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实践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平海燕
摘 要 “双减”政策要求作业设计提质增效,常规的小学英语作业存在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学生主体地位边缘化等弊病,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践类作业聚焦学科素养提升,引导学生在变“静”为“动”的开放创演式作业中运用语言,在联“树”成“林”的跨界整合式作业中形成能力,在反“客”为“主”的主题阅读式作业中养成品格,最终,通过优化实践类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 “双减” 小学英语 实践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帮助学生积累、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功能,拓展学习内容、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功能[1],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阵地。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更多关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对课后作业的设计研究不够,常规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存在形式单一化、内容碎片化、学生主体地位边缘化等弊病,不符合“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2]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外语学科教育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更关注学科思维和学科实践[3]4。英语实践作业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4],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前常规英语作业设计的不足。
一、变“静”为“动”,在开放创演式作业中运用语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5]26。创编表演即是基于文本解读、反复观察模仿基础上融入学生角色体验,进行创编探究从而全方位展示的实践活动。
小学英语教材语篇内容大都是具故事情节的文本, 在此类板块的课堂教学之后布置创编表演类型的作业,能促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在设计创编表演类型作业时要基于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分层作业,同时根据作业用时需要将日作业与周作业相结合,根据完成作业的操作可能将自主独立作业与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
(一)基于课时目标的日创演,自主独立完成
例如: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六下 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Story time板块是一则伊索寓言,在第一课时笔者基于“流利正确朗读故事,在情境中体验lion和mouse角色,理解故事寓意”的课时目标,布置了“单人表演秀”的当日作业,要求“在简单道具的辅助下通过语气、动作的变化表演或讲述故事,形式不限”。“形式不限”的要求给了学生“我的作业我做主”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决定作业呈现形式。这样促进学生课后主动跟读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在课间、家里反复排演,揣摩人物心理。在次日的课堂上会呈现出创意纷呈的展演形式:有一人分饰多角的单口相声表演,有课文动画配音表演,有结合自绘连环画进行的故事讲述,还有借助lion和mouse布偶进行的情景剧表演。相比传统的“跟录音读课文,能做到熟练背诵”的作业要求,这样的创演式实践作业更具主动参与感,更富想象空间,在“双减”背景下也更易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利于提高作业效果。
(二)基于单元目标的周创演,小组合作完成
基于六下Unit 1学习目标之一“能通过寓言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深度阅读领悟故事寓意,从而懂得谦逊兼容、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笔者设计了“小组创编秀”的周作业,要求“小组基于课文进行适当创编(丰富对话内容、增加故事角色、创意结局改编等),营造适宜情境(简单道具准备),全员参与表演(进行角色分工)”。鉴于在日作业“单人表演秀”的准备、展示和评价过程中,学生对故事文本基本都能流畅表述,这使得基于教材文本进行适度创编成为可能;同时,“全员参与表演”的要求促进小组成员深度解读故事并尝试再构文本,通过增加故事角色,丰满角色语言,以达到每个角色都能有机会展演的目的。以下是其中一组改编的剧本片段 (划线部分为小组增加的文本):
Scene 1 One day
Narrator: There was a lion in the forest. He was very large and strong.
Lion: I am the king of the forest. Look at the beautiful forest! It’s my kingdom.
What a lovely day! I’d like to take a nap.
Narrator: A mouse walked by and woke the lion up. The lion was very angry.
Lion: How dare you wake me up? Don’t you know who I am?
Mouse: I’m sorry, Your Majesty. I won’t do that again.
Lion: Again? There’s no“again”. I want to eat you now .
Mouse: Please don’t eat me. I can help you some day.
Lion: Look at you! You are so small and weak!
Look at me! I am so large and strong. How can you help me? HAHA!
Mouse: Please…have mercy on me! I have three little babies.
Lion: You poor little thing! OK, just go!
综上所述,“小组创编秀”周作业设计通过分工合作,利用为期一周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剧本再构、角色排演及道具准备的过程中,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由此可见,通过优化实践类作业设计,可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将学生从机械、重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了作业的主人,进而实现“减量提质”的目标。
二、联“树”成“林”,在跨界整合式作业中形成能力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还可延伸到课堂之外。活动应有利于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联系[5]27。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根据学情的需要设计跨界整合式作业,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 [5]27,对于落实《意见》所提出的“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2]要求尤其必要。
(一)创意设计为媒介,跨界关联中提升学习力
《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要求,促使一线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作业的本质和功能。常规的英语作业侧重巩固学习内容,如各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式的朗读与识记、语篇内容的回忆与复述、语法知识的梳理与运用等,学生在内容单一化、类型机械化、结构无序化的作业中得以巩固的多为各单元零碎的语言点,脑中所记、眼中所见的多为没有温度、缺乏关联的单棵的“单元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6]。我们可以“创意设计”为媒介引导学生在跨单元、跨学科的综合实践中建立单元间的关联,对关联单元的语言点、信息点进行整合,连“单元树”为“主题林”,令学生拥有“见树更见林”的视野和能力。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下Unit 1 In class,Unit 2 In the library,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Unit 4 Where’s the bird? 四个单元学完之后学生掌握了教室内的一些物品名称(blackboard,desk,chair, window, door等 )、一些学习用品名称(pencil,schoolbag, pen, crayon, ruler, rubber, book等)以及在图书馆应该遵守的规则(Don’t run./ Don’t shout./Don’t drink or eat.), 笔者基于引导学生适时整合所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宗旨,设计了“Design your dream classroom and talk about it(设计并谈论自己理想的教室)”的跨界整合式作业,这样的作业因其开放性、整合性和创生性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形态各异的教室图里巧妙融入教材中4个单元的词汇,同时呈现了许多拓展性词汇,如:bookcase, timetable, basketball, football, piano, potted plant, clock, tap等。在学生的教室设计图墙面上不但有张贴有Don’t run./ Don’t shout./Don’t drink or eat.的图标,还有“Don’t litter. / Don’t draw on the desk.”等Class Rules标识(见图1,图2)
这样的作品呈现表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主动建构,实现了碎片化知识点的有效整合,同时还能主动结合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利用网络、音像、课外书籍等资源进行了知识拓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审美情趣亦得到熏陶。而在谈论各自Dream classroom的过程中,学生以各自的设计图为载体,在叙述介绍、看图问答、游戏猜测等活动情境中运用这四个单元重点交际句式,开展真实情景中的自然对话,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切实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意识以及成就感得以不断强化,学科素养不断落地。
(二)思维导图为抓手,多元整合中促学科育人
英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科育人应该成为教师设计学科作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笔者尝试以“大主题”为新情境,以思维导图为抓手,以学科育人为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建立单元关联,多个维度进行创新整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2 Good habits, Unit 3 A healthy diet, Unit 4 Road safety三个单元教学之后,笔者布置了周末开放性的整合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主确定大主题,关联以上3个单元以及其它相关单元,制作形式不限的思维导图;可以独自完成,也可找寻合作伙伴一起完成。自主确定大主题的过程即是学生观点形成的过程。针对同样的三个单元,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整合。有学生将这三个单元与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关联在Living a healthy life的主题语境下,传达了“好的起居习惯+健康饮食+遵守交规+有计划出游 = 健康生活”的观点(见图3),有学生则将这三单元整合在Being a good student的主题语境之下,同时关联了五年级学过的Hobbies和Helping our parents等单元,表达了“好的起居习惯+健康饮食+遵守交规+主动承担家务+多彩的兴趣爱好=好学生 ”的观点(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