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智慧:探索原谅与和解的艺术
作者: 单翠萍 冯江英面对幼儿发出的灵魂拷问“我一定要原谅他吗”,我们不仅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情感与认知冲突,也要运用教育智慧,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宽容之心。
一、倾听情感诉求,接纳“不原谅”
幼儿质疑“我一定要原谅他吗”,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情感困惑和自我保护需求。幼儿的情绪情感尚未发育成熟,他们难以立即消化由同伴冲突带来的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甚至会放大某些冲突和伤害。因此,他们可能会觉得同伴的某些过错如此严重以至于不可原谅。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理解并接纳这种情感需求,认识到儿童视角下“不原谅”的合理性,而不是急于给出“你应该原谅他”的论断,甚至强调“不原谅就代表不宽容”。教师的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是值得被尊重的,能为幼儿提供一个令他感到安心的情感表达空间。
二、尊重选择权,培养自主决策能力
教师必须明确,幼儿在“是否原谅他人”这件事上拥有自主权。幼儿虽说年龄小,却也是独立的个体,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儿童是被保护的对象,更是权利的主体,有权参与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各种决策。这种参与不仅限于重大事项,也涵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就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和价值判断做出决定,这是儿童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基石。面对是否原谅他人的问题,教师应明确告知幼儿,他们有权根据自己的感受与判断做出决定。这种尊重不仅体现了对幼儿个体价值的认可,也为其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自己的感受、需求与期望,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选择。同时,教师还要向幼儿传达一个信息:无论他们是否选择原谅,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三、深化情感认知发展,促进相互理解
在充分尊重儿童选择权的同时,教师肩负着深化儿童情感认知发展的重任。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洞悉伤害行为背后的动机,并预见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而且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及“犯错是成长的契机”。为此,教师可以巧妙地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突破自身视角的局限,学习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想法、需求及情感,促进幼儿对复杂人际动态的敏锐感知与接纳、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识别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帮助幼儿将“故意为之”与“无心之失”进行区分,引导其基于事实而非主观臆断来评判他人,从而以更加成熟、理性的态度应对同伴冲突,而非简单地选择以暴制暴。
四、培养宽容之心,搭建和解的桥梁
一个人在对他人宽容的同时自身也能获得滋养,这是品德的光辉展现,更是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在幼儿心灵的沃土上,教师扮演着播种者的重要角色,需通过多种方法培育幼儿的宽容之心。首先,教师可以选取以宽容为主题的故事与影片作为教学素材,营造情境,让幼儿直观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与立场,帮助幼儿认识到宽容的力量。其次,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应在日常与幼儿的相处中积极展现理解与宽容的行为与态度,比如,愿意耐心倾听,能与幼儿共情,接纳与尊重幼儿的想法,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等等,为幼儿树立榜样。
五、构建支持性环境,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一个充满爱、尊重与理解的支持性环境,犹如一片肥沃的土壤,能滋养幼儿的成长,也如一个安全的港湾,可以让幼儿自由表达、自主学习,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鼓励幼儿表达内心感受,同时也引导幼儿成为耐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与他人共情。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和平角”或“沟通驿站”,为幼儿搭建平台,让他们学会在冲突发生后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消除误解与隔阂,迈出和解的第一步。支持性的教育环境能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集体的力量,在爱、尊重与理解中携手同行。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单翠萍 冯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