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吴丽成 王晓霞

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计策略研究0

摘 要 群文阅读教学是打破传统单篇教学方式,视大单元为整体,以结构化任务和问题为牵引,从而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审视统编教材三年级和四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计中“内容泛化、形式过于单一”等现实隐忧,探寻“结合基础性教学内容设计议题,打好课堂保底工程;结合发展性教学内容设计议题,实现课堂一课一得;结合情境迁移设计议题,提升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等教学策略,力求让小学中高年段语文群文阅读教学顺利衔接,锻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适应高年段语文文体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 议题设计

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打破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议题设计是确立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够推动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催生并促进课堂变革。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处于默读速度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若此阶段议题设计不合理,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导致核心素养难以有效提升。本文以语文统编教材第二学段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主要探究“1+X”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结合基础性教学内容设计议题,做好课堂保底工程

议题的有效设计需要结合基础性教学内容进行,将识字、写字以及朗读带入“1+X”群文阅读课堂,以多文本为载体,以联系比较的方法为核心指向高阶思维,从而做好语文课堂的保底工程。

(一)承接式议题设计

议题设计要在语文要素中的同类要素中融合基础性教学内容,同类要素在不同年级反复训练,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因此渐进式群文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可借助梳理统编教材中与“借助关键词句”相关的语文要素来明确能力训练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统编教材第二学段“借助关键词句”阅读策略进阶要求一览表

[教材年级 教材单元 语文要素 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第六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清平乐·村居》中的“醉”可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相融合,将议题设计为“醉之美”。以此承接四年级上册“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引导学生从“醉”字感受诗人笔下描绘的翁媪悠闲的村居生活画面,再根据四年级下册“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素素,让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醉”字的意象,从而想象具体情境,感受“醉”的不同层面含义,提升学生展开想象与浮现不同画面等能力,通过这一承接式议题为下一阶段相同语文要素的深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统领式议题设计

统编教材大单元设计下的基础性知识学习,离不开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的体系编排,精读、略读课文的编排,习作、口语交际以及语文园地等内容层层递进[1],因此,要落实语文要素,应从统领式的角度设计议题。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策略学习”单元,将《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设定为精读课文。议题设计应围绕整个单元的核心问题“如何提问题,并怎么解决问题”展开,锁定其中“如何提问题”这一策略进行议题设计,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和《绿色的纳米工程》《高科技》文本进行群文组元,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结合科学学科进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落实朗读,理解现代科技的新名词含义,如“纳米”“新能源”“云技术”“多媒体”“克隆”等,提升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尝试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滚动式议题设计

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处于爬坡阶段,课堂默读速度还有待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样在发展中。议题设计需要结合具体学情,将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与同册书中八个不同单元和语文要素形成关联,除了将每一个训练点在本单元语文要素中落实之外,还要关注在其他单元中隐含出现的特点,实行滚动式议题设计。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单元”,在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时,就可以结合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语文要素,将《盘古开天地》和《共工触怒不周山》《西西弗斯的故事》融合,将议题设为“神话中的想象”,引导学生结合书后难点生字“浊”,感受“轻而清”“重而浊”的含义,想象盘古在“大鸡蛋”中用斧头砍后天地发生神奇变化的画面,感受神话中想象的力量,并比较阅读另两篇文章,思考想象在不同神话中的异同,这样既解决了书后生字重难点,又提升了第二学段学生判断比较等思维能力。

二、结合发展性教学内容设计议题,实现课堂一课一得

围绕语文要素,议题的设计需要结合发展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问题应依据统编教材每单元语文要素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提供的内容。相较于原有的单篇阅读而言,“1+X”群文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对已有文本信息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提取,从文本内容、品悟情感及表达方式等发展性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跨文本加工整合。因此,“1+X”群文阅读议题设计需要在高阶思维、认知能力等方面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从文本内容生成议题

