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吃”与“快乐动”

作者: 陈玲琳

“慢慢吃”与“快乐动”0

早期教养实践是以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托班孩子年龄小,个体差异大,教师须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养。尤其当孩子有特殊表现和需要时,教师要精准识别,科学地设计和实施个性化教养方案,尽早干预,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下面,我以茜茜的转变为例分享我和小组成员的所思所行。

一、设计个性化教养方案

初次见到茜茜时,我和搭班教师既觉得她胖嘟嘟的很可爱,但也担心她可能超重了。之后,保健医生反映,茜茜的入园体检数据显示,她的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已经超出正常范围,达到中度肥胖的标准,会阻碍她的生长发育,提醒我们加以重视和干预。

我和搭班教师非常重视保健医生的建议,决定在家访时着重探寻导致茜茜肥胖的因素。当天,我们一踏进茜茜家,就看到家中到处堆放着零食。在与茜茜妈妈交流的过程中,她和我们分享了家庭的饮食习惯,笑称全家都是“垃圾食品消费者”,热衷于炸鸡、汉堡等高热量食物,且经常外食。茜茜妈妈坦言从不控制茜茜的饮食,还自信地说:“老师请放心。我家宝贝不挑食,吃饭从不让人操心。小时候胖点无所谓,长大了自然会瘦的。”当茜茜的家人招待我们吃零食时,茜茜也熟练地打开饼干的包装,津津有味地嚼起饼干,吃完一包又拆了一包。吃完饼干,茜茜摆弄起厨房玩具,茜茜妈妈自豪地告诉我们,茜茜“坐得住”,相比户外活动,她更爱宅在家里安静地游戏,尤其爱模仿家人玩炒菜的游戏。

果然,入园后,茜茜在进餐和户外活动时的表现与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进餐时,有些孩子因分离焦虑而不愿意自己动手吃饭,有些孩子爱吃肉不肯吃菜……茜茜却不受周围哭闹声的干扰,吃任何食物都是有滋有味的。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茜茜的进餐速度特别快,经常没嚼几下食物就咽下去了,一口接一口不停歇。有些孩子才没吃几口,茜茜就已经吃完并强烈要求添饭、加菜了。户外活动时,其他孩子都在恣意奔跑、撒欢,茜茜却选择躺下或席地而坐,不愿意运动。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茜茜的个性化表现后,我和搭班教师、保健医生、保育员、生活教师组成研讨小组,基于茜茜的情况开展了两次深度研讨,小组成员各展所长,各抒己见,逐渐推动形成了个性化教养方案,以求解决茜茜吃得快、不爱动两大问题。

第一次研讨着重围绕茜茜的饮食展开。我和搭班教师结合拍摄的视频、照片和家访的文字记录等分享了茜茜进餐的情况,并希望对如何改善茜茜的营养、饮食习惯等进行讨论。保健医生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如调整饮食结构、改变进餐顺序、放慢进餐速度等,指明了基本的方向。基于保健医生的建议,研讨小组决定每日记录茜茜的进餐时长,初步设想了教师勤提醒、教师陪餐的策略,并讨论了各自的分工。

第二次研讨首先评估了上一个方案的实施效果。小组成员一致认为班级教师应持续观察茜茜的进餐表现,并协商如何以茜茜的兴趣为突破口,激发茜茜慢慢吃的意识。其次,小组成员进一步就茜茜在户外活动中不愿动、不爱动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了能让茜茜小步递进地增加活动量的策略:提供适宜的运动器械,教师做玩伴,创设游戏情境。

在上述方案实施前,我和搭班教师意识到家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于是,我们和茜茜的家长再次沟通,向家长说明了幼儿肥胖的不良影响。在与他们达成帮助茜茜减重的共识后,我们说明了实施方案的基本思路,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保证家园行动一致。此外,为了帮助茜茜家树立健康饮食观念,改善现有的饮食习惯,我们每周向家长分享幼儿园的“带量食谱”,食谱中不仅标明了每日餐点及其食材、配料的用量,也特别注明了“肥胖儿童餐”,给家长提供了参考。我们还每日给家长分享茜茜在园进餐的照片和视频,让家长看到茜茜同样喜爱健康、清淡的饮食。我们也建议茜茜一家减少外食,改变以油炸为主的烹饪方式,多吃低油、低盐、低糖的食物,在饮食上做到安全卫生、营养均衡;平时尽量让茜茜少吃零食,尤其是要将高油、高糖的零食替换成小番茄、全麦面包等健康食物,并将其集中摆放,引导茜茜按需拿取。

