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学科育德实践探索
作者: 吕国裕摘 要 高中生物教学承载学科育德重任。以“制作果酒和果醋”为例,通过创设育德情境、拓展育德途径、拓宽育德渠道、延伸育德成效,阐述高中生物学科育德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学科育德 育德意图 制作果酒和果醋
学科育德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学科育德要求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激活学科既有德育资源,或运用适切开发的德育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1]。目前,学科育德存在学科教学育德缺位、随意化和运动化等问题[2]。生物学教师虽然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珍爱生命与健康生活、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等[3]德育的基本内容,但是仍普遍存在学科育德途径和方法不明确的问题。下面以“制作果酒和果醋”探究实践活动为例,探讨高中生物学科育德落地问题。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对应此节的“内容要求”是:“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大概念下的“发酵工程为人类提供多样的生物产品”次位概念下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食品是运用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4]。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酒和醋比较熟悉,但是对果酒和果醋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较陌生,鲜有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过果酒和果醋。基于课标和教材内容特点分析后,笔者认为本节内容是“学科育人”的好素材。
一、开发资源,创设育德情境
(一)开发适切的德育资源,为育德提供情境支持
以情境为载体的学科育德活动才有立德之“根”。育德情境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素材,也可以是根据课标及教材内容创设的课外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开发适切的育德资源。育德资源来源广泛,可以来自文献、图片、视频等各类素材,贵在积累。教师依据育德资源中真实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其主动参与育德活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
(二)育德情境案例——设置育德问题、谈体会
经网络查找、编辑加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第3集“转化的灵感:人们利用微生物酿造酒”视频作为课堂导入,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微生物和粮食酿造酒的悠久历史,回顾我国传统的发酵技术。再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现代多样的果酒、果醋产品,介绍果酒、果醋的不同风味及功效。
设置育德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能想到酿酒?如何辩证地看待各种技术制作的酒醋产品质量优劣?
设计意图:提供古代劳动人民酿酒、酿醋的壁画和绘画作品等静态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酿酒、酿醋的历史,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思想上树立劳动最伟大、最崇高、最光荣、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引发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情树德,以境立德。学生看到视频中劳动人民“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劳动艰辛,感叹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决心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通过育德问题讨论及谈体会,学生将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劳动人民不断地提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酿酒等传统发酵工艺,感知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生物知识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提高中的重要价值,增强社会责任;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育德氛围。
二、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育德途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育德途径,锤炼学生品格
作为育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应勇于探索实施学科育德教学模式,利用学科优势拓展育德途径,把学科育德教育落到实处。学科育德途径和方式很多,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如进行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STEM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探索,让学生高度参与、深度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育德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向上、向善的情感体验,熏陶品性,锤炼品格,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二)育德途径案例——项目式教学
本节基于项目式教学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活动分为提出项目、讨论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展示交流等环节。项目主题确定为“制作果酒和果醋”。项目式教学要围绕一个项目进行探究,让学生间相互协作,凝聚团队智慧,发挥团队力量,提升合作交流等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任务一:课前教师布置各小组查阅资料。查阅的内容分别为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实验流程设计、实验装置设置、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等。
设计意图:学生要顺利完成果酒、果醋的制作任务会有一定的难度,前期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这需要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听从组织安排,及时完成个人任务,不拖团队后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其他人完成任务。在这一活动环节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信、诚信、互助、分享的优良品质。
任务二:设计实验初步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在设计论证实验方案中,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尊重他人、表达观点、提出质疑等品德修养,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
任务三:分享汇报,确定实验方案。课堂上由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汇报,讨论项目方案可行性,各组再根据其他人提出的意见,修改、确定合理可行的项目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的谦虚品格,追求完善的品质意识,树立独特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从实验材料、菌种选择、发酵装置和发酵条件等方面改进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撰写《制作果酒和果醋项目研究报告》。
在项目式教学的每一个任务环节中,育德目标各有侧重。在活动中,学生反馈良好,反应积极,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达成了育德目标。
三、加强劳动实践,拓宽育德渠道
(一)加强劳动实践,促进五育融合
课堂是育德的主战场,而劳动实践是良好的育德机会,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深刻地理解劳动内涵,体会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意识,锤炼意志品质、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学生通过亲身的劳动体验,体会劳动的快乐,认同劳动人民的智慧,体悟工匠精神。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提升了动手操作等劳动技能,深刻地认识生物学知识在劳动中的指导价值。教师则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完成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的育德目标。
(二)育德渠道案例——开展探究实验
各小组成员依据本组的《制作果酒和果醋项目研究报告》,开展发酵探究实验,定时对实验产品进行观察、检测,做好实验记录,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设计意图:在酿制酒醋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探究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和健康观,体会科学概念本质的形成过程,养成节约成本、爱惜粮食的优良品德。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同小组还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例如,如何制作出市面上没有的果酒、果醋产品?如何制作混合口味的果酒与果醋?如何制作健康的有机产品?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进一步查阅资料,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更具创新意义的劳动发生,也提升了产品品质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发酵实验周期相对较长,中途可能出现各种异常问题,甚至导致发酵实验失败,需要学生进行归因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故实验既是一种体力劳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秀品德。劳动产品的成功收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展示成果,延伸育德成效
(一)展示交流,培植健康生命观念
在项目产品展示交流环节,需要小组成员出谋献策,发挥团队团结协作精神,统一思想。在交流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育学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在品尝果酒、果醋自制产品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品尝果酒只能蘸取一点进行品尝,并适时提出未成年人不要饮酒,并且提醒家人饮酒要适量,以提升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意识,延伸了育德成效。
(二)育德成效案例——设计宣传方案,宣讲推荐产品,品尝、自评互评
本节教学的展示交流环节,首先需要设计宣传方案,宣讲推荐项目产品。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制作果酒与果醋的产品名称、包装、广告语或宣传海报等,需要对构图、色彩和文字等文案进行研讨,最终形成美观的项目产品。
设计意图:在设计宣传方案和宣讲推荐项目同时拓展德育成效,进行美育熏陶,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活观。在宣讲推荐项目产品时,渗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交往中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其次,各班级、各小组间相互品尝、分享美味,进行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进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教育,在品尝他人成果时,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客观对待他人的劳动成果,感悟劳动即生活的道理。在自评和互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以谦虚的姿态接受不同的意见。在快乐地品尝美食盛宴交流活动中,不仅突出了育德成效,也实现了五育并举的良好效果。
学生通过观看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酵技术,感受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分享劳动成果,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劳动能力。在不断地思维碰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学科育德也需要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育德也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只有将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充分融合,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育德策略更有效,育德成效更显著,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家刚,王风娜.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12):36-38.
[2]李国强,严从根.学科育德的内涵意蕴、现实样态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1(4):99-104.
[3]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五育融合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
(责任编辑:姜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