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蜻蜓点水”到“乐在其中”
作者: 胡燕斐
陈鹤琴先生提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只有幼儿园与家庭互相合作,有效互动,分享有关孩子发展的信息,形成教育共同体,才能推动孩子经验的持续生长。
我园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主题背景下项目式活动的开展,并积极创造机会将家长卷入课程,家园共同支持孩子开展项目式活动。我们认为,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并不仅仅是配合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需要为幼儿园提供资源。如何在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向家长传递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家长从刚开始参与时不了解孩子的兴趣在哪里,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到逐渐认识到孩子的学习特点,知道孩子的学习需要怎样的支持,并能为孩子的学习寻找有益的资源,呈现出了阶梯式的成长。家长在课程中的参与度也逐渐提升,从“蜻蜓点水”到“渐入佳境”,再到“乐在其中”。下面,我想通过小班、中班、大班时的三个案例,来展现家长逐渐深入参与孩子项目式活动的过程。
一、蜻蜓点水:看见孩子的兴趣
我园每年在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下都会以年级组为单位举办一场向家长开放的“春日巡演”活动,每个班可以围绕孩子们当下感兴趣的内容和班级主题活动自行选择巡演时展示的内容。小班时,我班孩子在经历了“小花园”等主题活动之后对各种动物特别感兴趣,产生了探究的热情。以此为契机,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启探究动物的旅程,选择一种孩子感兴趣的动物,共同投入研究。为了展现孩子们在园、在家的探究过程和获得的经验,我们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本“春日巡演”活动记录册,把孩子们的学习经历以学习故事等形式记录下来。我们还鼓励孩子们在巡演时装扮成自己喜欢的动物,作为本次项目式活动成果的展示与分享。
桃桃的妈妈非常主动地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在了解到桃桃想装扮成瓢虫后,就为桃桃找来很多有关瓢虫的资料,有科普类书籍、图片、视频、标本、模型等,想和桃桃一起探究瓢虫的奥秘。但在和桃桃一同探究的过程中,桃桃妈妈发现桃桃特别关注瓢虫的外形特征,而对瓢虫的生长阶段、生活习性等内容都不怎么感兴趣,每次在家中谈到这些话题时,桃桃总是心不在焉,时常走神,还会莫名其妙地提出一些毫无关联的问题。比如,桃桃妈妈打印了各种瓢虫的图片,告诉桃桃“七星瓢虫是益虫,爱吃棉蚜、大豆蚜、玉米蚜,能帮我们消灭这些不好的虫子,保护我们的农作物”,但桃桃只对各种瓢虫身上红色、黄色、黑色的斑点感兴趣,不时地摆弄图片,没有专心听妈妈讲,最后甚至一溜烟跑掉了。桃桃妈妈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她感到桃桃学习时专注力不够,也怀疑桃桃是否真的对瓢虫感兴趣。于是,她也学着教师的样子,撰写孩子的学习故事,把自己对孩子的观察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困惑记录了下来。
桃桃将记录册带到幼儿园分享,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家时桃桃妈妈和桃桃一起探究的内容以及桃桃妈妈的困惑。通过桃桃妈妈撰写的学习故事,我们感受到她参与的热情,但也发现她还不太了解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所以着急地想让孩子学习很多认知方面的内容。于是,我们也记录了桃桃在幼儿园探究瓢虫的学习故事,呈现了教师如何识别桃桃的兴趣和回应桃桃的需求。
桃桃妈妈读了桃桃在幼儿园的学习故事后,开始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关注桃桃的兴趣。她发现,其实桃桃在幼儿园时和在家时一样,都非常关注瓢虫的外形特征,能把瓢虫的外形特征记得很清楚;在观察瓢虫时非常专注,会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地看;在记录瓢虫的外形时,从触角到翅膀再到斑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会因为大人的催促而马虎了事。桃桃妈妈这才意识到,不是桃桃学习时不专注,而是自己太着急,想教给桃桃的太多了。
我们也主动与桃桃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引导她如何识别小班年龄段孩子的兴趣,以及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追随孩子的兴趣。在桃桃妈妈第二次记录的学习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她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在和桃桃一起寻找适宜的装扮材料时,桃桃妈妈并没有急着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桃桃,而是先倾听桃桃的想法,帮助桃桃将瓢虫的外形特征与家中材料的特征建立联结。