二、实施个性化教养方案

1.“慢慢吃”

一开始,我和搭班教师每餐都重点关注茜茜的进餐情况,时常提醒茜茜细嚼慢咽:“茜茜,慢慢吃,慢慢吃。”“吃太快,小肚皮爆炸了。”……虽然经过多次提醒,但茜茜只会慢慢地吃一会儿,随即又恢复原状,快速嚼几下食物就吞下去了。后来,茜茜干脆充耳不闻了,自顾自地吃饭,她的进餐时长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一周后,我和搭班教师开始轮流陪伴茜茜进餐。每次,我们特意放慢咀嚼的速度,给茜茜做示范,并在茜茜吃得慢一些时马上给予肯定。另外,我根据茜茜要添饭菜的习惯和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请保育员先给茜茜盛取少量的饭菜,再盛一些饭菜单独放在小桌子上,满足茜茜慢慢吃后可以自主添饭菜的愿望,这样做既能让茜茜安心地慢慢吃,又能控制茜茜每餐的摄入量。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茜茜的进餐时长略有增长。

在第二次研讨中,小组成员分析了茜茜进餐时长改变不大的原因,一致认为口头提醒、示范、自主盛饭等外部刺激并不能让茜茜发自内心地想要慢慢吃,是否有更合适的方法呢?通过与茜茜妈妈沟通,我了解到茜茜爱美,每天都想穿公主裙来幼儿园。在日常的观察中,我发现茜茜特别喜爱扮演小公主。有一天,我看到她在表演角试穿一条粉色的公主裙,但反复试了几次都没穿上,只能意犹未尽地在身前比画,最后神色黯然地离开。这时我想:能否借茜茜喜爱的小公主来引导她主动慢慢吃呢?我上网搜寻了与小公主吃饭相关的动画,虽然没有现成的视频,但我下载了相关图片,特意放慢了小公主吃饭的速度,剪辑制作了一个“小公主慢慢吃”的动画。动画的情节非常简单:小公主穿着漂亮的裙子优雅地转圈入场,她吃饭时一手扶碗,一手拿勺,不紧不慢地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茜茜看完一遍要求再看一遍,说:“我好想和她一样呀!”让我和搭班教师惊喜的是,当天茜茜吃午餐时不是一口接一口地吞,而是主动放慢速度吃了几口,我们马上鼓励茜茜“小公主,慢慢吃,身体棒”,茜茜听后更细嚼慢咽了。

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我及时与茜茜妈妈分享具体的做法和茜茜的变化,茜茜妈妈也有意识地关注茜茜在家进餐的速度是否变慢并借鉴幼儿园的做法帮助茜茜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渐渐地,我和搭班教师惊喜地发现茜茜不再需要教师的陪伴,能主动地慢慢吃,进餐时长也明显增长,保持在25分钟左右。这也给了我们启示:教师只有仔细观察,充分了解每一个托班孩子的兴趣点,变被动接纳为主动改变,才能找准突破口。

2.“快乐动”

针对茜茜不愿动、不爱动的现状,教师是否能从茜茜的兴趣入手,帮助茜茜快乐地动起来呢?我和小组成员展开了实践探索。

我发现茜茜日常喜欢玩各种汽车小玩具,钟爱户外车类区。车类区里有平衡车、扭扭车、滑板车等,可茜茜对小警车情有独钟,常常坐在小警车上扮演小警察。我持续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茜茜只是坐在小警车上,很少骑,而且从她佩戴的运动手环数据可以看出能量消耗值几乎没有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小警车的踏板只是装饰品,无法转动,所以它并不能使茜茜真正动起来,增加运动量。我尝试邀请茜茜一起玩滑板车、扭扭车,可茜茜不是瞥一眼后摇头离开,就是稍稍动一会儿便放弃了。

