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坊巷的小货郎(大班)

作者: 胡瑛 郑晓洁 林黎佳

廿三坊巷的小货郎(大班)0

设计思路: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学习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拉近幼儿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传统文化学习在幼儿园自然发生呢?我们依托杭州本土的宋韵文化资源,生成了“廿三坊巷”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走进杭州的廿三坊巷,了解宋朝的货郎形象,个性化探索制作了货郎担子里的宝贝,对宋朝廿三坊巷的买卖文化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在主题活动结束后,幼儿依然乐此不疲地在区域里玩廿三坊巷中货郎卖货的游戏。宋朝货郎恰有自己卖货的本领,名为歌叫,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叫卖出来的声音如同唱歌。基于对幼儿经验的把握和兴趣的捕捉,结合对宋朝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组织了本次活动,以歌曲《小货郎》为载体,带领幼儿先学唱歌曲,再了解叫卖的特点,并最终将歌曲和叫卖结合,整体表现歌叫这种艺术形式。歌曲《小货郎》曲风活泼,歌词朗朗上口,便于幼儿把握货郎形象,理解歌词内容;民间商贩的叫卖,有着特定的节奏、语调和表达方式,生动有趣,充满民俗气息,能给予幼儿以审美的感知,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兴趣。将歌曲和叫卖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有利于更生动地展现宋朝的歌叫文化,让幼儿深入感受宋朝繁华的民间文化,从而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目标:

1.能够结合廿三坊巷的游戏情境,生动、投入地学唱歌曲《小货郎》。

2.感受叫卖中重音、颤音、延长音这些音乐元素,并尝试进行模仿和创编。

3.了解歌叫这种歌唱和叫卖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体验歌叫的乐趣,感受宋朝的民间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材料含“!”“—”“”三种符号制成的木棒,含有插孔的《清明上河图》扇面(见图1)。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中任意1—3种符号的木棒插入扇面,并依据选择的符号进行即兴艺术创编。幼儿人手一份自制的宋韵物件,如糖葫芦、陀螺、蹴鞠、竹节人等。歌曲《小货郎》,三段商贩叫卖的音频,歌词图谱(见图2),代表叫卖特点的符号图谱(见图3)。一幅《清明上河图》的背景板。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售卖游戏,知道售卖物品时要想办法吸引别人来买。在前期主题活动开展后,幼儿知道货郎是宋代卖货的人,对宋代货郎挑着担子卖货的形象有初步了解。

过程:

一、创设廿三坊巷货郎卖货的游戏情境,带领幼儿感受歌叫中“歌”的部分,并学唱歌曲《小货郎》

1.欣赏歌曲《小货郎》,感受歌曲的歌词、旋律。

师:廿三坊巷的小货郎们今天要出门卖货了,你们瞧,他们挑着担子准备出发了。

师:小货郎在唱什么?(教师学着小货郎的样子唱一遍歌曲《小货郎》。)

幼:杭城有一个廿三坊巷。

幼:来了一群小货郎。

幼:你想要啥就有啥。

幼:快来快来瞧一瞧。

(教师依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歌词图谱。)

2.角色代入,学唱歌曲。

师:小货郎要去卖货了,他的心情怎么样?

幼:他很开心。

幼:他开心地在唱歌。

师:他在唱什么歌?

幼:他在唱卖货的歌。

师:那我们像小货郎一样学着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唱歌曲《小货郎》。)

师:我们去过杭州的廿三坊巷,那个巷子是什么样的?

幼:长长的、弯弯曲曲的。

师:是的,所以小货郎在卖货的时候声音要怎么样?

