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作者: 吴邵萍

倾听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0

以往,幼儿园常常通过开设专家讲座或宣传教师的优秀事迹开展师德培训。然而,这样的“老生常谈”不仅使教师感到疲倦,更容易使教师忽略以儿童为本的师德观、教育观。为此,近几年我园的师德培训增加了一项活动,那就是倾听、了解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我们让全体教师进入与幼儿谈话的现场,倾听幼儿的心声,以此激发教师主动反思自身教育行为的积极性,自觉提升师德修养。

一、现场倾听,了解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我们采用集体谈话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两个问题对全园小、中、大班幼儿进行调查: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你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将每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每班两位教师中的一位教师倾听全园各班第一组幼儿的集体谈话,另一位教师倾听全园各班第二组幼儿的集体谈话,这样能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听到全园一半幼儿的想法。为了减少本班教师可能对幼儿的谈话造成的干扰,我们主要采用由园里的业务园长分别组织幼儿谈话,其他教师(包括本班教师)旁听的方法。起初,我们担心教师旁听可能会影响幼儿回答问题的真实性,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由于集体谈话时间有限,我们无法让每一名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集体谈话后,我们请谈话时没有表达想法的或没有充分表达想法的幼儿,与我们再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以确保充分、深入地了解全园每一名幼儿的想法。比如,一名大班幼儿在集体谈话时说到“我不喜欢我只犯了一点点的错,就狠狠地指责我的教师”。由于时间有限,当时组织谈话的教师没有更深入地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集体谈话结束后,我们认为应该让这名幼儿充分表达事情的经过。于是,我们与这名幼儿进行了个别交流。原来,这名幼儿在和另一名幼儿一起看图书时,两个人都想自己拿着图书,结果不小心把图书撕破了。这是班级仅有的近段时间幼儿都喜欢读的一本图书,所以教师比较严肃地在全班幼儿面前说了这件事,要求全班幼儿爱惜图书。当事教师说,当时她并没有点名批评幼儿,是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在班里说这件事的,是想通过这件事提醒幼儿要爱惜图书,但由于没有考虑到这名幼儿平时特别遵守规则,自尊心很强,也没能顾及幼儿的感受,以至于让这名幼儿感到不舒服了,还让幼儿质疑教师处理问题的适宜性,这是她的失误。后来当事教师多次与这名幼儿进行深入交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由于我们营造了平等、宽松的氛围,给予幼儿畅所欲言的机会,让每名幼儿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每名幼儿都给予鼓励和肯定,所以无论小班幼儿,还是中、大班幼儿都能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在现场,幼儿表达的感受和想法对教师的触动很大,引发了教师对自己教育言行的深入反思。有教师感慨:我们平时没有在意或认为是为幼儿好的言行,幼儿从中感受到的可能是教师的冷漠。例如,有幼儿说:“我不喜欢在我不小心弄疼自己的时候,老师只说一句‘没事,勇敢点’就完事了,而且态度还不温柔。”教师觉得,幼儿偶尔受点小伤,其实是没什么的,自己之所以没有给予特别关心,是想培养幼儿勇敢的品质。这件事使教师意识到,幼儿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部分情感细腻、敏感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现场倾听幼儿的心声,让教师认识到,幼儿的眼睛是雪亮的,内心是敏感的。对于教师同样的言行,不同的幼儿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提醒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个体反思,理清要做什么样的教师

在“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谈话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教师把自己在幼儿心中的形象形成过程进行追本溯源,并对照幼儿心中好教师的形象查找自己的差距,理清自己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请教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自我反思:通过谈话活动,你认为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参与现场谈话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值得肯定,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帮助教师总结出幼儿喜欢的教师的特质,并根据幼儿所举的不喜欢的教师言行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言行,提出未来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及相应的策略。有教师说:“幼儿喜欢温柔、亲切、知识渊博、负责任的教师。其实幼儿的心是很细的,他们能关注到每位教师在整个保育教育过程中的言行,感受到教师是否关注自己,他们对教师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谈话时,有幼儿提到我在做操时偶尔会做错动作,这说明幼儿对教师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对教师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我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有教师说:“幼儿喜欢温柔、风趣、能够耐心倾听他们想法的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落在幼儿的眼中,他们会从细节中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爱。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细节。另外,幼儿对日常的情感交流其实是很关注的,所以教师要重视与幼儿的情感联结,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也有教师说:“通过本次谈话活动,我认识到教师要把自己对幼儿的爱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其实每一个教师都是爱幼儿的,即使是‘批评教育’幼儿,其初衷也是为了幼儿好,但幼儿有时并不能体会教师的用心。所以,今后在和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爱他的。”

