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图书整理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乐趣
作者: 翟晶晶
幼儿园的班级图书区深受孩子们喜爱,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图书吸引着孩子们翻阅,而图书整理的问题常常令教师头疼。
在小班图书区,书架上的图书有的横着放,有的倒着放,有的还没有合上就被放了回来,还有一些图书横七竖八地躺在桌上、沙发上甚至地上。
在中班图书区,孩子们已能把书合好放回书架,但摆放得仍然比较随意,不一定会放回原来的位置,常常是哪里空着就放到哪里,因而书架上各种类型的书混在一起,显得比较凌乱。
在大班图书区,孩子们懂得读完后要把书归类整理,但由于图书的种类、数量较之小班、中班时大大增加,孩子们感到整理起来有困难。同时,有的书成堆地摞在一旁或放在筐子里,已渐渐被遗忘,很少有人去翻看。
一个大班孩子的妈妈反映孩子在家读完书后总是乱放,角落里、沙发上、床头都是他的书。妈妈提醒他读完之后要把书放回书架,他有时会乖乖地去整理,有时则会耍赖说:“我不想整理了,妈妈,你整理吧。”
相信大家对以上场景并不陌生。读完书需要物归原处的道理,多数孩子都是明白的,但是想让整理图书成为孩子的一种主动行为,一种良好习惯,一种生活态度,还需要教师和家长一起“深耕细作”。
一、培养孩子整理图书的意识
孩子的劳动是一个主动与周围的人、事、物建立联系的过程。小班孩子尚缺乏主动整理图书的意识,我们便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情景,为孩子的整理提供支架,引导孩子萌发整理兴趣,学习整理技能,形成整理意识。
几个小班孩子来到图书区,从书架上拿了自己喜欢的图书来阅读。锦锦读完一本书后,没有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只是随手往书架上空的地方一搁,轲轲读完后也上演了同样的情景,甚至还盖住了书架上其他的书。等这天的活动结束时,原本整齐的书架已变得乱糟糟的。我拍照记录了这一幕,并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活动。
教师:你们看,图书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谁能帮帮它们?
序序:我能,我会记住它们的家在哪里。
教师:可是,书架上有那么多的书,我们都能记得它们的家在哪里吗?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呢?班里有那么多小朋友,每个小朋友的毛巾、水杯都是一样的,你们是怎么找到自己的毛巾和水杯的呢?
序序:我的标志是西瓜,我找到这个标志就能找到我的毛巾和水杯了。
桃桃:那我们给书也贴一个标志,就知道它的家在哪里了。
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便行动起来。我班的图书区有三个小书架,我和孩子们一起将班里的图书做了简单的分类,大体分为故事、益智、认知三类,分别把它们放在三个书架上。对于不同类型的图书,我们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标志。比如,故事类图书都用动物图案做标志,益智类图书都用数字点卡做标志,认知类图书都用几何形状做标志。我们在每本书的右上角贴上一个独一无二的标志,并把相对应的标志贴在书架上。借助环境的暗示作用,通过标志“对对碰”的方式,孩子们读完书后能够轻松地将其归位。
标志“对对碰”的方式给小班孩子整理图书提供了有力的支架,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整理图书的兴趣。他们在游戏化的整理劳动中提升了整理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每天重复的整理活动中形成了将物品归类的意识,初步养成了整理的习惯。
二、提升孩子整理图书的技能
孩子的劳动是以自身的行动为基础,建立在直接经验之上的。孩子会将生活和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劳动中,积极地尝试各种方法。这也推动了孩子劳动技能的提升。
进入中班之后,孩子们阅读的图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增多了。书架的容量增大了,但仍然无法容纳所有图书,我们便借助分类盒、书袋等工具来收纳图书。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小班时的那种借助标志的一一对应来整理图书的办法已经变得不适用了。同时,我们也认为,经过一年的习惯培养,到了中班仍然只让孩子们用这种简单的找对应标志的方法来整理图书,对孩子们来说缺乏必要的挑战性,不利于孩子们真正学会整理图书。因此,我们考虑在图书整理时“去标志化”。
去掉原来的标志后,我们没有直接教孩子们怎么整理图书,而是给孩子们观察、思考的空间以及试错的机会。没多久,书架上又凌乱起来。不少孩子抱怨要找很久才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书。问题的出现正是发展的契机。我又一次呈现图书区的照片,组织孩子们一起探讨和分析。
教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图书区吗?
