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为什么”
作者: 赵奕
一次小班室内自主活动时,我像往常一样在班级中巡回观察孩子们的游戏。其中,甜甜的举动引起了我的兴趣。甜甜从材料柜中找出一次性塑料杯,往里面灌了大半杯水,再把许多颜料挤进杯子,一边用一根塑料吸管不停搅拌,一边饶有兴致地看颜料溶解在水里。然后,她又转身拿取更多颜料,不停往杯子里挤,再搅拌。多次重复操作后,杯子里的水越来越浑浊。最终,甜甜把这杯颜料水放在了教室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甜甜这是在做什么?我很好奇,决定继续观察。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观察到甜甜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游戏——制作颜料水后将它摆在同一个角落里。甜甜的颜料水也引发了其他孩子的好奇,他们纷纷拿起相同的材料模仿甜甜的做法,制作了越来越多的颜料水。
颜料水在班里掀起了一股热潮,但没过几天,其他孩子不再对制作颜料水感兴趣,只有甜甜乐此不疲。望着角落里堆积得太多而快摆放不下的颜料水,我暂停了观察,询问甜甜制作颜料水及把颜料水放在角落里的原因。甜甜却告诉我:“妈妈跟我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我没想到会收到这样的回答,一时间啼笑皆非、摸不着头脑。但我回想起甜甜在游戏中的状态、神情,俨然是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猛然意识到游戏的本质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带目的的活动。甜甜并不会在游戏中设立明确的目标,只是纯粹地享受其中,不关心游戏的结果,她的想法和经验在游戏中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因此,询问不仅不能让我获悉甜甜的想法,甚至可能让她感到不悦。那么,我该怎样去了解甜甜游戏行为的含义呢?她会有哪些新奇的想法?
当甜甜再次开始游戏时,我选择了和她相同的材料,模仿她游戏。这时,我的举动引起了甜甜的注意,她问道:“喂!难道你做的也是草莓果汁吗?”原来她正在做一杯果汁。我灵机一动,说道:“是呀,但是我现在需要一些‘草莓肉肉’,不知道哪里有啊?”甜甜思考了一会儿,拉开柜子找到几颗红色的玉米粒扔进我的果汁里,骄傲地说:“看,这不就有了吗?”我的回应似乎启发了甜甜,她一下子对“果汁里可以加什么”产生了兴趣,随即翻找出一把塑料吸管,把吸管剪成一段一段的,扔进果汁中。“这个橙色的是什么?”看着漂浮在果汁上的吸管,我不解地问。“是柠檬片呀!你没看出来吗?”甜甜脱口而出。
接下来,甜甜不停在教室寻找着新的工具材料:毛球、贝壳、洗手液、超轻黏土……有了新材料,其他孩子又开始制作各色各样的果汁了:有的孩子用超轻黏土制作“波霸果汁”;有的孩子用闪粉制作“芭比梦幻果汁”;有的孩子将贝壳当作“茶包”泡进果汁里制成“果茶”……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形形色色的果汁也应运而生。
那天,果汁游戏在班级里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作为孩子们的玩伴也乐在其中。甜甜和我成功做好两杯“满料果汁”后,我留心她是否会将制作好的果汁继续摆放在那个角落里。果不其然,甜甜又一次把果汁放在了角落里。于是,我也走过去,把果汁放在同样的位置。这次甜甜竟然主动与我交流:“我们先放在这里,明天户外活动时可以拿到树屋去玩。”我欣然允诺。甜甜接着说道:“老师,如果我忘记了,要记得提醒我……”通过陪伴甜甜游戏,甜甜已经把我视为游戏伙伴,与我越发亲密了。
第二天户外活动开始前,我记得甜甜的嘱托,提醒她带上做果汁的材料,延续上一次的游戏。两杯漂亮的果汁吸引了其他班级孩子的兴趣,甜甜自豪地告诉其他孩子:“这是我和老师一起做的果汁,你们想要也可以自己去做呀!”于是,其他孩子纷纷跑来询问我制作的方法,我拉着甜甜告诉大家:“甜甜才是做果汁的高手,你们可以请教她。”甜甜从教室里找到了很多材料,教大家怎么制作美味的果汁。很快,孩子们爱上了果汁游戏,纷纷约定在下一次户外活动时再一起玩……
这件由观察孩子游戏引发的趣事,让我感受颇深。首先,我在观察中对甜甜的游戏感到困惑,但在询问甜甜后得到了一个费解的回答,然而,甜甜的回答却真实地反映了游戏的本质。只有在真正理解幼儿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理解那些“啼笑皆非”的回答深层的意味,或是“疑惑不解”的行为的含义。其次,通过平行介入甜甜的游戏,我成了与她“并肩作战”的游戏伙伴。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甜甜逐渐增强了对教师、同伴的信任;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甜甜变得专注和更富有创造性;在游戏推进的过程中,甜甜的经验和游戏水平也得到了拓展与提升。
作为一名儿童研究者,我们应该静心思考,俯下身来,投身到与孩子相处的时刻中去,成为与他们共同游戏的局内人,相信孩子总会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