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学前教育教研转型的再思考
作者: 刘占兰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一直是幼儿园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幼儿园教师探究保育教育规律和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深度转型已成必然。为此,我们特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从当前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内涵与要求、组织与制度、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来谈谈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应如何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变化和新挑战;我们还邀请两位教研员结合自己设计和组织区域教研的实践经验来说说如何更新观念,让新型教研成为教研员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
广义的教研即教育研究。在学前教育领域,教研更多是指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教研活动一般是指在教师之间组织的,针对幼儿园保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好的做法,一起进行研究探索和分享交流的活动。教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总结和改进的过程,研究性是教研工作的突出特点。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是推动幼儿园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是教师探究保育教育规律和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当今教研工作的内涵与要求、组织与制度、内容与形式都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变化和新挑战。
一、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变迁与内涵发展
大约在二三十年前,学前教育的教研主要是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研究,以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关注教师教育实践行为的问题与改进,其中研“课”较多,如“一课三研”“一课多研”等活动。教研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者是市区级以上教研员,通过省市、区县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那些“以评代研、以赛促研”的不同规模的评课、赛课活动也成为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
随着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后,“上课”不再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环境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师幼互动被视为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游戏成为幼儿的主要活动,教师重视幼儿生活的教育价值,关注教育的随机渗透,幼儿被认为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等等,这一系列新的学习观和教育观的确立,对教研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研内容扩展了,教研重心也变化了,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对幼儿游戏和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研究等成为教研的主要内容,教研员的研究工作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幼儿的学。
200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了“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在全国广泛开展“园本教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极大地推动了幼儿园层面的教研工作,幼儿园成为教研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和主要力量,有一定规模的幼儿园纷纷设立教研室或安排专职、兼职人员,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的问题导向的教研活动,教研内容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涵盖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由于园本教研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所以有效地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着园本教研探索的深入以及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让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理念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共识和实践策略。区县和幼儿园层面的研究课题大幅度增加。在幼儿园层面,教研活动与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的科研活动被进一步整合为教科研活动,也有很多幼儿园的教研室/组改为教科室/组,幼儿园的“教研”和“科研”从此基本不再分家,无论是说到幼儿园的教研还是科研,都指包含日常教研和课题研究的融合性活动,内涵比较清楚。在省市和区县层面,很多地方的学前教研室与教科所等机构合并、工作整合,也有的地方将教研和培训机构合并、工作整合,凸显研训一体化。从此,学前教育的教研、科研和培训产生了更多的交集,具有了融合性和互促性。
根据教育部201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当今的教研具有鲜明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该《意见》提出将“四个服务”作为教研的主要任务,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从基础教育教研“四个服务”的内容范畴,我们可以透视学前教育教研的内涵范畴:研究和引领保育教育质量提高,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服务科学决策。学前教育教研内涵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超出以往,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教育过程到教育决策等多个方面。2021年,教育部等9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不仅将“推动学前教育教研改革”作为十项政策措施之一,而且提出要“坚持教研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育管理决策服务”,学前教育教研的深度转型已成必然。
二、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组织与制度设计
过去十几年,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对教研工作的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了新的规约。对这些文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系统思考,才能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学前教育教研的制度体系。
