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自然 归于儿童 走向优质
作者: 许芊芊
2000年,四川蒲江县南街幼儿园开启了课程改革。作为一所典型的县域乡村公办园,20余年来,该园始终将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通过扎实的研究,从自然中探寻教育的本质,由自然的环境生发自然的课程,继而形成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彰显“环境自然,教育自然”的特色。他们的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们的研究和实践,他们所坚持的真实自然、简单质朴的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了有质量、有意义的童年生活,给广大幼儿园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决心、信心与行动。我园地处川西丘陵地区的典型农业县蒲江,全县70%的儿童生活在农村。在幼儿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引领农村”,农村幼儿园教师受学历、视野所限,普遍缺乏专业自信,长期习惯于依照教学参考用书组织教学活动,习惯于在外出参观学习后跟风模仿……我们看到的是辛苦忙碌却在拔苗助长的教师,以及整天静坐听讲、在教师的高控之下失去了活力和自主性的孩子。我们常常追问:这样的“教”真的比“不教”好吗?孩子们上幼儿园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园本课程建设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课程是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为此,作为农村幼儿园,如何遵循现代教育理念,挖掘利用本土各类资源,建构基于乡村资源优势和幼儿经验特点的适宜课程,为农村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我园多年来研究与探索的核心问题。
一、立足本园实际,寻找制约农村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问题
我园创立于1953年,起初附设于小学,1987年从小学剥离出来,实行独立建制。当时,我园面临场地狭小、幼儿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的困境。“不可能让幼儿园的孩子只是静坐静听啊!”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想法,园内30位在编教师每人集资3万元,在城乡接合部买地新建园舍。2000年,幼儿园迁入新园舍,开始实施课程改革。我们认为,“落后”不该是农村教育的代名词,农村幼儿园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抓手。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我们需要探索基于乡村资源优势和幼儿经验特点的课程。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我们首先寻找、剖析了制约农村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是照搬城市课程。我园位于城乡接合部,虽然身边处处是自然资源,但由于教师习惯于照搬、模仿城市课程,忽略和放弃了身边的各类资源。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身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挖掘利用身边各类资源很重要。为此,我们需打破传统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基于乡村资源优势,探索适应幼儿发展的课程。
二是随意安排活动。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很多农村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全由班级教师自行把控,由此便存在课程缺乏整体规划、活动内容随意选择、先后进行的活动缺少联系等问题。如果幼儿的发展全靠“随机”,那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教师悉心规划,在幼儿的兴趣和教师的目标之间求取平衡。为此,我们需建立目标整体、内容系统的课程体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脱离儿童生活经验。好的课程,一面连接教育目标,一面连接儿童经验。而很多农村幼儿园“关起门做教育”,不关注幼儿在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导致幼儿园的教育与幼儿在家庭、社区生活中获得的教育各自为营,不仅家园共育遭遇家长不理解、不改变、不协作等难题,而且幼儿的经验也无法得以巩固、延续、补充。为此,我们需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改变幼儿园的活动实施方式及评价成人化和封闭化的问题,让教育面向生命、回归生活。
二、与儿童共生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历程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剖析,我们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方式决定了环境、资源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探寻适合农村实际的可以让幼儿因此而乐学、教师因此而少教的课程呢?我们认为,我们或许无力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于是,我们不再盲从、跟风,而是立足于人的终身发展,尝试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去解读环境、解读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努力在纷繁复杂的教育选择中寻找方向。
自2000年迁入新园舍,我们立足于本地丰富的资源,让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依托四个省级、市级课题,持续开展有关自然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探索中,我们始终把儿童置于课程的中心,将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作为教育的基点,努力将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和特色办园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儿童、教师和园所的共同成长。20余年来,我园的课程建构沿着“资源挖掘—环境规划—活动积累—经验编织—质量评估”的路径螺旋式上升,逐渐构建了课程目标全面化、资源本土化、内容系统化、实施生活化、评价增值化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园所“环境自然,教育自然”的特色彰显,形成的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我园自然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以下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6年
“因环境”而教育:立足本土自然资源,师幼共构环境,研究、实施自然主题探索活动
2000年,我园启用新园舍。虽然整个园区占地面积达12亩,但因资金短缺,搬迁时只完成了主体建筑,户外却还是空地一片,亟待建设。为此,我们访问了许多幼儿园求取经验,却发现普遍存在园所环境与幼儿经验脱节、园内外资源缺乏链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日常活动中未能体现等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言,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儿童不能把校外获得的经验运用在校内,又不能在生活中运用从学校学到的东西。我们思考:如何基于本土资源创建园所环境,让环境更贴近幼儿经验,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体验,促进幼儿的经验在家、园、社不同场域中迁移?由此,我们结合蒲江丰富的自然资源,遵循“教育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提出“让教育源于自然”。
