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下一粒“尊重”的种子
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在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中时常发生,特别是男孩,都执着于扮演充满正义感的警察。案例中的教师对孩子们在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干预:利用谈话活动了解孩子们的角色扮演意愿,同时也对孩子“不想做小偷”的情况做了正面引导。但当游戏重新开始,“被小偷”的情况再次发生,“警察”们仍然会不顾同伴的想法,直接把一些同伴当作小偷开启追逐游戏。教师关注到了游戏中的冲突,听到了孩子说“不”的声音,却未深究孩子为什么说“不”。由此,我也思考:这些“警察”是否听到了同伴的声音?他们是否需要听到同伴的声音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借由这次冲突带给孩子什么?
如果是我,我会邀请那些被迫扮演小偷的孩子,通过倾听的方式,逐一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样的对话需要在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进行,孩子在有安全感的情况下才会充分表达。接着,我会邀请游戏中扮演警察的孩子一起观看我拍摄的游戏视频,回顾游戏的过程,让这些“警察”作为倾听者来听一听那些被动扮演小偷的同伴在游戏中的感受,激发其同理心。我想,这些“警察”经历了这段倾听之旅,不仅会尝试体会同伴的情绪,也会反观自己的行为。此后,我也会持续关注这些“警察”对此做出的反应和行动,及时跟进,强化其良好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应该受到尊重,而倾听是尊重的前提。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会倾听,也要积极引导孩子们互相倾听。游戏中的冲突既然发生在同伴之间,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互相倾听,了解同伴的想法,然后想一想怎么才能在尊重同伴游戏愿望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游戏愿望。
以往,我们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常常担任“调解员”的角色,介入游戏,帮助解决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对孩子情绪的觉察和理解上,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之间的对话,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粒“尊重”的种子,帮助他们获取交往的密钥。这何尝不是一种指向更长远发展目标的介入方式呢?
(浙江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文苑幼儿园 於佳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