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的故事

作者: 姜程璐

阿宝的故事0

前段时间,大一班的老师生病了,我去大一班帮忙,做配班老师。那段时间大一班正在开展“西游记”主题活动。一天,我和几个孩子在图书区读《西游记》,突然听到一声嘀咕:“我也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叫《墙猫南游记》。”我转头一看,是阿宝。我轻声问道:“那你愿意讲给我们听吗?”阿宝嘟囔着:“我只想讲给你一个人听。”我点头默许。他把我拉到一边,开始讲故事:“第一集,墙猫出世。传说在西胜神洲有一座房子,房子里面有一堵厚厚的墙。一天,地动山摇,墙面突然裂开了,从里面蹦出了一只猫,人们都叫它墙猫……”

我感到既意外又惊喜。这几天,我一直在注意阿宝这个“特别”的孩子:他几乎不参与集体活动,不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阅读,经常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时不时与同伴发生冲突。而现在,阿宝竟然主动与我分享故事,而且是他根据《西游记》仿编的故事。瞧着阿宝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的模样,我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帮助阿宝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融入集体。于是,我建议道:“这么好听的故事,要是能把它做成绘本保存下来就好了。”

阿宝眼睛亮起来,又瞬间暗了下去,说道:“我不会画猫,猫很难画的。”了解到阿宝的困难,我鼓励他拿起笔试一试。只见他在纸上圈圈画画,边画边抬头看我。我说:“你画的猫很可爱呀!”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不一会儿,他又皱起眉头:“墙猫是从墙里蹦出来的,可是我不会画裂开的墙。”“墙裂开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我帮助阿宝展开想象。“会有很多碎片!”阿宝兴奋地答道,“我知道了,我只要在墙猫的周围画上一些碎片就好了!”说完,阿宝快速地在画纸上添上“墙的碎片”。阿宝让我帮他用文字把故事内容记在画纸上,《墙猫南游记》的第一集就这样诞生了。我建议阿宝把这个故事在集体面前讲给其他孩子听,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说:“我讲不好的。”虽然阿宝暂时不愿意站到集体面前给大家讲故事,但我相信他总有一天会愿意的。

接连几天,阿宝都主动地在美术区创作《墙猫南游记》的续集。我也多了一个“固定动作”——听阿宝的新故事并将其记录下来。我在听阿宝讲故事时,情绪跟随着故事情节起伏。我把听完故事的感受告诉阿宝后,阿宝讲得更起劲了,偶尔还会对我说:“停一下,这里应该要用上一个好词。”我对阿宝的关注似乎给了他勇气和力量,我也因为这小小的成就感而愉悦。

渐渐地,画稿攒了许多,零零散散地堆放在阿宝的抽屉里。一天,阿宝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已经画了好多故事了,您能不能把我的画纸订在一起,做成一本故事书?”“这么好的想法,当然可以!”我肯定地答道。阿宝选了一张纸作为封面,我鼓励他自己设计封面。就这样,第一本《墙猫南游记》完成了。阿宝提出要将这本故事书放到班里的图书区供其他孩子阅读。我明白,他是在用另一种形式与同伴们分享这个故事。

直到阿宝开始创作第二本《墙猫南游记》,他的听众依然只有我。这天,一些孩子在围观阿宝创作故事,萌萌问:“前几天我在图书区里看到这本故事书了,阿宝画的是什么故事呀?”我赶忙推荐道:“这个故事很有趣,想不想让阿宝给你们讲一讲?”阿宝有点迟疑地抬头看我。我回应道:“这么好听的故事,我都很喜欢,小朋友肯定也会喜欢。”阿宝用力地点点头,答应了。虽然他因为紧张而讲得不是很连贯,但得到了小朋友们持久、响亮的掌声。那一刻,阿宝的脸红扑扑的,他的内心无比喜悦。

几个月以后,阿宝完成了他的第三本《墙猫南游记》。这些小书见证了阿宝的成长:一开始,他只愿意给我一个人讲故事,渐渐地,他已经能大方地在众人面前讲故事了。不仅如此,阿宝还在班里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也越来越愿意加入集体活动,时常会给正在表演《西游记》的小伙伴制作道具。

这也是一次师幼共同成长之旅,我从中获益良多。首先,我明白了倾听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不仅仅是“听到”,也是通过倾听去思考自己听懂了什么,继而给孩子相应的支持。在阿宝的故事中,我一直在努力地尝试听懂阿宝的想法和感受。当阿宝说自己有一个好听的故事时,我听懂了他渴望与身边的人产生关系;当阿宝提出只想讲给我一个人听时,我根据他的动作、语调、音量判断他还不够自信,于是循序渐进地帮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信心;当阿宝提出想将《墙猫南游记》放在班级图书区时,我听懂了他想用这种方式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拉近自己和同伴的距离。其次,我加深了对儿童学习的理解。起初,我总是看见阿宝游离在人群之外,认为他对《西游记》不感兴趣。直到他为我讲述《墙猫南游记》的那一天,我才发现原来他是那么熟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我学会不再仅凭片面的观察去判断孩子的学习状态,认识到游离不等同于不会学习、不在学习。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们常常会按自己的方式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极探索和表达,体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