参与孩子“春日巡演”活动的准备,让桃桃妈妈看到了桃桃在探究中表现出的耐心、好奇心、坚持性、创造力等,也引导她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点拓展到认知之外,注重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
二、渐入佳境:读懂孩子的需求
在中班开展有关“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对探究双层巴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开启了项目式活动。考虑到孩子探究双层巴士时肯定需要到现场去观察和体验,我们自然地邀请家长参与,请他们利用双休日和孩子共同去乘坐双层巴士。
阳阳在探究过程中特别关注双层巴士的扶手。“双层巴士有扶手吗?它的扶手是怎么样的?装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阳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乘坐了双层巴士。阳阳观察到双层巴士上下两层都安装了扶手,有些是竖着的,有些是横着的,车头、车尾和车顶的位置都有,楼梯和座椅靠背上也有。
阳阳的爸爸妈妈刚开始难以理解阳阳的关注点为什么聚焦在扶手这种细节问题上,而不探究双层巴士的外形和功能等,他们甚至觉得阳阳是“钻牛角尖”。为此,我们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想法。原来,阳阳看到双层巴士那么高,担心它开动起来会摇晃,乘客站不稳,尤其是上层的乘客,如果没有扶手,乘坐时会很危险。因此她特别关心扶手问题。由此,家长了解到,孩子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有着自己的视角和思考。同时,我们还就项目式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需要,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究,这正是开展项目式活动的意义所在。
在和家长一起乘坐双层巴士后,孩子们自发地在班里玩起了“乘坐双层巴士”的角色游戏。他们共同合作,利用各种材料搭建游戏场景,还把椅子整齐地排好,当作巴士上的座椅。
阳阳打算寻找合适的材料给这些座椅装上扶手。她先找来扭扭棒,将其弯成弧形,固定在座椅靠背的两端。装好后,她进行了试验,发现扭扭棒虽然易弯折、易固定,但太软了,不符合扶手的要求。她又找来手工纸卷成柱形做扶手,但仍然对效果不太满意。经历了几次失败后,阳阳越来越明确自己想寻找的材料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弯成弧形,以求形似;二是要硬一点,不能轻易变形。
阳阳在班里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就打算回家后继续寻找。我们鼓励阳阳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带回家。同时,我们跟阳阳的家长进行了交流,让他们了解阳阳在活动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现有的经验在哪个层次,需要获得怎样的支持。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设想一下,家中有哪些材料可能符合要求,如果家中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可以逐步扩大范围,去周围生活环境中寻找。
在和家长一起寻找材料的过程中,阳阳渐渐把目光聚焦到水管上,最后在观察园丁打理小区里的植物时发现浇花用的水管是合适的材料。在家长的鼓励下,阳阳大胆地向园丁询问,成功地获得了支持,物业工作人员找出旧的水管送给阳阳,解决了材料的难题。
在安装扶手的过程中,阳阳又遇到了困难。又一次去实地考察后,阳阳观察到了真正的巴士座椅靠背和扶手是一体化成型的,并在家长的支持下了解了一体化成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进而发现了生活中不少一体化成型的物品。在此过程中,家长的参与热情被真正点燃,他们为孩子在项目式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欣喜不已,进而想方设法为孩子寻找适宜的资源,助推孩子经验的建构。
和孩子共同参与双层巴士的项目式活动,让家长对项目式活动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知道孩子在活动中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家长也体会到,无论孩子探究的是什么问题,能专注于其中、经历整个探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三、乐在其中:支持孩子的发展
在大班开展“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在比较汽车与飞机这两种交通工具时,对飞机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他们热衷于折纸飞机,经常会比一比谁折的纸飞机能飞得更远,有的孩子还在家长的支持下拼搭飞机模型,班级里掀起了一股制造飞机的热潮,由此开启了项目式活动。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怎样才能让飞机飞得更远?孩子们心中有许许多多关于飞机的疑问,回家后也会询问家长。有一天,咕咕爸爸主动联系我们,告诉我们他所从事的行业正是飞机制造,对于飞机的构造、飞行的原理非常了解,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对飞机制造感兴趣,所以希望能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我们为此非常欣喜,邀请咕咕爸爸作为专家资源加入进来,做这次项目式活动的客座教师。
