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值日生工作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作者: 查晨星

改进值日生工作促进幼儿能力发展0

值日生工作是幼儿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形式,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及责任意识。而我们观察发现,班级值日生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幼儿轮到值日时不知道要做哪些事,任务不明确,对值日生工作只有“三分钟热度”,遇到问题和困难常常回避、推诿。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相悖的。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我们决定和幼儿一起探索如何改进班级值日生工作。

一、值日生工作的改进

大班下学期开学后不久,基于上学期的班级值日生工作情况,我组织了一场复盘会,向孩子们抛出问题:“你们在上学期的值日生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者发现什么问题?”一开始,孩子们似乎都有些沉默,于是,我邀请了两三个孩子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值日生的,其他孩子也被带动了起来。在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下,孩子们渐渐谈到了在做值日生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的值日生逛来逛去的不做事。”“有的小朋友什么事都让值日生做,饭粒也要让值日生捡,玩具也要让值日生整理。”“值日生只知道给植物浇水,好多人都去浇水,浇好多遍。”……从孩子们的反馈中可以发现,班级值日生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一部分孩子在值日生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2.值日生分工不够明确;3.一部分孩子生活自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都偏弱。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追问孩子们有什么解决办法,引发孩子们迁移已有经验,重新制订值日生工作计划。

·值日生工作由谁做,怎么做

由于孩子们前期已经积累了一些值日生工作的经验,我把话语权交给孩子们,鼓励他们通过自主讨论的形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倾听和关注不同人的想法。

比如,我们上学期的一个做法是,在每天的进餐环节,由每个组的组长负责分筷子和擦桌子,这样一来,有的孩子就感到没什么机会做事。于是,有的孩子提出,分筷子和擦桌子的工作由组里的小朋友轮流做。对于这个建议,也有孩子提出:“有的小朋友吃饭时会有很多饭粒掉在地上,擦桌子的人很累。”掉在地上的饭粒该由谁清理?我抛出问题,鼓励孩子们讨论。孩子们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引导他们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要倾听同伴的想法。最后,大家讨论出的解决方案是,每个人吃饭时掉在桌上和地上的饭粒应该自己负责清理,而不是留给值日生去清理。

又如,我们之前没有明确由谁来负责照料自然角的植物,只是告诉孩子们需要定期给植物浇水,结果很多人都去浇水。讨论时,有孩子认为可以让每个人自己照顾自己带来的植物。对此,有孩子提出:“如果每个人都去照顾自己的植物,自然角会很拥挤。”也有孩子提出:“请假没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他的植物就没人照顾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讨论的结果是:第一,照顾自己的植物不一定都要挤在早晨刚来园的那个时间段去做;第二,有的小朋友会生病请假,有的小朋友会忘记,所以还是要有一个专门的值日生负责照顾植物。

再如,我园班级室内空间不大,我们平时是把午睡用的床几张摞在一起靠边放的,所以睡前准备工作中有一项搬床的任务。另外,户外活动时也需要有人搬运竹梯、油桶、轮胎等器械。搬床和搬器械都是体力活,所以我们以前都是固定地请班里几名个头和力气较大的孩子来为大家服务的。没想到,在这次讨论中,有几个看起来比较瘦弱的孩子抱怨这样安排不公平,提出“我也想做”,并建议把这两项工作也分给大家轮流做。

最终,我们将大家的建议进行了归类和整理:每个组分筷子和擦桌子的工作由组员们轮流做;搬床和搬户外器械的工作一个人难以完成,所以每周交给一个组的小朋友合作完成,几个组轮流;在每个人自己照顾自己带来的植物的基础上,仍然把管理自然角的工作交给轮到扫地的那组小朋友负责,他们需要做查漏补缺的工作;餐后捡饭粒、游戏后整理材料等工作,则由每个人自己完成。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孩子提出:“有的人会忘记自己是值日生,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办法:签到、评星、奖励贴纸、打分。大家投票选出最终的方案:值日生每天完成工作任务后要签到,每周五根据完成工作的情况给自己评星(分三星、二星、一星)。这一规则执行几周后,我们就值日生的签到和评星情况组织了一次交流。在交流中,有孩子“告状”:有的人没有认真完成值日生工作却一直给自己评三星,有的人做得很好却只给自己评二星。针对这个情况,孩子们提出:“我们可以相互监督。”最终,大家讨论决定了评星的标准:认真负责的值日生评三星,做了值日生工作但做得还不够好的评二星,忘记或拖拉未完成工作的评一星。对于只得到二星或一星的孩子,我们会根据他在值日生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他一起讨论改进的方案,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包干区的出现

班级开展“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了解小学生活是怎样的。一次吃完饭后,宇宇边擦桌子边对诺诺说:“你知道吗?我姐姐在小学里也要做值日生的,放学后要留下来扫地。”诺诺好奇地问:“真的吗?到小学也要做值日生吗?”就这样,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他们的讨论也吸引了其他孩子的参与。我们关注到了这一点,鼓励家里有哥哥姐姐的孩子回家后向哥哥姐姐了解小学有哪些值日生工作。

