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生气时
作者: 嵇珺自主游戏时,小宇时不时地逗弄婷婷,把婷婷惹恼了,婷婷生气地挥手打了小宇一下。教师只看到婷婷打小宇的瞬间,便批评婷婷:“你怎么可以打人呢!”婷婷小脸涨得通红,两个拳头握得紧紧的,又生气又委屈地说:“是小宇先弄我的。”教师说:“那你也不可以打人。”然后,教师也批评了小宇。后来,教师请小组同伴合作画画时,婷婷拒绝跟小宇一起完成。教师见婷婷还在生气,有点不高兴了:“我刚才不是批评过小宇了吗?你怎么还生气?”
晨间活动时,小涵在地上捡到了一片黄绿相间的树叶,俊俊觉得好看,也想要,便伸手去抢。小涵不给,俊俊很生气,跑去告诉教师。教师说:“你去跟小涵好好说,不要抢,看她愿不愿意给你。”俊俊便去问小涵,可是小涵还是不愿意。俊俊更生气了,哭闹着坚持要小涵的那片树叶。教师见状,对俊俊说:“树叶是小涵捡的,如果你也想要好看的树叶,可以自己去捡呀。”俊俊并没有接受教师的建议,依然在那里生气地大哭。教师脸上略显不悦:“就为一片树叶,你准备一直在这里哭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成人常常觉得孩子出现生气这样的负面情绪是不好的。看到孩子生气,我们内心通常是不接纳的。当孩子持续生气并因此出现发脾气、哭闹等激烈的情绪表达时,我们往往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不适宜、不得体的,甚至是小题大做的。我们希望孩子的情绪是正向的、积极的、愉悦的,孩子的言行是得体的、乖巧的,平时我们也会这样教育孩子。当孩子因生气而出现负面行为时,我们常常会去制止和说教。然而,情绪是能量,不能被否定、被压抑、被去除,只能被表达、被释放、被转化。
不同的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仅仅是个体不同的体验。比如,悲伤时哭泣是在释放情绪;愤怒是在为自己设立自尊、安全的边界。当孩子生气的情绪被压制,不被接纳,不被允许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时,孩子的内在力量也随之被压抑了。在一些霸凌事件中,我们可能会觉得被霸凌的孩子是天生懦弱,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平时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压抑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生气的情绪,也就压抑了孩子的内在力量。而且,压抑久了,若是反弹起来只会更激烈。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去表达。
在孩子的负面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是不起作用的,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是无法进行理性思考的。当孩子表达愤怒时,我们需要看见和倾听孩子的表达,积极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接纳、认可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表达共情,与孩子感同身受,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允许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和释放情绪。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这件事(他这么做)的确让你很生气,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真的非常愤怒……”当孩子听到我们用语言描述他的负面情绪时,他的负面情绪就已经在慢慢消解了。成人的示范,让孩子从中学习到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会减少他们在有负面情绪时出现冲动的、充满攻击性的肢体动作的表达。我们还可以通过拥抱、抚摸孩子的后背等温暖柔软的身体接触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代表接纳其因情绪而发生的所有行为。允许孩子以恰当的方式释放攻击性的能量,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用攻击性的行为来表达。对于孩子伤害自己、影响和伤害他人、破坏环境等不适宜的行为,我们是需要设限的。要告诉孩子设限的内容是什么,行为的边界在哪里,什么行为是不可以的。要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在社会允许的、可以接受的边界范围内来表达愤怒,释放攻击性的能量。比如,不可以打人、摔东西,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以及发生了什么,或是把愤怒的情绪画出来,击打柔软的靠垫,打鼓,去户外走一走,等等。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来释放或转化自己的情绪。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孩子的每种情绪背后都有相应的需要和诉求,比如生气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悲伤和委屈,我们也要透过这些情绪去看见和理解孩子的需要和诉求,并给予积极的回应、恰当的处理和合理的满足。
本文开头的两个案例,包括我们在一日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与孩子的负面情绪有关的事件,都没有一种唯一正确的应对方法或模式可以直接拿来套用。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行为和需求有足够的理解,当我们愿意带着爱和耐心与孩子共情,当我们自身的情绪是平和的、稳定的,我们定能运用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智慧去做出恰当的回应。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