从中可以看出,谈话活动对教师的触动是比较大的,不少教师通过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言行,认识到自己平时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那些习惯性的“不拘小节”和“自以为是为了幼儿好”的做法,幼儿是不喜欢的,甚至会伤害幼儿的情感。同时,教师们也从中明白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三、集体研讨,明白什么样的教师对幼儿发展有利

除了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外,我们还针对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辨析是否幼儿所有的想法都是合理的,教师是否要完全按照幼儿的想法去做。例如,在访谈中,很多幼儿谈到喜欢教师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只要自己有困难,教师就能立刻帮忙解决。幼儿有这样的想法教师是否要完全照办?我们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关爱幼儿,是否意味着教师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要立刻帮助其解决?讨论后,大家达成共识: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发展需要等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助推其不断发展。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不包办代替,但也绝不能甩手不管,而要用语言鼓励、指导幼儿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也是一种帮助。而对小年龄的幼儿要尽量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不能给其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要让其感受到上幼儿园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师幼关系一定要温馨和谐,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放任不管或者完全包办代替。

又如,有幼儿说:“我喜欢王老师,我不愿意吃肉,她就说‘不吃就不吃,算了吧’。我不喜欢江老师,因为她偏要让我吃肉,还说‘吃了肉才能长得壮’。”对此,我们引导教师进行集体研讨:针对部分幼儿不愿意吃某些食物的情况,教师应该怎么做?是否为了追求幼儿的“喜欢”就放弃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教师应当坚持原则,即只要不是因为幼儿对食物过敏或其他生理原因,教师都应当坚持尽量让幼儿吃各类食物,以保证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但教师不能强行要求,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多样、适宜的方法,帮助幼儿摄入充足的营养。同时,教师要了解家长的养育观,如果家长的养育观有偏差,就要与之沟通,并达成共识。例如,经了解,上述那个幼儿的妈妈因为要保持身材苗条,在家里就不吃肉类食物,甚至其他食物也吃得很少,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长胖,所以日常就要求女儿少吃肉类食物。教师通过与那位妈妈沟通,让其明白营养全面、充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食物多样化对人体健康的意义等,使其改变了原来的养育观。

经过对幼儿谈话中诸如以上一系列观点的研讨,全体教师达成共识:首先,要坚持原则。教师不能一味地迎合幼儿的喜好,要依据专业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坚持对幼儿发展有利的做法,为每一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次,要具备研究的能力。教师要不断研究幼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研究针对不同幼儿的教育和支持策略,注重策略和方式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例如,教师要采用和幼儿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幼儿讨论、观看视频、阅读绘本,借助动画人物或幼儿喜爱的人物进行榜样示范等策略,让幼儿主动接纳、自主管理。最后,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教师要在接纳幼儿不成熟的想法和意见的基础上来分析和判断: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利的,要积极接纳并据此改进自己的教育言行;对幼儿健康成长不利的,要向幼儿说明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四、调整改进,帮助幼儿全面了解教师

通过个体反思、集体研讨,教师基本明确了自己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并自觉调整和改进了自己的教育言行。如带操做错动作的教师不但重新练习了所有操节和律动动作,而且在每次做操前都会再练习一遍,确保自己在带操时不出差错。又如,教师们都注重树立个人积极健康的形象,注重个人衣着服饰的整洁、得体,既顾及家长对教师的审美要求,也考虑幼儿对教师的审美需求,得到了家长的赞扬和幼儿的喜爱。同时,教师们非常注重自身精神气质的培养,使得教师队伍形象和精神面貌展现出新的风采。

通过倾听幼儿的声音,园领导改变了幼儿听不懂就没有必要向幼儿宣传教师优秀事迹的想法,认识到教师的优秀事迹不仅要在教师间进行宣传,也要大力地向全园幼儿进行宣传。为此,我们有计划地把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幼儿、孝敬父母、照顾家人等优秀事迹,在全园大活动中进行宣传,同时把教师的优秀事迹拍成视频、照片给幼儿观看,或把教师的优秀事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热爱生活、热爱幼儿、热爱家人的,还让优秀教师在全园幼儿面前亮相,让全园幼儿都认识他们、亲近他们,让幼儿为有这样的教师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全面了解本班教师和幼儿园其他教师为了做好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激发幼儿热爱、尊敬教师的情感。同时,幼儿会与父母讲述教师的优秀事迹,这样能增进家长对教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更重要的是,能激发教师相互学习的动力,使教师个个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自觉提升师德修养,行走在成为有大情怀、大格局的大先生的路上。

我们体会到,让教师现场感受和倾听幼儿的心声,对教师师德养成很重要,它不失为提升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教师根据比较具体的目标优化自己的教育言行,助推教师整体精神气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