我和搭班教师探讨,发现茜茜不愿意动的原因之一是容易感到体力不支,于是,我们鼓励茜茜先尝试活动强度低的平衡木。我们将所有的平衡木投放到户外并组合起来,这些平衡木材质不同,能使孩子获得不同的感觉,如软软的、硬硬的、毛茸茸的。果然,茜茜被吸引了,她一站上小刷子平衡木,就痒得笑出了声,不一会儿,她张开双臂往前走,在不同材质的平衡木上体会到了不同的触感。她感到很新奇、很好玩,忍不住来回走了几圈。捕捉到茜茜对平衡木的兴趣,我们每天在户外投放平衡木,不断调整摆放的顺序,设计不同的造型,让茜茜能够动起来。

一段时间后,幼儿园为体重超标的孩子提供了儿童健身车,可爱的造型引起了茜茜强烈的兴趣,她跃跃欲试。初次尝试骑健身车后,茜茜觉得意犹未尽,兴奋地要求再玩一次。之后,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保健医生都会陪茜茜一起玩健身车,给茜茜加油打气,茜茜也在这项中高强度的锻炼中燃烧了大量的卡路里。

保健医生陪伴茜茜运动的收效甚好,我和搭班教师也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带着茜茜运动。在户外玩彩虹伞时,我们拉开伞用力地抖动,茜茜站在一旁,双手跟着彩虹伞的升降一起摆动。见状,我们加大了动作幅度,一会儿往上跳跃将彩虹伞高高举起,一会儿蹲下身把彩虹伞拉到地面,茜茜也模仿我们的动作用力地下蹲、蹦跳、弯腰,在愉快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动了起来。

为了增添趣味性,我和搭班教师依照茜茜喜爱角色扮演的特点,设计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我们戴上小猫头饰,做出要抓茜茜的样子,茜茜见状迅速起身跑开,我们紧随其后,她兴奋地边跑边回头看,乐在其中。即使累了,茜茜也只是坐下休息片刻,就说“再玩一次”。另外,我和搭班教师在游戏中融入了奥尔夫音乐元素,设计了“慢慢走和快快跑”“开始和停止”的游戏。音乐一响起,茜茜的热情就被点燃了,她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的节奏一起摇摆,我和搭班教师也参与进来,和茜茜互动,做些简单的动作。当音乐节奏变得舒缓时,我们和她一起慢慢走,拍手,跺脚;当音乐节奏变得欢快时,我们和她一起快快跑,动作幅度变大,蹦跳,下蹲,挥舞手臂;当音乐停止时,我们和她不约而同地保持一动不动,直到下一首音乐开始播放。茜茜对音乐节奏的变化充满了期待,自然而然地跟随音乐做律动,每次音乐结束,茜茜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既享受了律动带来的快乐,又增加了运动量。

除了教师,小班的哥哥姐姐们也是茜茜运动时的好伙伴。在户外混龄游戏时,茜茜特别喜欢模仿小班的哥哥姐姐们做韵律操,而且动作标准,学得有模有样。茜茜还和哥哥姐姐们用器械自主搭建各类平衡小路,在游戏结束后收纳运动器械,这些都无形之中增加了茜茜运动的机会。

我主动将茜茜运动的视频与茜茜的家人分享,不仅能让他们看到茜茜在运动中十分愉悦,也给他们提供了参考。受此启发,茜茜的家人也因地制宜,利用家中的物品打造运动空间,比如,他们在家将各种质地的软垫铺开,让茜茜在上面走一走、爬一爬。茜茜的爸爸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经常陪茜茜一起玩亲子游戏,到户外运动。

8个月后,茜茜的身体质量指数真正降低了,她从中度肥胖变成了轻度肥胖。更重要的是,茜茜不仅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还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了体质。

在托班孩子个性化教养的实践研究中,我收获良多。首先,我体会到孩子的教养离不开班级教师、保健医生、保育员的同心合力,更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只有家园合作,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其次,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细致观察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满足孩子的个体成长需求对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将持续探索,用爱心与专业成为“最柔软的群体”温暖又有力量的支持者,陪伴孩子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