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便便”还是“香蚕砂”
作者: 侯亿
前段时间,几个孩子陆续从家中带了蚕宝宝到班级饲养。蚕宝宝瞬时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探索欲,他们时不时围在蚕宝宝边上看一看,摸一摸……
一天,凯凯也带来了一只蚕宝宝。自主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围在蚕宝宝边上观察,交谈蚕宝宝外形的特点和差异:“凯凯带的蚕宝宝好大,比嘟嘟的要大很多。”“这个蚕宝宝身上有棕色的斑点,其他蚕宝宝都是白色的。”“嘟嘟的蚕宝宝一开始很小,也是黑色的,现在变大了。”“凯凯的蚕宝宝也太胖了。”……突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琳琳和佩佩的蚕宝宝比之前大了很多,连它们拉的便便也大了很多。”有的孩子来了兴致,谈论的焦点转移到了蚕宝宝的便便上:“它们的便便好黑。”“它们的便便是一粒一粒的,小小的,像芝麻一样。”
这时,我想到孩子们在小班上学期有过为兔子清理便便的经验,那么现在这些经验能否迁移到为蚕宝宝清理便便上呢?我是否能借这个契机推动孩子们更细致地照顾蚕宝宝呢?带着这样的猜想,我询问道:“你们看到蚕宝宝的便便这么多了,谁愿意给它清理一下便便呢?”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不是摆手拒绝,就是摇头回避。我不甘心地又问:“你们不是喜欢蚕宝宝吗?为什么不愿意帮它清理便便呢?”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大多是嫌弃蚕宝宝的便便臭、脏:“这个便便太臭了不能摸的。”“脏脏的,手摸了会不干净。”“我怕上面有细菌。”得知孩子们的想法,我试图引导他们解决困难,于是我顺着他们的想法追问:“既然你们怕脏,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既清理便便,又不弄脏自己的小手呢?”有的孩子立马跑去拿餐巾纸。蚕宝宝的便便是细小的颗粒,对于小班孩子来说,隔着一张纸抓握蚕宝宝的便便有一定难度,因此,他们每次抓上来的都寥寥无几。看不见成效,孩子们不一会便失去了兴趣。其他孩子则是作壁上观,不愿意清理蚕宝宝的便便。
我心想该如何激发幼儿自主清理的热情呢?踌躇间,一旁的保育员李老师与我分享了她的生活经验:“蚕宝宝的便便一点都不脏,还有作用,以前人们还拿它来做枕头。”我灵机一动:孩子们因为嫌弃蚕宝宝的便便脏和臭而不愿意清理,如果能让他们意识到蚕宝宝的便便不仅不脏、不臭,还有很大的功用,也许可以激起他们主动收集的兴趣。不过,如果我直接告知孩子们这些知识难免有灌输的意味,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直观地向孩子们介绍蚕宝宝便便的特点和功用或许更易被他们接受。于是,我立刻上网搜索并下载了相关视频,正如李老师所言,蚕宝宝的便便又名蚕砂,不仅能做枕头有助于安神入眠,还能入药、泡茶。我当机立断,决定在游戏结束后的团讨时间和孩子们共同了解蚕砂的奥秘。
团讨时间,我播放了蚕砂入药、做枕头的视频,孩子们看得十分认真。视频结束后,我带领孩子们回顾、梳理了视频的内容,孩子们对蚕宝宝便便的称呼从“脏脏的便便”变成了“香香的蚕砂”。我欣喜地认为看视频的方法颇有成效,紧接着询问道:“谁愿意来收集宝贵的蚕砂呀?”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甚至涌上来直接伸手抓。虽然当时大部分孩子满怀热情,但是依旧有小部分孩子保持观望的状态。过了两天,孩子们捡拾蚕砂的热情也渐渐褪去,又回到了观察蚕宝宝、与蚕宝宝互动的状态。
从“拒绝清理便便”,到“积极清理便便”,再到“不再清理便便”,孩子们行为和态度的前后差异之大、转变之快令我陷入深思。我事后进行回顾、反思,理解了孩子们的态度和行为,也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教师的意志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事件初期,孩子们对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及变化其实有非常多的讨论,而我仅抓取其中与众不同的只言片语,便决定了活动的走向,把控整个活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希望孩子们愿意清理蚕宝宝的便便,能自己想办法清理便便。孩子们做了一件又一件我期待他们能做到的事,看似参与活动之中,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我认为给蚕宝宝清理便便是对动物友好的表现,却忽略了孩子们对便便本能的抗拒,若我当时要求孩子们徒手抓取蚕宝宝的便便,可能还会遏制孩子们对蚕宝宝的兴趣,甚至让他们对蚕宝宝产生反感。所以,即使我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清理便便,孩子们也会回到最初的状态,继续关注蚕宝宝的外形和变化。我应该思考如何支持孩子们主动地探究自己对蚕宝宝感到好奇的地方,相信他们是主动的学习者,让他们自主选择,而不是引导他们达成自己的期待。
其次,操之过急。小班上学期,孩子们与小兔子朝夕相伴,他们自然而然地对小兔子产生亲密之情,自觉地承担起照料小兔子的责任,所以到后期会自发地参与清理小兔子粪便的活动。而蚕宝宝才进入班级几天,孩子们还处于好奇地探索“蚕宝宝长什么样”的阶段,对蚕宝宝的认知经验不甚了了,情感体验也还比较弱,加上孩子们认为便便就是臭的、脏的,自然不愿意为蚕宝宝清理便便。另外,我利用视频介绍蚕砂,以此激励孩子们收集蚕宝宝便便的做法只是“换汤不换药”,且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我应当认识到孩子们给蚕宝宝清理便便是在与蚕宝宝互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我们可以预想,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孩子们可能通过看、嗅、触等积累关于蚕宝宝的经验,发现蚕宝宝的便便不臭、不脏。随着孩子们与蚕宝宝的情感联系日益紧密,责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可能会自然地讨论“蚕宝宝需要怎样的环境才能健康长大”等问题,从而为给蚕宝宝营造干净的居住环境而努力。比如,主动采摘新鲜的桑叶、模仿教师清理或自主清理蚕宝宝的便便等。这些行为都是真正基于孩子们的经验发展和情感积累而自然生发的,教师并不需要过于用力。
作为新手教师,我明白挖掘和把握教育契机的重要性,但还需要修炼识别幼儿真正的兴趣的能力,加深对“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内涵的认识。从这次经历中,我也体会到虽然幼儿的行为可能暂时会受成人意志的影响,但兴趣才是幼儿行为的核心驱动力,任何活动都应将主动权、选择权交还给幼儿,而非将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