过了几天,我们围绕“小学也有值日生”的话题开展了一次集体的分享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一起梳理了大家了解到的小学的值日生工作内容,并将小学的值日生工作与幼儿园的值日生工作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孩子们发现幼儿园和小学的值日生都有扫地、拖地、整理物品的工作,但小学还会有一些与幼儿园不同的值日生工作,比如擦黑板、擦窗户、帮助老师分发作业本、打扫包干区等。其中“包干区”一词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包干区是什么?有的孩子问,包干区是不是包起来的地方?也有的孩子问,包干区是不是做包子的地方?我请宇宇向大家介绍自己从姐姐那里了解到的包干区:在小学里,每个班级都会分到一块教室以外的区域,需要班级负责打扫,那块区域就叫包干区。了解了包干区是什么后,孩子们提出,我们班是不是也可以有包干区?听到这样的提议,我最初的想法是将班级门口的走廊设为包干区,请没有轮到值日的小朋友去打扫。但转念一想:我为什么要替孩子们做决定呢,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于是,我又将问题抛给孩子们去讨论。孩子们提出,班级教室里有不同的活动区,每个组认领一个活动区作为包干区,在每周五,全班一起做班级大扫除。

初步划分包干区后,我们马上进行了一次尝试,但很快发现了问题:有的活动区空间比较小,没两下就打扫完了,而有的活动区空间比较大,材料也多,需要打扫的内容就多,所以不同包干区里的工作量差异有点大。因此,我们又进行了调整。比如,美工区一共有两块场地,材料的种类、数量也很多,大家就决定把其中那块小的场地划分给承包了建构区的那组;本来益智区是由两个组共同承包的,分工不太明确,每个组分到的工作量也不多,所以大家商量后决定把益智区中的棋社分离出来,承包棋社的那组还需要承包集体教学活动的区域,而另一组除了承包益智区的剩余部分外,还要承包语言区。调整后,各小组的工作量更为均衡,分工也更明确、合理。

随着包干区的设立,孩子们根据每个包干区内场地、材料的特点,对打扫工作进行了规划,每个小组还用自创的符号将包干区的工作内容记录下来。

怎么检验包干区的工作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如何呢?是和之前一样让孩子给自己评星吗?这样的评价形式适用于这样一周一次的集体性劳动吗?有孩子提出:“我们可以互相打分。”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结合大家的建议,我们最后决定,由每组的组长担任卫生检查员,第一组检查第二组,第二组检查第三组,以此类推。卫生检查员在检查时需要打分,其中3分表示打扫得很干净,2分表示总体比较干净但可以更干净,1分表示打扫得不够干净。

在第一次尝试互评打分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分享会,请卫生检查员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打分的,也请大家都来说说“怎样才算打扫得很干净”。有的孩子说;“用手摸一摸,手上脏脏的,就是不干净。”有的孩子说:“材料都要分类整理好,不能把东西都堆在一起。”有的孩子说:“玩具筐都要对应好标签,放整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阐述着自己对“干净”的理解,我帮助他们做了一些梳理,并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卫生检查员们打分的依据,也是孩子们自我检核的依据。自评与他评的有效结合,提升了孩子们的劳动能力。

二、值日生工作的拓展

孩子们在劳动中成长,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一次饭后散步时,孩子们看到地上有很多落叶,一个孩子说:“怎么每天都有那么多树叶掉下来呀!打扫操场的阿姨可真辛苦啊,要一直不停地扫。”孩子的话令我感慨。正是因为孩子们真正参与了劳动,才能体会到阿姨劳动的辛苦。那么,是不是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呢?于是,我回应道:“是呀,只要有风,树叶就会不停地掉落。阿姨为了方便小朋友们开展户外活动,就要经常清扫这些落叶。”听了我的话,孩子们提出想帮助阿姨分担这项工作。回到教室,孩子们继续就这个话题热烈地讨论起来,但随即有的孩子提出了问题:我们要学本领、玩游戏,还要午睡,什么时间去户外打扫呢?幼儿园那么大,树叶那么多,我们打扫得完吗?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孩子们一时想不出对策。这时,我提醒他们:“幼儿园里不是有很多小伙伴吗?”孩子们听了眼睛一亮:“我们可以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加入吗?”在得到我的肯定后,孩子们便将想法化为行动,提出要画一幅倡议海报,向其他班级的小伙伴发出邀请。

其他几个大班的小朋友在看到我们的倡议海报后纷纷响应我们的行动。于是,我们召开大班组儿童会议,每个班都派代表来参加,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大三班孩子的提议:园里一共4个大班,就把户外场地划为4块,每个班认领一块包干区。对此,有个班的孩子提出想法:能不能隔一段时间轮换一下场地?那么,怎么轮换才能不乱呢?我提示孩子们关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安排表,孩子们马上想到:“班级的户外活动场地也是在轮换的,那么,我们根据这张表来安排包干区,就不会搞错了。每天户外活动结束后,我们把自己班的活动场地打扫干净就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孩子们逐渐明确了户外包干区的劳动内容,并形成了公约,比如,清理地上、大型玩具上和沙池里的落叶,整理户外运动材料,清洗户外涂鸦区的美工用具,清除垃圾,等等。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自主分配工作任务,也勇于承担责任,把劳动视为每个人份内的事,认识到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孩子们不仅提升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在此次改进值日生工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缺乏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缺乏劳动技能,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到后来不断地发现问题、自主讨论和解决问题,逐渐树立了自我服务的意识,萌发了为集体服务的愿望,也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劳动带来的快乐,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孩子们从发现值日生工作中的问题,到重新制订值日生工作计划,在一次次的交流、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调整中,形成新的经验,实现了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这个过程也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现孩子们的潜能,认识到教育者的角色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