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儿童,所以改变

作者: 朱煜

因为儿童,所以改变0

“孩子们,我是卞老师,会变魔术的老师!”每次来到孩子们中间,卞娟娟总喜欢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介绍自己。

从教近30年,“求变”一直是她幼教生涯中坚持的“不变”,也是她教育人生追求的哲学智慧。

卞娟娟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并担任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专业上的不断攀登,使她的教育之路越走越扎实、宽广。在一次次的创新和改变中,她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跨越式发展。

儿童立场即教育的立场

四季流转伴童年成长,回眸处,最能打动卞娟娟的始终是儿童,最能让她感受到教育力量的始终是实践。10多年前,她着手幼儿数学学习研究,设计出许多数学规则游戏,期待在实践中获得好的效果。然而,在游戏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疑惑出现在她脑海:对于孩子们来说,原本设计的游戏规则是不是过于简单,这些规则是否与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匹配?有的孩子在游戏中经常输,为什么还执着地玩同一个游戏?带着探索和思考,她一方面翻阅专业书籍寻求理论支持,一方面依据孩子的游戏行为跟进式地修改规则。她发现,孩子对游戏的规则、玩法有许多想法、创造,甚至可以说是贡献,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同伴关系、相互学习与帮助,而这正是教育整合性的体现。与其一厢情愿地确定各种规则,不如把设计游戏规则的权利交给孩子,让教师的“教”松弛下来。

“任何人对被教育者的期待,不是把他造就得和自己一般模样,而是尊重孩子的特点,理解孩子的特质,用生机勃勃的活动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操作中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感悟做人的道理。”这是卞娟娟在《这一站,香港——香港学前教育多面观》一书中写下的一段教育体会。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她参加了教育部“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项目。那段时间,她每天带上笔记本电脑和自备的盒饭,换乘多种交通工具赶往学校,与香港的幼教同行共同审议、完善校本课程,开展观课、评课、教研等培训活动;其间,她还参与了香港《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的修订。通过一年的交流合作,卞娟娟把语言、历史、文化、建筑等融入对香港学前教育的理解,深度互通互鉴了两地的幼教理念与做法。

她始终坚持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什么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卞娟娟认为,只有观察、倾听、对话三种方式合力且循环往复,才能促进儿童持续发展。在一次户外自主游戏中,卞娟娟看到几名大班孩子每人手持一个大感统球排队滚球,且在玩耍一段时间后,自发地从教室取来沙球,一边敲打感统球一边行进。无论是从“户外运动量”还是从“游戏的挑战性”的角度来评判,这似乎都不太符合大班下学期孩子的活动特点。随后,她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每个孩子选择的感统球的颜色与自己手持的沙球颜色是配套的,这说明孩子们是有意识地选取的,他们的游戏是有商议和有主题的。之后,她还发现孩子们从徒手滚球,到敲击沙球滚球(敲奏和摇奏交替进行),再到依据数字口令与节拍进行滚球,这说明游戏在推进过程中还呈现出律动表演的特征。游戏结束后,卞娟娟和孩子们共同回溯游戏,她认真听取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仔细分析每个孩子的游戏记录,当听到孩子们一致称这个游戏是“音乐毛毛虫”时,她会心地笑了。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她一直支持孩子们继续发展这个表演游戏:伴随自己熟悉的乐曲,孩子们进行滚球表演,并且逐渐有了队形的变化,敲打的节奏与动作也更趋复杂……

承认儿童的不可完全理解性,是理解儿童、坚持儿童立场的起点。类似的观察案例让卞娟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者身份,留更多的时间去认真观察、倾听、分析孩子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才能在自然的师幼对话和互动中,让孩子们信任教师,从而呈现真实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支持”真正贴近孩子们的需求。

每当中午时分,孩子们进入午睡的梦乡,整幢教学楼都安静下来时,卞娟娟常常会带上记录本开始“走班”,她从孩子们的一件件作品、一张张表征画以及与老师们的一次次对话中,寻找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痕迹,寻找儿童“自己”。

基于“工具”看见儿童成长的证据

每个学期末的园本研训,是老师们“又爱又怕”的时刻。一改往日教授式的培训模式,卞娟娟喜欢与老师们进行现场的互动、对话乃至辩论。老师们“怕”的是面对她的提问,比如,分享的案例中对应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哪些领域目标,又涉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哪些关键指标?老师们或飞速运转大脑进行搜索,或默默拿出手机查找,紧张无比。而此时与老师们对话的卞娟娟,仿佛脑中自带“高容量存储器”,这些文件的框架、板块、指标、目标早已输入其中,她能基于理论一一解读,在辨析案例时娓娓道来,这样的“精准输出”使老师们折服……而那份迷津被瞬间指点的幸福感,正是老师们“爱”专业的理由。

不同于以往的主观判断,卞娟娟向老师们传递的理念是:观察儿童必须基于“工具”,拿出证据。一个个经典案例的呈现,既反映了孩子们长程的学习与发展轨迹,也是卞娟娟引领老师们运用“工具”学习评价的辛勤结晶。在与老师们共同打磨教案的过程中,卞娟娟倾听老师们的想法,和老师们一起讨论:从孩子的表征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关于游戏的后续开展,你有哪些支持性的策略……她不仅向老师们推荐各类实用的专业书籍,还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引导老师们去感受、理解、内化理论知识,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哪些是较为成熟的研究观点,还存在哪些研究的空白。如何用“工具”来分析“证据”,一直是案例研究中的难点。卞娟娟常会用自己多年的研究实例、掌握的研究方法、积累的研究经验去启发老师们思考,在帮助老师们把握研究方向的同时,又给予他们自由的研究空间。这些年,在卞娟娟的带动下,许多青年教师,甚至是踏上幼教工作仅一两年的“新苗”都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纷纷走上区级、市级甚至省级的展示平台,用专业发声、以案例为媒,让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看得见。