1.立足本土资源创设环境
我们发现,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家庭,家家户户都种有花草树木,品类繁多,于是我们倡议家长捐赠家里多余的花草树木,以充实幼儿园户外环境,自此开启了带有明显的“自然”特征的园所环境创设。刚开始,家长捐赠常绿树的比较多,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不太感兴趣,于是换成那些能明显观察到开花结果的特色鲜明的植物。我们在创设时特别注重环境的多样性、动态性,力求植物种类多样,希望在有限的空间挖掘无尽的教育资源。针对打造户外环境时多从成人视角出发重视绿化、忽视幼儿活动需要等问题,我们思考:幼儿才是环境真正的主人,我们要注重幼儿鲜活的感受,思考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环境中关注的是什么、如何与环境互动。于是,我们从儿童视角出发,开启了师幼共同参与、边建边改的户外环境创设历程。比如,园内本来只有几株芭蕉,我们发现,芭蕉长势迅猛,幼儿对其开花、结果现象很感兴趣,芭蕉林还能支持幼儿开展各种游戏,于是,我们扩种了一大片茂密的芭蕉林,地面保留原生态高低不平的土路,满足幼儿采摘、探究、游戏、运动的需要。以儿童为中心打造的环境,成为构建我园课程的重要基础。
2.研究自然主题探索活动
丰富多元的户外自然环境成了一部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于是,我们尝试丢掉教材,改变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式,以研究自然主题探索活动为突破口进行课程改革。在探索过程中,全园教师充分利用园内动植物及沙、石、水、土资源,从最初的以成人为主导进行知识传授,到关注幼儿的兴趣、问题,师幼共同探究,再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支持幼儿根据不同的兴趣、需要分组探究,逐渐形成了“做中学”理念下的探究性主题活动。全园教师逐渐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幼儿兴趣,从习惯于照本宣科到有意识地利用身边资源设计活动,从注重静态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到注重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和活动中的体验,利用资源、生成活动、以幼儿为本的意识增强,能坚持在寻常活动中追求教育的高质量。
在这一阶段,我园“环境自然”的特色彰显,即把大自然作为“活教材”,将贴近幼儿生活、富于变化、能引发幼儿探索的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追求环境的自然。生态的环境吸引幼儿主动探究,身体、心智和行为与自然融合,获得自然生长。
第二阶段:2007—2014年
“因环境、为儿童”而教育:注重环境与幼儿经验的结合,在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中进行自然教育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的建构
自然主题探索活动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在自然中乐于探索、快乐灵动的幼儿,深刻感受到大自然是“活教材”。这样的自然环境除了生发主题探索活动外,还能为哪些日常活动提供有效支持?我们再次对一日活动组织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审视,如成人主导的各类游戏、枯燥训练式的班级体育活动等。我们认识到,身边的资源再好,如不加以利用就毫无价值。我们思考:能否优化环境,生发多样活动,建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实现“儿童融入环境—环境生发活动—活动发展儿童—儿童改变环境—环境丰富课程—课程哺育儿童”的螺旋式上升?于是,我们提出“让教育归于儿童”。
1.生成园本自然特色活动
虞永平教授在我园出版的《自然的情怀》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以自然为源,不是无聊晃悠,是遵循童年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园课程,让幼儿经验有序、综合、完整。”我们利用丰富的户外环境,把幼儿多样经验的获得作为多样活动生发的依据,尝试将环境与幼儿经验结合,根据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室内外环境的场地、空间、地势和方位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评估,将教育目标自然地融入各类活动环境。我们考虑到多样的活动需要多样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创设了富有层次性的活动环境,支持多样活动的开展。比如,依托户外多样地形、器材,开展混龄体育活动;在茂密的芭蕉林,农家小院式的后花园以及原生态的沙、水、泥游戏区,开展表演游戏、角色游戏、项目式探究等活动;创设园级积木建构区,给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适宜的场地、材料……我们充分发掘环境的育人价值,逐步形成了运动、游戏、探究等多种类型的特色活动。
2.形成园本课程理念和框架
结合《指南》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领域、目标间的渗透整合”等要求,我们进一步厘清特色活动与园本课程的关系,凝练“顺应自然,因性而为”的课程理念。同时,我们结合幼儿园课程及幼儿整体性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领域分科的教学方式,探索领域融合及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实施形式,把《指南》中的领域目标自然融入各类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我们改革一日作息,逐渐形成大板块划分时间的一日活动安排,确保各类活动有充足的时间。我们还进一步优化各类活动的环境、材料、时长、频率,深入挖掘身边自然、社会资源,全面建构课程,从日常生活、野趣运动、探究主题、自主游戏、节日节气五大板块整体有序推进课程,关注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全面性、关联性,形成了科学、全面的自然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促进幼儿的完整、深度学习。
(1)日常生活: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主管理、爱护自己
我们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引导幼儿热爱生活,重视挖掘生活中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利用生活中的点滴事件,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比如,每日吃水果环节,投放夹子、筷子等,让幼儿根据数量提示自主取餐,发展精细动作、数学认知和自主管理能力;引导小年龄幼儿观察不同水果的外形、颜色等特征,为语言表达、艺术表现提供鲜活素材,引导大年龄幼儿了解、讨论不同水果的产地、对身体的益处等,探究气候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2)野趣运动: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爱运动的习惯伴随终身
我们把各年龄段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目标蕴藏在自然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材料中,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运动,使运动充满野趣,不断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每天上午是打破年级、班级界线的混龄体育活动,下午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自主体能运动,旨在提升各年龄段幼儿的运动技能。自由、自主、时间充足的多样运动,让幼儿亲近自然、喜爱运动,为幼儿奠定了终身运动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