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观察和倾听中发现儿童
作者: 黄菲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其中,在“教育过程”方面的“师幼互动”关键指标中提到了“观察、倾听”等具体内容。在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观察、倾听”展开实践,遇到了挑战,也产生了困惑。比如,教师如何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和倾听?如何通过观察去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同一个游戏内容只能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吗?教师在观察、倾听之后,如何给予幼儿适切的回应?如何自然而然地进行观察、倾听,避免为了“观察”而观察、为了“倾听”而倾听的形式主义?
在一次“基于儿童建构游戏视频的观察与分析”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通过抛出核心话题,引导教师观察、倾听,从幼儿游戏的一个个场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全面解读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支持。我们秉承“互促共生、协同成长”的理念,通过基于日常教育实践问题的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游戏视频简述】
大班的四个孩子在班级积木区两两合作搭建。林林(男)和乐乐(男)搭的是中国宫殿,洋洋(男)和彤彤(女)搭的是中国亭子。视频呈现的是两组孩子的整个搭建过程。
场景一:林林和乐乐在搭建宫殿。搭第一层时,林林用枪形积木作飞檐。当搭到第二层时,乐乐习惯性地继续用枪形积木作飞檐,但是林林很快把枪形积木换成了三角形积木,乐乐问:“为什么要换?”林林说:“因为第一层已经用过了,第二层再用就不好看了,再说枪形积木也不够了。”乐乐想了一下说:“噢,那好吧。”他一边说一边收起了自己放在第二层的枪形积木……
场景二:洋洋和彤彤在搭建亭子。洋洋在亭子旁搭好桥面和桥墩后,对彤彤说:“你看看噢,接下来要放什么?”彤彤笑着对洋洋说:“我觉得桥下可以放些蓝色的彩玻块(亚克力材料)来当河流。”洋洋答:“可以啊!”于是两人继续愉快地各司其职:洋洋搭建亭子和桥的主体部分,而彤彤则在洋洋搭好的桥下摆放蓝色彩玻块……
场景三:洋洋和彤彤继续搭建亭子。当搭建到亭子旁桥的护栏时,彤彤把两块三角形积木合在一起当护栏。洋洋看到后直接把两块三角形积木挪开,加了一个立柱当灯柱。彤彤看到后很快领会了洋洋的意图,在搭建另一侧的护栏时主动加入了立柱……
场景四:两个小组在搭建过程中唯一的一次交流。当亭子组的洋洋把桥一直搭到宫殿组的“领地”上时,宫殿组的林林提醒道:“你怎么到我们的地方来了?”洋洋解释说:“是因为我搭的桥身长,就伸到你家来了。”林林马上反驳:“是因为你搭的桥太直了,如果你搭弯弯曲曲的桥,就不会伸到我家来了。”……
【研讨过程记录】
首先,主持人向全园教师抛出了问题:“今天请大家观看一段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视频,并思考‘我从中发现了什么?这发现说明了什么’。大家在观看两遍视频后开始交流。”
播放视频,教师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并记录。视频播放完后,教师们围绕自己的观察、发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核心话题一]关于建构游戏视频中印象最深的内容
主持人:现在请大家谈谈自己观看视频时印象最深的内容。
教师:我看到四个孩子在两两合作搭建,每组都有主导者和跟随者。第一组,林林是主导者,乐乐是跟随者。第二组,洋洋是主导者,彤彤是跟随者。
教师:我觉得亭子组的洋洋不仅有较高的搭建水平,而且很有领导艺术。当他发现彤彤总是在一旁看着他搭建而插不上手时,他就会主动征求彤彤的意见:“你看,接下来该搭什么了?”从而让彤彤有事可做。而彤彤作为跟随者,一直在快乐地做些锦上添花的工作,不抢占主导地位,两人的关系非常融洽。应该说,这两个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都比较强。
教师:宫殿组的两个孩子在搭建飞檐时意见不统一。作为主导者的林林在说服别人采纳自己的建议时,语气和缓,而且理由充分,即重复的不好看、积木数量不够。这显示出林林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路清晰。此时,乐乐并不是马上接受林林的意见,而是经过了思考。他在分析评估“同伴讲得是否有道理”,反思“我是否愿意接纳同伴的意见”,判断“我在接纳之后如何继续与他合作”等。在综合分析之后,乐乐才把其余的三角形积木都换成了枪形积木。
教师:其实这也说明林林的观察能力比较强,他通过目测就发现枪形积木的数量不够搭建两层。
教师:我发现两个小组唯一的一次交流是关于“搭建地盘的划分”的。洋洋表达了“侵占对方领地”的苦衷是“桥身长”,而林林的回答既说明他对于问题出现的缘由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也说明他的空间智能发展比较好。他知道如果既要完成桥的搭建,又要“不越界”,就只能将“直桥”改成“曲桥”。林林的办法两全其美。
主持人:对于这个案例,幼儿的各种交往行为是大家最先谈到的。你们对于案例中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还有什么体会吗?