在深入研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基础上,2019年,卞娟娟在湖州市实验幼儿园率先发起了“保教过程质量提升行动”,她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包括环境支持、活动组织、生活养成、师幼互动、家园共育5个方面在内的25个关键指标,围绕“注重过程评估,强化自我评估,聚焦班级评估”的主线,从“班级层面的日常观察评价”与“课程管理层面的综合观察评价”两个维度同步推进,特别是在园区之间开展“磨盘式”跟踪评估,将管理层、班级教师、保育员、家长都卷入到对幼儿发展的观察评估中,逐步建立起“共同循证,平等对话,促进反思,携手改进”的评估与教研文化。

评价的齿轮在幼儿园开始转动,卞娟娟心目中“均衡每个班级的保教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全面且富有个性地成长”的愿望也在慢慢实现。从2019年到2023年,卞娟娟及其团队连续5年在浙江省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会议上分享有关评价的研究成果。她围绕评价所做的课题研究多次在省级教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班级保教过程质量’内生循环的评估系统构建与研究”被立为2023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这些年,卞娟娟作为导师组建的省、市、区、园四级工作室中的近百名学员,以及该工作室联盟辐射的8所幼儿园,在她的引领下,开始关注保教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和幼儿的发展性评价。

“脑中有‘工具’,眼里有证据,内心会判断,嘴上有阐释,实际有行动”,这是最近一次期末园本培训上卞娟娟对老师们提出的评价新要求。这短短的25个字平实易懂,但是,在教育中对人性的理解、对童年的敬畏,或许是老师们需要不断努力的一件事,也是专业成长之路上最难的“功课”。

教育之爱是施以智慧的大爱

爱,一直是镌刻在卞娟娟师者生涯里的印记。回忆起担任班主任的10余年中,每当为自己儿子购买衣服、玩具和书籍时,她总会为班里家庭贫困的孩子也捎上一份;为了让晚归的家长安心工作,她主动在下班后留下来,陪伴孩子等待家长的到来;面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她多次上门与家长沟通;面对有孤独症倾向的孩子,她尊重接纳,用包容和爱意点亮这些特殊的星星……这样有爱的故事不胜枚举。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在一次园内师德交流活动中,卞娟娟和老师们提到了“教育爱”的理念。她说:“人的爱心与仁慈还应包含智慧和策略,教育孩子也同样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是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教知识,而是尊重孩子的特点,理解孩子的特质,让孩子在游戏中、操作中、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她将“教育爱”的理念贯穿于园本课程的传承与发展,在实施《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课程内涵,融汇项目化学习、智慧教育等内容和元素,以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终身受用品质为目标,探索“亲历中探究,玩耍中学习,实践中解问,创造中启慧,合作中植爱”五条路径,带领团队历经6年时间,共同开发、编制《爱·智项目化学习课程》,为的就是培养“存好奇、会探究、勤思考、乐创造、善关爱”的儿童。

2015年,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团队编写的《幼儿园自主阅读园本课程》入选首届浙江省幼儿园精品课程;2022年,《爱·智项目化学习课程》入选第三届浙江省幼儿园精品课程。谈及这两项来之不易的荣誉时,卞娟娟总是谦虚地说,这就是“教育爱”的传承,就是湖州市“实幼精神”的传承!曾经,“沉下心来,着力修建自己的码头”是实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信念;如今,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卞娟娟,在延续“仁爱在心,智慧前行”园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凝练出“心存大爱,施惠无念”的师德精神,让大爱成为老师们心中的灯塔。

爱护和培育好本园、本班的孩子,是湖州市实验幼儿园教师的本分。那么,这份爱能否在更大的范围内存在和传播?幼儿园的课程精髓、育人策略能否在当下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引领下让更多家庭、更多孩子受益?在兼具守护儿童幸福童年的博爱宽度、实现有教无类的师者气度上,卞娟娟身体力行,走在前列。比如,吴兴区的教师们经常会在“朋友圈”里刷到卞娟娟线上开展公益系列讲座的预告,近五年来,她已开展公益讲座百余场,受益教师及家长超过十万人次。诚如她的初衷,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和父母意识到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在她大爱理念的辐射下,全园80%以上的老师积极加入“小橘灯”“心享吴兴”“蚂蚁公益”等多个公益活动组织,进行爱的传播与接力。

尽管卞娟娟的休息时间非常少,但在心系社会、志愿服务上,她从不含糊。晨曦微露,她穿上红马甲,带上自制教具,从市区一路驱车近60公里赶往偏远的村点幼儿园,陪伴农村混龄班的孩子们做游戏,并与坚守农村幼教一线的老师们开展教学研讨;烈日酷暑下,她化身“搬运工”,参与“湖州民盟·贵州望谟——共同富裕教育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整理各种募集来的玩具和衣物,和志愿者们一起将物资一箱一箱装上爱心车……这些都是卞娟娟对爱的真实体会。

因为儿童,所以改变。“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做到‘看得懂、等得起、帮得到’,这才是有爱的、专业的幼儿园教师。”与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教研、交流两三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已经是卞娟娟工作的常态,当然,也是她内心认为的最美的教育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