幼:要大声,要让大家都听得见。

师:对,我们再来唱得大声些,让住在巷子最里面的人也能听到。(教师带领幼儿大声学唱歌曲《小货郎》。)

师:小货郎去巷子里卖货时是挑着担子的,我们也来学一学小货郎,挑着担子试试去卖货吧。(幼儿和教师一起模仿小货郎挑着担子的样子去卖货,并学唱歌曲《小货郎》。)

(析:在该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学唱歌曲《小货郎》,通过创设廿三坊巷货郎卖货的游戏情境,唤醒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习得的认知经验,赋予幼儿“货郎”的角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范唱和出示歌词图谱,帮助幼儿把握歌词内容。针对货郎心情的提问,旨在引导幼儿把握歌曲轻松、欢快的曲风特点。对廿三坊巷特征的提问,旨在调动幼儿前期走访廿三坊巷的经验,总结出廿三坊巷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特点,从而引导幼儿大声地演唱歌曲,将声音从巷子头传到巷子尾。对货郎挑着担子出门卖货的情境演绎,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欲望,同时挑着担子的律动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促进幼儿从感受美向表达美的学习阶段过渡。)

二、欣赏商贩叫卖的音频,师幼共同感受、梳理“歌叫”中“叫”的特点,引导幼儿尝试进行模仿和创编

1.通过提问唤醒幼儿生活中的售卖经验。

师:小货郎们,你们有卖东西的经历吗?你们是怎么卖东西的?

幼:我会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说呢?

幼:因为这样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让大家都来买我的东西。

师:(小结)是的,当我们卖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吸引大家都来买。

师:巷子里的货郎有他们叫卖的本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看他们是怎么叫卖的。

2.欣赏三段商贩叫卖的音频,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播放三段商贩叫卖的音频)音频中货郎的叫卖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幼:我觉得他叫得很用力。

幼:我觉得听了以后让我很想买。

师:是的,而且他们的叫卖里还有一些很特别的声音,请你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

3.分段播放音频,引导幼儿发现每一种叫卖方式的不同,并尝试模仿、创编。

(教师播放第一段叫卖音频。)

师:它有什么特别的?

幼:这个声音长长的。

师:为什么货郎要用这样长长的声音?(教师出示符号“—”。)

幼:因为巷子很深,要用长长的声音才能让声音传得远。

师:是的,你能不能用这样长长的声音来叫卖你的宝贝?

幼:嘿——卖冰糖葫芦嘞。

(教师播放第二段叫卖音频。)

师:它有什么特别的?

幼:这个声音像过山车一样。

幼:这个声音像海浪一样。

师:是的,像过山车、海浪一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教师出示符号“”。)

(教师播放第三段叫卖音频。)

师:它有什么特别的?

幼:这个声音重重的。

幼:像石头掉下来的声音。

师:重重的声音是在哪个词语上?

幼:在“豆腐”上。

师:为什么要在“豆腐”上加重音?(教师出示符号“!”。)

幼:因为要让别人知道他卖的是豆腐,不是别的东西。

师:是的,重重的声音能够突出你卖的是什么,你能来试试看,用重重的声音卖你的货物吗?

幼:卖糖(重音)葫芦嘞。

幼:卖竹(重音)节人嘞。

幼:卖蹴(重音)鞠嘞。

师:(小结)原来卖货时可以用长长的声音(指向符号“—”)让更多的人听到,用像海浪一样的声音(指向符号“”)吸引大家的注意,用重重的声音(指向符号“!”)让别人知道你卖的是什么。

4.教师讲解操作材料的用途,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通过操作材料即兴创编叫卖内容。

师:(从凳子底下拿出材料示范)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材料,放在你们的凳子底下,里面有三根木棒,木棒上分别是重重的声音(“!”)、长长的声音(“—”)、像海浪一样的声音(“”)的符号。你可以选一种,也可以选两种、三种,把这些方法用进你的叫卖里。你也可以变换他们在扇子上的位置,来改变这三种声音在你叫卖里出现的顺序。

(在自由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幼儿是否掌握了材料的使用方式,对三种元素的组合形式是否多样化。)

(析:在该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从感受三种形式的叫卖,到总结三种叫卖方式的特点,梳理重音、颤音、延长音三种音乐元素。随后,教师提供操作材料,讲解示范,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叫卖的即兴创作,促进幼儿的创造表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提问,调动幼儿在生活中已有的售卖经验,总结卖货的要点——吸引大家来买。随后,教师播放商贩叫卖的音频,通过充满民俗气息的音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根据音频中的内容,结合关键性提问“这个叫卖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它像什么?”帮助幼儿梳理叫卖中重音、颤音、延长音三种音乐元素,并通过直观的三种符号“!”“—”“”,将抽象的艺术感受具像化。最后,教师提供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迁移经验,进行自由创编,帮助幼儿实现了从理解到探索,再到应用的学习过程。)