教师:我感受最深的是案例中四个孩子表现出的良好的交往技能和社会性品质,这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孩子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习得的,知道“怎样接纳别人,怎样友好相处”。当他们的意见有分歧时,他们也不争吵,知道“要轮流,要接纳”“别人说话时要倾听,要尊重”。我们幼儿园的综合课程为幼儿创造了真实体验的机会,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核心话题二]关于单个游戏中幼儿获得的发展
主持人:今天的视频呈现的是建构游戏,但该游戏是否仅仅培养了幼儿的建构技能?不知大家是否同意刚才那位教师的观点,她看到了建构游戏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你们觉得在这一建构游戏过程中,幼儿还有哪些能力得到了发展?
主持人:刚才许多老师都表达了幼儿能在建构游戏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我把它们归纳整理一下。(1)建构技能。比如,平铺、围合、垒高、架空、穿越、对称(中心和四角)等。(2)科学探索。比如,“建筑物从低到高、由大到小”的空间力学与空间规划,目测数量的能力,感知、比较曲线与直线的距离等。(3)语言表达。比如,描述和解释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说服别人采纳自己的建议时理由充分,表达准确,思路清晰。(4)个性与社会性。比如,怎样接纳别人,怎样友好相处。(5)审美与表现。比如,每一层建筑物所选用的材料要相对统一,并且体现对称美。(6)学习品质。比如,幼儿在接受别人意见时,并非没有主见,而是表现出对同伴建议的评估、反思、比较、判断,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认对方的意见合适并加以采纳。
本班教师:我是这个班的老师,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表现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比如,彤彤在上小班时很内向,到了中班虽然能够与小伙伴一起参加各项活动,但很少发表意见,她的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她由于内向、没有主见而影响她日后的发展。虽然在这次建构游戏中,她依旧不是活动的主导者,但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了,而且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们也注意观察,发现到了大班,她的同伴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又如,林林以往比较自我中心,在游戏中很强势,容易与小伙伴产生矛盾,但是在这次建构游戏中,他能够表达自己想法背后的原因,耐心地说服别人,这已经迈出大大的一步了。因此,对整个建构游戏的观察、拍摄加深了我对孩子们的认识和理解。
主持人:刚刚我们通过班级教师的讲述,了解到彤彤和林林在这次建构游戏中的状态与之前在班级生活中留给教师的印象有所不同。这恰好说明教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在不同场景中的多种表现,才能对孩子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同时,这也促使教师对孩子个体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教师在评价孩子发展情况和需要时更趋向于客观、科学。
主持人:大家都觉得建构游戏带给幼儿很多有益的经验,这诸多经验与综合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有联系吗?
