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劳动

作者: 杨海燕 王春月 高明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劳动0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尤其是在低年龄段开展劳动教育时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强调幼儿要参与劳动,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承担班级劳动和家庭劳动的意识和能力。但在实践中,劳动多是“自上而下”的任务安排,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缺乏话语权,自觉劳动的意识淡薄。幼儿的劳动意识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先决条件,培养劳动意识是促进幼儿认识劳动价值、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园通过与幼儿进行有关劳动的多元对话,引导幼儿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挖掘幼小衔接活动中的劳动机会,延伸劳动的场域,拓展幼儿对劳动的认识,逐步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丰富幼儿的劳动体验。

一、从多种视角倾听幼儿的心声,初启幼儿的劳动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在成人的要求下参与劳动,缺乏自觉劳动的意识,而缺乏自觉意识的劳动往往是一种表面化、形式上的劳动,很难让幼儿形成积极劳动的态度、热爱劳动的情感和自主内化的劳动习惯。虽然幼儿经常会听到“劳动”这个词,但“劳动”是什么?谁在劳动?劳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幼儿对这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往往处于脱节状态。为了唤醒幼儿的劳动意识,我们借鉴马赛克方法,采用儿童摄影、儿童绘画、儿童会议等多种方式倾听幼儿的心声,在师幼对话、同伴讨论中帮助幼儿梳理对劳动的已有认识,提高幼儿对劳动的关注度。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劳动?”“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劳动?”“你可以拍一些正在劳动的人的照片,或者画一画正在劳动的人,说说为什么觉得他/她在劳动?”“你参与过哪些劳动?想参与劳动吗?为什么?”从幼儿的讨论、拍摄的作品和绘画中,我们看到了幼儿眼中的“劳动”。

阳阳说:“劳动就是扫地、擦桌子。”

大林说:“劳动就是为大家服务。”

晶晶说:“劳动就是要干很多很累的事情。”

受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幼儿把劳动描述为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基本将劳动等同于体力支出,伴随着的直观感受主要是劳累与辛苦,但也认可劳动有利他价值。这种认识其实是幼儿对劳动理解的片面与窄化,是对其他劳动形态的不了解,同时也折射出面对“很多很累的”劳动,幼儿容易出现不想劳动的消极状态。可见,帮助幼儿建立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讨论幼儿参与过哪些劳动时,幼儿的回答多是和幼儿园值日生相关的内容,如扫地、浇花、擦桌子、搬玩具、收餐巾纸盒等。在幼儿眼中,最常见的劳动内容就是与值日生相关的内容,可见其他形式的劳动开展频率较低,幼儿劳动经验少、体验感较差。幼儿对劳动的直观感受启发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丰富幼儿的劳动体验。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生活中劳动的人”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拍摄了很多劳动者的照片,如厨师、警察、教师、消防员、建筑工人、保洁人员等,并阐述了这些人所从事的劳动内容。在讨论中,有几个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深度讨论。

问题1:牛和扫地机器人算是劳动的“人”吗?

有幼儿认为,牛和扫地机器人也是在劳动。芮佳说:“牛也在劳动,它要帮农民伯伯耕地。”河羽说:“我们班的小红(扫地机器人)也在劳动,它帮我们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不少幼儿附和表示赞同。

教师说:“牛只是帮助农民伯伯耕地,它也算是劳动的‘人’吗?”

浩浩说:“牛是动物,不是劳动的‘人’。”

初一说:“但是牛在劳动,它也很辛苦。”

教师说:“扫地机器人算是劳动的‘人’吗?”

河羽说:“算,它把地扫干净了。”

教师说:“可是扫把也会帮我们把地扫干净啊!”

皓冉说:“扫把是扫地用的工具,扫地机器人就和扫把一样,也是劳动工具。”

教师说:“是的,扫把是我们劳动用的工具,如果没有人操作它,它自己是不会劳动的。扫地机器人也一样,如果我们不给它充电,不点击扫地的开关,它不会主动去扫地。”芊芊说:“是的,它要听人的指挥。”了解了劳动工具后,教师开始引导幼儿思考:“牛算是我们的劳动工具吗?”芮佳说:“牛是劳动者,它是活的。”大棋表示不赞同:“不是,牛只是帮助农民伯伯劳动的。”教师解释说:“如果农民伯伯没有驯服牛,它会帮农民伯伯干活吗?牛虽然是动物,但它也是农民伯伯的劳动工具。”

成人将劳动定义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在幼儿朴素的劳动观念里,有生命的物体,甚至会动的无生命物体都能劳动,劳动并不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我们不能将成人对劳动的理解灌输给幼儿,而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儿童的逻辑,用问题引发幼儿的表达和讨论,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应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完善幼儿对劳动的认识。同时,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革命,使新的劳动形态、劳动工具诞生,并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幼儿也关注到了这些新事物,这给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问题2:小朋友算是劳动的人吗?