为了给孩子们讲明白飞机是如何飞行的,咕咕爸爸认真地做了准备,还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了内容大纲。在准备教案时,咕咕爸爸主动与我们探讨,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虽然自己拥有飞机制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如何将有关飞机的起飞与降落的那些抽象、深奥的原理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说给孩子们听?怎样的互动方式有助于孩子们理解?活动时是自己讲述多一些合适,还是通过提问让孩子回答多一些合适?活动的时长如何把握比较合适?等等。为此,我们和咕咕爸爸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围绕孩子们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设计活动的流程。比如,飞机是不是像火箭那样点火起飞的?为什么不把飞机设计成像鸟儿一样拍动翅膀飞行?飞机上的窗户为什么不能打开?飞机在空中转弯时机身为什么是倾斜的?飞机起飞后为什么要把机轮收起来?飞机场的跑道为什么那么直、那么长?等等。同时,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和做小实验等方式,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飞机飞行的原理。
这次活动我们采用了在线授课的方式,班里的孩子无一缺席,很多家庭都是孩子跟爸爸妈妈一起收看的,孩子、家长都看得津津有味。咕咕爸爸在经历了这次活动后,深刻感悟到成人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与孩子互动,也感受到幼儿园教师在设计面向孩子的课程时所体现出的专业性。
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在线家长交流会,希望引导家长们围绕有关项目式活动与孩子发展的问题展开交流。咕咕爸爸首先畅谈了自己参与“家长进课堂”活动的收获,讲述了自己在活动前是怎么思考的,跟教师之间有怎样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后有怎样的感悟。咕咕爸爸的发言将其他家长也带动起来。比如,有的家长谈到:“飞机的原理那么深奥,本来还担心孩子听不懂,听了咕咕爸爸的讲课后发现,原来跟孩子互动是有诀窍的,要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有的家长表示:“项目式活动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咕咕爸爸的加入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家长的资源很多,力量很大。我也很期待能够加入孩子们的项目式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也有的家长说:“仔细想想,身边确实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我的专业是建筑,如果孩子们对建筑感兴趣,我也十分期待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家长们纷纷谈到自己所擅长的专业和爱好,也十分期待能像咕咕爸爸一样参与到孩子们的项目式活动中,帮助孩子们打开思路、开阔眼界。
四、对项目式活动中家园共育的思考
随着家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项目式活动中,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逐渐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家园共育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家长在项目式活动中不再只是旁观者或被动的参与者,而是教师的合作者,是孩子的学习伙伴。我们也由衷地钦佩家长的智慧与力量。
家长在参与班级的项目式活动时常常感到困惑的是: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可以给班级提供怎样的资源,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支持?我们通过家长会和个别交流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除了让家长了解参与项目式活动对孩子发展的意义,还让家长知道自己可以如何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共同学习与探究,比如,带着孩子去实地探访、观察体验,跟孩子一起查阅资料、获取信息,陪伴孩子动手制作、解决问题等。家长之间也会积极地进行交流,表达观点,分享经验。在传递理念、共享资源、交换经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与家长达成共识,家长的参与也层层深入。这样的参与对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看到,孩子在项目式活动中的成长与家长如何参与和给予支持是息息相关的,家长的参与度越高,孩子的收获越大。家长的积极参与也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家园“双向奔赴”,紧密合作,一起领略项目式活动中的“美景”,追随孩子的每一次探索,为孩子的每一个奇思妙想而惊叹,享受与孩子一次次的思维碰撞,欣赏孩子在活动中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