三、创设宋朝街巷的表演情境,引导幼儿整体感知“歌叫”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体会宋朝街巷繁荣的文化氛围

1.引出“歌叫”的含义,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进行个别展示,并展开同伴互评,回顾歌唱和叫卖的经验。

师:哪位小货郎想来向大家卖一卖你的货?(教师请个别幼儿上前展示。)

师:宋朝货郎卖货的时候是一边唱歌一边卖的,这种卖货方法叫歌叫。接下来我们来唱歌的部分,请台上的货郎来叫卖。

(师幼跟随音乐演唱歌曲《小货郎》,巩固学唱经验,台上的幼儿进行叫卖的展示。)

师:你们想买谁的货品,为什么?

师:他的歌叫有什么特点,哪里吸引到你了?

幼:我想买小勇的,因为他叫卖得很大声。

幼:我想买哲哲的,因为他把重重的声音、像海浪一样的声音和长长的声音都用上了,好厉害。

师:是的,这两位小货郎声音都很响亮,能让大家都听到,还把货郎卖货时重重的声音、像海浪一样的声音、长长的声音这些叫卖的本领都用上了,他们的货物一定能吸引很多人来买。

2.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习运用“歌叫”这一叫卖方式。

师: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去廿三坊巷开店了,你们谁是美食铺的小货郎?

幼:我是,我卖的是葱包烩。

师:谁是玩具铺的小货郎?

幼:我的蹴鞠是一种玩具,我是玩具铺的。

幼:我的竹节人也是玩具铺的。

师:谁是杂货铺的小货郎?

幼:我是,我卖的是扇子。

幼:我卖的是瓷杯,我也是杂货铺的。

师:好了,我们的铺子马上就要开张了,小货郎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等下我们先唱,再叫卖,我们一起像宋朝货郎一样来卖货吧!

(幼儿依据自己带来的宋朝货物,对应店铺进行分组演绎。教师完整播放音乐,幼儿先演唱歌曲《小货郎》,然后叫卖,进行歌叫演绎。)

3.在《清明上河图》的背景烘托中,幼儿集体演绎,巩固“歌叫”经验。

师:小货郎们,你们太棒了,声音很响亮,而且能用重重的声音、像海浪一样的声音和长长的声音来卖货。

师:接下来,我们要到真正的廿三坊巷去卖货了,你们准备好了吗?(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背景板,带领幼儿进入游戏情境。)

师:那我们一起挑着担子,准备出发吧。

(幼儿在情境烘托中完整演绎歌曲《小货郎》,在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析:这一环节是幼儿整合前面的学习经验后进行表达表现的阶段,是幼儿感受、表现、创造美的整体体现,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高潮部分。在该环节,教师首先通过个别展示和集体评价,引导幼儿再次回顾歌唱和叫卖的经验,并引出歌叫的内涵:歌唱和叫卖结合,叫做歌叫,从而让幼儿了解宋朝歌叫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小组展示,让幼儿感受宋朝商贩歌叫时热闹的艺术氛围,应用歌叫经验。随后,在情境的烘托中,在宽松的即兴表演氛围里,幼儿将自己所学的经验融会贯通,尽情演绎,呈现出廿三坊巷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艺术表现中感受浓烈的民间文化氛围,巩固歌叫经验。)

延伸活动:

1.在音乐表演区投放操作材料,如“!”“—”“”三种符号制成的木棒,含有插孔的《清明上河图》扇面,宋韵物件(糖葫芦、陀螺、蹴鞠、竹节人等),歌曲《小货郎》,供幼儿进行货郎卖货的游戏,巩固幼儿对歌曲的把握,丰富幼儿对歌叫艺术的表达。

2.开展“货郎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卖货,体验宋朝货郎卖货的情境,感受宋朝繁华的民间文化,成为文化宣传的小使者,向更多的人宣传宋朝歌叫这一艺术表现形式。

下一篇: 阿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