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向日葵展

作者: 舒沁

孩子们的向日葵展0

往年,大班的哥哥姐姐们总会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种上一大片向日葵。弟弟妹妹们望着金灿灿的向日葵,默默期待着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向日葵地。今年暑假,大班孩子们终于如愿以偿了,他们买来向日葵种子和幼苗,和家人一起照顾它,看着它生根发芽,慢慢地长大。一开学,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向日葵移栽到幼儿园的种植园里,大家热火朝天地忙活着,园子里金灿灿的。

孩子们与向日葵朝夕相处,给向日葵取名字,和它比高,对它比笑脸、做鬼脸,把它当做自己的好伙伴;孩子们时不时给向日葵拍照或和它自拍,欣赏它美丽的外表,把它们视作珍宝。一天天过去,孩子们有了更多奇妙、新颖的发现:“这是一朵荧光花,你看蝴蝶都飞过来了,他们好像在一起跳舞呀。”“‘小小宝’长得比我还高了!”“向日葵的花盘里有很多个小爱心。”……小小的园子记录了许多温暖而美好的瞬间。

孩子们给向日葵写生,他们分享作品时我发现孩子们的作品中细节满满,如茎秆上的“点点”、渐变色的花瓣、棕色的花盘等。此时,泡泡提出:“为什么大家画出来的向日葵都是朝前的呢?”泡泡的疑问引发了我的思考:从孩子们语言、绘画表达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知经验,但为什么画里的向日葵“一花一茎、朝向一致、高度一致”呢?

我尝试提供支架帮助孩子们更聚焦、更有目的地观察。我将大小不一的白色KT板中心掏空,制作成“取景框”。孩子们举着“取景框”随意挪动位置,惊喜地发现随着位置的变化,“取景框”里的景色也不同:站在向日葵后面能看到花托却看不到花盘;蹲得低看向日葵就像在空中一样;站得远能看到很多朵向日葵,近一点可能只能看到半朵向日葵……就这样,孩子们借助“取景框”与向日葵互动,观察的视角变得多元,对向日葵的情感更加深厚、认识更加丰富了。

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逐渐增强的创作欲望。于是,我组织孩子们共同欣赏了梵高等大师的作品,孩子们用身体模仿作品中不同朝向、高矮的向日葵,感受其中的趣味;探讨画中因颜料厚薄不同而产生的立体感以及通过色彩变化营造的氛围感……在那之后,我时常看到围着向日葵,忙着创作的孩子们。他们今天去园子里画个水粉向日葵,明天用陶泥、扭扭棒做个向日葵手工,后天用积木摆一朵向日葵,过几天再画个向日葵让同伴猜猜自己画的是哪一朵……他们游刃有余地用不同的方式创作自己所见、所想的向日葵。作品完成后,我和他们一起精心地将作品摆放在教室里的角角落落。

秋末到来,向日葵枯萎了。在得知园子即将被清理之后,孩子们提出要在幼儿园里举办一场向日葵作品展。于是,我组织孩子们对展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展览布置在哪里?要准备些什么?最终,我们决定把展览布置在“一进幼儿园就能看到”的斜坡上、“谁都会经过”的操场里以及“每层都有”的转角中。为了布置这些场地,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相框、桌布、小摆件,将教室里不同的作品展示架搬了出来,再把作品摆在了合适的位置上。除此之外,家长们也加入了准备展览的队伍之中,帮助孩子一起制作各式各样的含有向日葵元素的物品,如一枚向日葵胸针、一条橙黄色的裙子、一个自制的向日葵头饰……展览开幕这天,孩子们把这些物品装扮在身上,盛装出席了这场属于向日葵,更属于他们的展览。孩子们为喜欢的作品贴上“赞赞贴纸”,给小作者画下一些感想、留下几句话,大家走走停停、看看聊聊,好不热闹!

从一开始惦记自己的那朵向日葵,到困惑于向日葵的百般姿态该如何表达,再到沉浸于观察带来的惊喜,最后到自主、自发地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创作,孩子们对向日葵愈来愈浓的情感始终是推动他们表达的一汪活水。在这一过程中,我在一旁陪伴与观察孩子们,也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提供观察工具、与孩子们共同欣赏大师作品、开展互动游戏、组织团讨活动等方式,支持孩子们进行独一无二的表达。这样的在园生活惬意、丰富,这样的童年生活舒适、自在、有意义。

幼儿的学习无处不在,它贯穿于幼儿多样的生活,支持幼儿向外行动、向内反思。“儿童在哪里,资源在哪里,学习就在哪里”,我们将幼儿学习的历程放缓、充分延展,弥散在一日生活的时时、处处;我们破除一日作息的固定界限和编排,实现时空场域的融通;我们珍视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创造有意义的童年生活,让他们不留遗憾、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