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如何与材料互动的

作者: 王敏

幼儿建构游戏水平的提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需要进行专业的分析,寻找适宜的方法,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发展。

教师需要读懂幼儿是如何与材料互动的。案例中描述的游戏情景是幼儿在使用新材料时的正常表现。幼儿在使用新材料时会经历操作、熟练、意义三个阶段。幼儿先是经历操作阶段,通过摆弄熟悉新的材料,感知它的特点。随后自发地进入熟练阶段,即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动作。案例中提到的幼儿喜欢把玩具汽车开到东开到西,把纸杯拆开摆满一地,把卡普乐积木平铺在地上,就是幼儿在自发地探索新材料、学习新技能的表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重复的行为在幼儿的智力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满足了内心的练习冲动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即赋予材料意义,比如用积木搭建游泳池、楼房。案例中,教师引导幼儿搭建,然而教师刚离开,幼儿就又回到之前的游戏,说明幼儿熟练阶段的练习性学习心理尚未充分得到满足。案例中也提及,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已能使用卡普乐积木搭建游乐场等较为复杂的作品,但对于刚升上中班的幼儿来说还有困难,因此,教师需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材料的提供并非越多越好。案例中,幼儿一升到中班,教师在提供卡普乐积木的同时,又提供了彩色小积木、管子插塑、纸杯以及玩具汽车、鞋盒、茶叶罐等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材料,幼儿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新鲜的刺激物,注意难以集中,探索也难以深入。教师可以考虑分批投放新材料,对于辅助材料,则可以将其分散在各区域,支持幼儿在需要时自行选用。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难以跨越操作阶段和熟练阶段而直接达到意义阶段。案例中,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尝试搭建游泳池、楼房,而在教师离开后就不再继续搭建了,足以说明这一点。鉴于此,教师除了耐心等待、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还需要给予适时、适宜的指导。在区域活动时间里,教师需要兼顾不同区域幼儿的需要,确实很难做到在一个区域驻足观察和指导。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教师在离开建构区前,可以运用一些支持性的指导语引导幼儿继续深入探索。一是对幼儿正在做的事进行小结,如:“我看到你们正在搭建游泳池,还搭建了楼房。”二是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如:“接下来,你们还打算怎么搭建呢?”三是鼓励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如:“你们的想法很棒!如果你们能把刚才想到的都搭建出来,离成为建筑师的梦想就又近一步了!”四是让幼儿知道教师会持续关注他们,如:“真想看到你们搭建好的社区呀,其他小朋友肯定也会觉得这是很棒的作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支持幼儿克服困难,更好地专注于当下的搭建活动。

(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二幼儿园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