议题设计需要从文本内容出发,这是“1+X”群文阅读的根基。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必须紧抓文本内容,在大量研读和对比阅读文本内容后才能进行技巧规律的建构。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主题要素,可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融合,把议题设计为“你喜欢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着眼,结合课后题“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进行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发挥文本内容的“能量”,寻找不同节日习俗的区别,将语文要素的学习向纵深推进,从而探寻阅读的本质。

(二)从品悟情感生成议题

议题设计要以品悟情感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1+X”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集输入和输出为一体的获取认知的过程,是实现集体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要素的统领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了解到理解,乃至体会情感的全过程中,提升理解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统编教材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阅读能力目标进阶学习一览表

[教材单元 语文要素 具体要求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找出明显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中关注感叹号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情境,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朗读课文,想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选择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 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做法的差异,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默读课文,思考变化的样子和原因,体会人物心情,理解课文意思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朗读课文,找出神奇之处,品味和并感受意思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像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朗读课文,浮现画面和同学交流,寻找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课文情感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课文中找出生动形象地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变化,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浮现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朗读课文,想象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读一读优美句子,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体会句子中作者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寻找不同课文中作者真实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结合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设计议题“方法来自生活经验”,将《童年的水墨画》、冰心的《繁星》(其二)以及《繁星》(其四)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难懂句子时,从生活经验出发,品悟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等句子的含义。而针对类似“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等简单语句,教学应掌握有取有舍的方法,学生能结合自己认知水平自主学习理解的,就不用在群文阅读课堂中展开讲解与分析。

(三)从表达方式生成议题

议题设计要遵循第二学段学情,根据普遍性、规律性和可迁移性发掘文本中表达方式方面的知识,从而生成议题。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第四单元《小虾》一课,文中第三自然段开篇指出,“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接下来从几个不同角度呈现出“有趣”的特点。设计议题时,教师可抓住这一自然段着重分析,以“这个段落有秘密”为议题,将《小虾》和《神奇的蚂蚁》《螳螂的故事》相结合,根据交流平台的分解与细化,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异同,集体建构出规律,体会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在集体建构后,引导学生运用到其他文本中,使其表达运用能力在“1+X”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得以训练和提升。

三、结合情境迁移设计议题,提升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意识的参与,结合情境迁移设计议题,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

(一)话题式融合议题

根据交流平台,对语文要素分解,抓住同一话题进行议题设计,以其为逻辑,聚焦不同作家对同一谈论内容在结构形式、主旨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异同。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交流平台”要求学生做到“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在《观潮》一文中仿佛看到钱塘江潮水由远及近,像万马奔腾而来的模样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对季羡林笔下《马缨花》中“一地树影,满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却没有灯光”这一画面进行想象。黄昏微光下的画面融合《观潮》中的画面,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另外,同样是潮水,秦观笔下《望海潮》中“梅英疏淡,冰澌溶泄”的画面又与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围绕话题式议题“你心中的画面”,进行阅读思考,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迁移,开展读写结合中“说一说不同的画面的形式”,初步走入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与“寻找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课文情感”。

(二)体裁式凝成议题

议题设计也要从体裁角度,以同一体裁进行组文。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的都是寓言故事,交流平台将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分解成了两个要点。其一是关于“努力”,那么议题可设计为“努力的奥秘”,以这一主题逻辑,将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五枚金币》《蝙蝠的故事》凝成“努力的奥秘”这一议题,关注“努力”的不同方式,以及在努力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诱惑,应该如何积极面对和处理等。

(三)主题式形成议题

语文要素以同一主题为主线,聚焦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或者以相关组元文本材料中表达的同一主题形成议题,从而实现结合情境迁移、读写结合的目的。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从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着眼,将《爬山虎的脚》与《茉莉花》《含羞草》进行整合,设计议题“连续观察中的秘密”,将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逐渐枯萎的样子、茉莉花盛开时一阵微风吹来时羞涩袅娜的状态,以及能够预示天气晴雨变化的含羞草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思考体会作者写作时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而且加深体会连续一段时间观察的重要性,并进行读写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

四、结合自主学习设计议题,让群文学习更有意义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