诺诺:不喜欢,乱糟糟的。
嘉嘉:我觉得找书很不方便,不知道到哪个书架上去找。
教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图书区变得整齐有序呢?
麟麟: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整理的方法才行。
教师:你们认为该怎么整理?
麟麟:就是大的和大的放在一起,小的和小的放在一起。
教师:噢,你是按图书封面的大小来分类的。
棠棠:还有软面的和软面的在一起,硬面的和硬面的在一起。
教师:嗯,你也想到了整理的好办法,可以按照封面的材质来分类。
诺诺:可以把所有的立体书放在一起。
教师:是的,这是按图书的样式来分类。
嘉嘉:把讲恐龙的书全部放在一起,把讲汽车的书也全部放在一起。
教师:你还想到了按图书的内容来分类,真不错!
明明:还可以把讲一个故事的书放在一起。
教师:什么是“讲一个故事的书”?
明明:就像《大脚丫跳芭蕾》,有好几本,都在说跳舞的事。
教师:没错,这是系列图书,可以把同个系列的放在一起。你们想到了那么多好办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怎么样?
中班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了许多,观察、思考的能力也逐步增强。在问题出现时,我及时组织孩子们探讨交流,一边分析原因,一边寻找办法,引导孩子们将已有的关于分类的经验迁移到图书整理中来。然而,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孩子们想出了那么多整理的方法,做起来又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呢?
交流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图书区整理起来。刚开始,很多孩子都倾向于按图书封面的大小来分类。有人提出,把大的放在书架的最下层,中等的放在中间层,小的放在最上层;也有人提出,在书架的同一层把图书按一大一小间隔的方式摆放。我没有否定孩子们的想法,而是鼓励孩子们去尝试。过了没多久,孩子们就发现,这种摆放方式还是没能解决原来的问题,自己想找某一本书时还是不知道该去哪里找。而且,大和小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记住图书是从哪里拿的,那么对于究竟该放回哪个架子上,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由此,孩子们自发地开始调整和改进,更多地从图书的内容、材质等维度去分类整理。比如,孩子们把同个系列的书整理到一起,放入同一个书袋或收纳盒;孩子们发现班里有关恐龙、汽车和植物的书特别多,就把这三个主题的书分别摆放在三个书架上;有很多书打开后是立体的,或者书页上做了可以抽拉、翻折的设计,这些书都是精装的,而且比较厚,孩子们就把它们整理到一个收纳筐里。孩子们还利用空白的标签纸,自创了一些分类标记,贴在不同的收纳盒、收纳筐及书架上。渐渐地,图书角的整理形成了一定的公约,大多数图书有了比较固定的摆放位置,这样一来,整理和寻找图书都方便多了。
在学习整理图书的过程中,我们支持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索,并帮助孩子们梳理经验,孩子们提升的不仅仅是劳动技能,更是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体会到了整理图书这种劳动的价值。
三、深化孩子对整理图书的探究
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美好的生活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劳动是劳力与劳心的结合,孩子在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加深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进入大班后,班里的图书数量多达近200本。为了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我们在班里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每到周末,每个孩子可以借1—2本喜欢的图书回家阅读。那么多的书借出去又还回来,如何高效地整理图书从而方便借阅,是孩子们遇到的新挑战。见孩子们一时没有想出好办法,我发起了一项“探秘图书馆”的亲子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社区的图书馆,观察那里的工作人员是怎样整理图书的。接着,我组织了一次分享交流活动。
教师:参观了图书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麟麟:图书馆里有很多很多书,它们都整齐地放在书架上。
诺诺:里面还有很多很多书架,上面都贴了号码。每本书上也贴了号码。
教师:这些号码有什么用呢?
珊珊:借书的时候,把书放在一台机器上扫一下,机器就会记下书上的号码,图书馆管理员就知道我借走了哪本书。
屹屹:还书的时候,图书管理员看一下书上的号码就知道它原来放在哪个书架上。
教师:书架上的号码和书上的号码一样吗?
