能方面的表现是有一定差异的。“跨学科学习”需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智能,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劣势智能,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4.丰富了学习的意蕴。“跨学科学习”既有学科学习的内容,也有社会生活的内容;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有前沿科技发展的内容;既有个人生活的内容,也有社会热点的内容,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学习内容,丰富了学习的意蕴,将学生从“象牙塔”里解放出来,投身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引领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4]。

(二)梳理“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层级

针对“不知道选什么教”这一问题,主要应该对“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四个学段内容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可选的方面其实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统编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现有的5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直接可作为“跨学科学习”内容,包括三下“中华传统节日”、四下“轻叩诗歌大门”、五下“遨游汉字王国”、六下“奋斗的历程”和“难忘小学生活”,将“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有机整合。

第二层级:对统编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栏目进行拓展,开展“跨学科学习”。例如,二下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可以开展主题为“借阅公约我来定”的“跨学科学习”,五下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可以开展主题为“寻找金牌讲解员”的“跨学科学习”;又如三下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可以开展主题为“当好植物观察员”的“跨学科学习”,五下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可以开展主题为“我是小小探险家”的“跨学科学习”;再如二上语文园地六“识字加油站”可以开展主题为“结合交通工具识字”的“跨学科学习”,四下语文园地八“书写提示”可以开展主题为“小小书签我来做”的“跨学科学习”[5]。

第三层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由师生共同自主选定“跨学科学习”主题内容。低年级可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养护动植物、参与节日和风俗活动等选择主题;中年级可引导学生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了解文化遗产,探寻文化

(三)明晰“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综合性学习

针对“不知道怎么教”这一问题,主要应该明晰“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跨学科学习”的实施,应注重主题统整,创设适切情境,安排进阶任务,并通过优化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学习”课程内容层级图课程知识与现实情境进行融合,在尝试解决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实施路径如图2所示。

下面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下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为例谈谈“跨学科学习”的具体实施。

1.统整主题。“跨学科学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课堂内外的衔接。各学科好比一粒粒“珍珠”,如何把“珍珠”穿成“项链”?中间要有一条“线”,这条线就是跨学科统整的主题。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主题,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故事性强,都很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由此,“课本剧表演”就成为单元“跨学科学习”的主题。

2.适切情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才能激发真正的思维,才能培养出在生活场景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行动力,引导学生在情境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课本剧表演以“课本剧梦工厂”为总的任务情境,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创设相关情境。

(1)欣赏视频情境:欢迎大家来到“课本剧梦工厂”,同学们将在这里深度体验课本剧的创编过程。先扫码观看优秀的课本剧视频吧!想一想:课本剧是怎么创作的?

(2)研读人物情境:大家想参与课本剧展演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完成一个优秀的课本剧表演,首先要把握好人物形象。只有全面了解人物,才能编好剧、演好戏哦!请同学们确定剧目后,认真研读课文,制作人物档案卡。

(3)改编剧本情境:好剧本是剧目的灵魂。剧本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我们通常会选取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的片段进行改编。动起笔来,看看“最佳编剧奖”花落谁家。

(4)剧目排练情境:欢迎大家来到“角色体验馆”!剧本佳作已经完成,想要创编一个优秀的课本剧,还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现在请开始组建团队(8~10人),团队讨论后,合理地安排演职人员以及排练时间吧!

(5)剧目展演情境:通过两周的努力排练,咱们班哪个小组能获得“最佳课本剧”的荣誉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同学们在观看演出时,可以借助大家一起商定的评价表评选“最佳课本剧”,推荐参加学校的戏剧节展演。

以上情境创设,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本剧表演”的热情,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3.进阶任务。从确立主题创设情境,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到阶段性展示交流,再到形成学习成果,“跨学科学习”需要借助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进阶任务,引导学生向更“高阶”的目标迈进。“课本剧梦工厂”“跨学科学习”设计总表如表1所示。

任务一:课本剧放映厅。借助互联网资源,扫码观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明志》等课本剧表演,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对课本剧形成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创编奠定基础。

任务二:人物档案馆。通过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情节梳理,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是写好剧本的前提。其中的“人物画像”需运用美术学科的知识来完成。

任务三:编剧训练馆。剧本的编写是演出成功的关键。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完成课本剧编写任务。学生在范例中认识课本剧的格式、特点,完成课本剧的编写,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

任务四:角色体验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美术、信息技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课本剧创排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课本剧创排过程中的分工、排练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协商、沟通等能力。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学科老师以及家长进行指导。“演职人员安排表”如表2所示。

“演职人员安排表”既检验学生的团队合作、协商沟通等能力,也检验各科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建议学校和年级组统筹安排教师指导。其中的“温馨提示”部分作为活动支架供学生参考,以有效降低课后的排练难度,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体验“跨学科学习”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任务五:课本剧展演厅。通过演出展示,感受“跨学科学习”的魅力,体会到表演、创新、协作的快乐。

以上五个任务由易到难、进阶式的安排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获得典型深刻的学习体验,促进深度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优化评价。新课标“评价建议”指出“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2]48。“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包括核心知识维度、学习态度能力维度、学习成果维度等,根据相关维度设计评价量表,优化评价过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提升学习质量。设计的“最佳编剧奖”评价表如表3所示,“最佳课本剧”评价表如表4所示,为“课本剧梦工厂”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更好开展“保驾护航”。

总之,“跨学科学习”对于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下部分教师“不主动教”“不知道选什么教”“不知道怎么教”等问题,可通过领悟价值意义、梳理内容层级、明晰实施路径等改进策略,提高“跨学科学习”教学的主动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19.

[4]王崧舟,崔丽霞.生活即语文世界即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学习”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C),2022(12):20-21.

[5]罗才军.依托教材,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3(2):15-16.

(责任编辑: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