教师:我也是大班老师,我从视频中感受到综合课程对于幼儿发展的有效支持。孩子们关于宫殿、亭子的搭建经验与他们在中班主题活动“家乡”和大班主题活动“中国娃”中所获得的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本班教师:是的,我班在中班下学期主题活动“家乡——南京”的班本化实施中,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重点探究了南京的名胜古迹朝天宫。在参观时,孩子们对朝天宫大殿的飞檐、瓦当、廊柱等建筑元素以及中轴对称等建筑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孩子们在美工区、积木区都进行了创作活动。到了这学期(大班上),正好综合课程里有主题活动“中国娃”,孩子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支持下,自然地将中班时对于古代建筑的探究兴趣延续到了主题活动“中国娃”中,并对长城、故宫、天坛等中国的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还带来了很多有关中国古建筑的绘本、立体书等,并在积木区继续搭建。因此,在视频中,大家才会看到孩子们在搭建中国风的宫殿和亭子。
主持人:幼儿在综合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是相互联系的,不仅有小班“爱自己的家庭”、中班“爱自己的家乡”、大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的纵向联系,也有一个主题活动中每个活动之间的横向联系。无论是集体活动、参观活动、游戏活动还是生活活动,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提供经验基础,后一个活动又为前一个活动提升经验。“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经验获得是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的。
[核心话题三]关于教师的支持和指导
主持人:除了对幼儿间的游戏互动行为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的分析,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教师:我发现在积木区,班级教师借助照片和简短的文字呈现了孩子以往的建构经历,其中有“怎样建双层的亭子以及搭建各种亭子”的经历,有“探索交通工具”的经历,还有“探索朝天宫的主要宫殿”的经历。
教师:环境中还呈现了孩子的“搭建计划”。
主持人:为什么要在积木区呈现孩子以往的建构经历和当下的搭建计划?
教师:我认为呈现孩子以往的建构经历是为了“让探究过程看得见”,便于同伴之间经验的分享、传递和交流。这也是让孩子体验成就感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对孩子的肯定与支持。
教师:我觉得呈现孩子的计划,一是为了培养孩子做事的规划性,二是为了让孩子建构时更有目标意识。视频中,孩子们在搭建前认真地看自己制定的计划,并协商用什么方法实施计划。比如,林林在搭建前就与乐乐讨论要用三角形积木来搭建第一层的飞檐,这说明他已有提前规划的习惯,并能结合计划对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思考。
教师:孩子们在搭建完成后会习惯性地用笔和纸记录自己的搭建经历,我觉得班级教师平时一定十分注重孩子的记录和表达。试想,如果教师平时对孩子的记录和表达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记录和表达了。
主持人:视频中并没有出现班级教师,你们看出教师的回应和支持了吗?
教师:我看到这个班级把原来的积木柜换成了敞口的大箱子,我想这可能是教师基于平时观察所作出的调整,显然敞口的箱子更便于孩子取放积木。
教师:我看到每个箱子上都贴有标记,这显然也是教师对孩子游戏的隐性支持:便于孩子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主持人:大家有没有发现,积木区里提供了蓝色的塑料筐,这是为什么?
教师:我觉得教师并非随意而为,提供塑料筐是考虑到了孩子们的需要。比如,在搭建过程中,孩子们的操作是非常有规划的,他们先把用于搭建飞檐的所有三角形积木从大箱子里挑出来放在塑料筐里,然后快速地把塑料筐搬回建构点,从塑料筐里把三角形积木一块一块地放在所搭的平台上,完成飞檐结构的搭建。这个塑料筐帮助孩子们节省了来回拿取积木的时间,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时统筹安排的能力。
本班教师:刚才老师们观察得很细致,分析得也很到位。作为这个班级的老师,我想说明一点。其实,无论是提供敞口大箱子、标记,还是塑料筐,都是我们在班级日常游戏的分享环节中,与全体孩子基于问题共同讨论的结果。每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会细心观察问题出现的背景,听听当事的孩子怎么说,再听听班级其他孩子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能力提升了,教师观察、理解、回应孩子的水平也提高了。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主持人:感谢班上老师的解答,让我们再次理解了教师只有基于观察,才能给予幼儿适切的支持。前面老师们的发言聚焦到了两个关键问题:(1)环境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作用。建构计划的呈现,是为了引导幼儿做任何事都要具有条理性、计划性;而以往建构经历的呈现,则是希望借助环境让幼儿之间的经验可以相互传递、分享与学习。(2)教师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作用。虽然整个游戏视频中并未出现班级教师的画面,但积木区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以及幼儿的记录等,处处反映出该班教师的教育理念,体现出教师基于对幼儿游戏的深入观察,给予幼儿后续的游戏以适切的回应和支持。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不限于言语,物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以及开放包容的心理环境的创设等都可以体现出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