屹屹:不一样,书上的号码比较长,它的前半截跟书架上的号码一样,后半截是序号,因为每个书架上有很多本书。妈妈说,书架上贴的号码叫图书分类号。
教师:原来图书馆是利用这些号码标签来管理图书的。
霖霖:我们班可不可以也用这个办法管理图书,建一个图书馆?
教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霖霖:我们也给书和书架贴上号码。还要画一张表格,谁借了哪本书,就记下书上的号码。
珊珊: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书架呀!
诺诺:书袋也可以装啊,上面也可以贴号码的。
屹屹:画表格有点难,老师可以帮帮我们吗?
教师:没问题,老师特别乐意。
打造班级图书馆的行动开始了。孩子们的第一项工作是对班里的所有图书进行分类,并商量哪本书放在哪个位置。由于图书很多,这项工作花了不少时间。接下来,孩子们按图书的摆放位置依次用数字给书编号,每本书一个号码。最后,孩子们在书架的每一层贴上标签,写明书的号码区间,比如,1号书架的第一层放了10本书,号码为1—10,孩子们就在那一层的左侧贴上写有“1—10”字样的标签。对于书袋或收纳盒,孩子们也采取同样的整理方法,在确定了里面放哪些书后,标上号码区间。这样,在还书时,看书上的号码就能知道大致的位置,最后根据号码的顺序找到准确的位置。
孩子们又设计了借书登记表,并且决定每周选出两个人当图书管理员,把谁借了哪本书都记录下来,这样就能知道谁还没还书了。
班级图书馆的打造花了两周时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接触了数群的概念,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整理图书不是单纯的学习整理技能,而是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技能去解决问题,让思维得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持久的好奇心、积极的态度,引领着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引导孩子增强爱护图书的意识
班级图书角的图书破损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开始都是教师代为修补,而随着破损频率的增加,我们反思,应该让孩子们学习自己修补图书,从而引导他们增强爱护图书的意识。
教师:最近图书破损的情况有点多,有的书还没来得及修补又被拿去读,就破损得更厉害了。你们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棠棠:我们翻书的时候都要轻轻的。
天天:破了要马上补,不然口子越撕越大了。
教师:是的,及时修补很重要,可是有时候破损的图书太多了,一个人修补不过来,怎么办?
霖霖:那我们大家一起修补吧!我们需要一些工具。
教师:需要哪些工具呢?
珊珊:剪刀、透明胶、胶棒、纸,把它们装在一个盒子里,如果书破了,我们就可以自己修补了。
在亲自实践过后,孩子们发现要把修补图书这件事做好并不容易。
天天:有的小朋友乱粘,你看,这本书的缝那么大!
嘉嘉:这本书的封面粘上的时候没有对齐,一边长一边短。
棠棠:多出来的透明胶没被剪掉,还露在外面一大截。
教师:那么怎样修补图书才能又快又好呢?
嘉嘉:我都是和珊珊一起修补的,她把撕开的地方对在一起,我拿透明胶粘上。
成成:粘好以后一定要把多出来的透明胶剪掉,不然露出一截就会粘住其他书。
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互相学习,总结出了一些修补图书的小窍门,修补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学会修补图书,而是引导他们增强爱护图书的意识。
教师:你们在修补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书的哪些位置最容易破损?
嘉嘉:我发现封面很容易破。
成成:翻得不小心,书角也很容易被撕破。
珊珊:书的封面很容易整个掉下来。
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减少破损呢?
君君:翻页的时候不要着急,要轻轻地翻。
珊珊:拿书的时候不要只抓住封面,不然会把封面扯掉。
成成:轻轻地拿,轻轻地放,不要抛来抛去。
棠棠:两个人一起看书的时候不要拉扯书。
教师:你们提到的这些建议都很重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之后,图书破损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图书修补活动作为图书整理活动的延伸,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整理图书、修补图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让大家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为了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的劳动习惯得以在家庭中延续,我们引导家长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整理意识,通过耐心陪伴、榜样示范、正面教育,帮助孩子巩固经验、形成习惯,让主动整理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态度。
整理图书只是自理劳动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但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也能让孩子体验到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发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制定合理的目标,给予适宜的支持,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整理图书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