早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随后连续实施的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都对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健全教研指导网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对教研的组织机构、教研制度与形式、教研人员与具体责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设计和规约。具体包括:健全各级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充实教研队伍,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及时解决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此外,随着学前教育“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确立,区县级教研部门已成为学前教育教研的责任主体。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推动学前教育教研改革”作为十项政策措施之一,明确了教研的职能是“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育管理决策服务”;规定了人员配备与要求,“遴选优秀园长和教师充实教研岗位,每个区县至少配备一名学前教育专职教研员,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学前教研队伍”;强化了制度与职责规约,“完善教研指导责任区、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实现各类幼儿园教研指导全覆盖”;提出了教研的重点内容与方式,“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保教实践,了解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分类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内容,及时研究解决教师保教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在组织落实上要求“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指导作用,推动区域保教质量整体提升”。
综合分析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到,从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教研改革经历了从健全网络的框架构想到逐项细化制度规约,从责任到人的制度要求到实践导向的教研形式和问题导向的教研内容约定的发展过程。目前,在政策层面,我国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制度框架和工作职责已经十分清晰,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层层有人抓。健全教研体系和教研指导网络,健全教研机构,配备专业教研人员;健全省市、区县、乡镇、幼儿园等层面的教研体系,使教研工作层层落实。各区县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学前教育教研员,如果教研人员力量不够,可以根据幼儿园数量和教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再从辖区内遴选优秀园长和教师兼任。
二是园园有人管。以区县教研为主要责任主体,教研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实行全覆盖的指导,使每个幼儿园都能找到具体负责的教研员。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教研员,都应负责或参与指导区县、片区和幼儿园各级教研活动的规划计划制定和方案研制,引导和支持各级教研活动的开展,确保教研活动的成效和幼儿园乃至区域整体保育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保育教育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优质园传帮带。城镇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是教研的重要力量,应该发挥辐射带头作用,通过科学保教示范、教研拉手互助、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幼儿园发挥引领作用。鉴于过去十几年我国城镇幼儿园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乡镇中心园的普遍建立,应该进一步挖掘本辖区城镇优质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和潜在力量,形成保障本区县内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四是薄弱园重点扶。对薄弱园加强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农村村级幼儿园和基础薄弱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同一区域内幼儿园之间的差距显著甚至可以说十分巨大,整体提高区域学前教育质量必须做到不让一所幼儿园掉队。近些年,跨区域乃至跨省市的对口支援与帮扶,多样化团队式、项目制的外力支持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建立区域内园与园之间制度化、长效性的教研互助机制,使薄弱园得到持续的专业性支持,已经成为当今的必然要求。
从当前各地实践的现状来看,许多省市和区县已经完成了教研全覆盖的体系建构和制度建设,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保障。一些省市建立了省市、区县、片区(学区或联盟)、幼儿园四级学前教育教研网络;也有一些省市的部分区县建立了区县、片区(学区或联盟)、幼儿园三级学前教育教研网络。总之,国家政策已经明确了学前教育教研的网络体系和制度约定,实践中各省市也在努力推进落实。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和条件限制,各地落实的程度和推进的水平参差不齐,那些还没有按要求建立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和制度的区域,“一步跟不上,步步难跟上”。教研体系与制度的短板和缺失,势必严重影响教研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辖区内从幼儿园到区域各层面整体保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学前教育教研内容与形式的转型升级
近十几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迎来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学前教育教研不仅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还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深度转型升级,以适应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并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前述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我们已经看到对教研内容与形式的方向性要求,如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和内容导向等,再结合近两年有关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的文件要求,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学前教育教研内容与形式的转型升级已成必然而且非常迫切。学前教育教研的改革不能再囿于形式的花样翻新,而必须深化教研内容,走向聚焦重点任务与核心要素的重构。
2022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提出,“制订合理的教研制度并有效落实,教研工作聚焦解决保育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注重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反思,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自信”。202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深化学前教育教研改革,扭转功利化导向,扎根一线研究解决幼儿园实践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2023年,教育部还组织进行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的申报、评审和部署启动工作,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申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的通知》中,把“改变教研重形式、轻实践的现状,建立扎根一线为幼儿园实践服务的教研机制”作为五项重点任务之一,把“激发幼儿园内驱推动、服务实践的教研改革”作为行动研究的七项内容之一。综合分析上述文件可知,教研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促进辖区内各幼儿园和区域整体保育教育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和重要途径。在教研体系中,幼儿园是教研的基本单位,城镇优质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是教研的骨干力量,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是教研的主要形式,教师既是教研的重要力量,也是教研服务的主要对象。《评估指南》是各级教研内容和形式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从内容视角,可以将教研分为三种类型:指向日常保育教育行为改进的常规性教研,指向重点改革任务的专题性教研,以及指向教育过程质量提高的核心要素的探索性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