许多幼儿觉得自己也是劳动的人,因为自己会参加幼儿园的值日生活动。大林提出了疑问:“我自己给自己叠衣服算不算劳动?”

大棋说:“给自己叠衣服肯定不算劳动,我们帮助自己怎么能算劳动呢?只有帮助其他人才能算劳动。”皓冉反驳说:“给自己叠衣服算劳动,我们在叠衣服的时候劳动了,也很辛苦。”荣宇补充道:“妈妈叠衣服算劳动,那我们叠衣服就要算劳动。”可是大林还在质疑:“妈妈是给我们叠衣服啊。”皓冉继续说:“那我们做值日生,自己给自己擦桌子也算劳动呀。”

基于幼儿的讨论,我们明白大林的疑问是源于对劳动内涵的不理解,将劳动的社会价值等同于劳动的全部价值,于是教师也参与了讨论:“自己给自己叠衣服当然算是劳动,劳动不只是为了帮助别人,你在叠衣服的时候付出了努力和辛苦,动手又动脑,当然是在劳动。大人参与很多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事情算是劳动,对小朋友来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麻烦别人就是很重要的劳动。”大林点头表示认可。但是熙熙和柏涵仍然觉得:“大人参与的劳动和小朋友参与的不一样,小朋友还小,只能参与一点点,大人能参与很多劳动。”

在幼儿园劳动教育领域,已有的研究共识是,自我服务性劳动是幼儿劳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从幼儿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为他人服务、创造社会价值的劳动才能算是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幼儿自身的劳动在幼儿眼中都不算劳动。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尊重幼儿有关劳动的已有认知并给予正面引导,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和能力,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幼儿已有的劳动认识得到梳理,对劳动、劳动者、劳动工具的认识得到拓展,有关自身劳动内容与价值的困惑得到解答,他们能进一步关注到劳动这个话题,初步萌发劳动意识。即便讨论结束,幼儿还会持续在幼儿园、家里、社区中拍摄劳动的人,了解不同的劳动形态和劳动内容,并主动与教师和同伴分享。

二、引导幼儿深入生活体验劳动,激发幼儿的自主劳动意识

研究表明,劳动教育与幼儿生活关联越大、距离越近,越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童莉洪,2022)。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幼儿劳动教育主要通过参加简单劳动活动和认识成人劳动来进行,认识成人劳动能够拓展幼儿的劳动认知,丰富幼儿的劳动经验。为了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真实的劳动,感受劳动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幼儿自觉劳动的意识,我们开展了在生活中体验成人劳动的活动。体验劳动的前提是了解成人的劳动内容,我们选择了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与幼儿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幼儿园开展活动。

首先,我们让幼儿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劳动者,主要是保安、厨师、班级教师、保健医生、维修师傅、保洁人员等。其次,我们让幼儿分组合作,通过拍照、简单的问卷调查、口头采访等方式,观察了解这些劳动者的劳动内容。此外,教师增加了录制视频、邀请劳动者进班讲解等环节,以弥补幼儿无法直观看到劳动过程的不足。比如,我们事先录制了厨师凌晨验货、择菜、洗菜、切菜、烹饪、分装的过程,以及保育员送回餐具后,厨师清洗、消毒餐具,并将餐具送至各班的过程。最后,我们让幼儿自主选择想要体验的劳动内容。在选择过程中,面对成人复杂的劳动内容,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关注自己能做什么,如幼儿发现自己可以像保健医生一样做简单的晨检和班级卫生检查,可以像班级教师一样洗毛巾、擦玩具、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可以像厨师一样择菜等。这样做有利于启发幼儿联想自己能参与的劳动,认可自己的劳动能力,萌发想要参与劳动的意识,产生对劳动的期待。

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参与劳动,每组幼儿和对应岗位的劳动者约好体验时间后,教师会在幼儿体验之前给幼儿做“岗前培训”,拿到“培训合格证”的幼儿可以开始体验成人劳动。在体验结束后,幼儿分享了他们的劳动感受,整体感觉是既高兴又辛苦。高兴是因为幼儿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得到了教师和同伴的认可;辛苦是因为“我一直都在动”,“地要拖好几遍才能拖干净”,“有的小朋友不听我的”……通过劳动体验,幼儿进一步认识了劳动与自己生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不同劳动者工作内容的理解,初步了解了成人劳动的社会价值,萌发了对劳动者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幼儿在体验后感慨:每个人都在劳动,劳动让我们的幼儿园变得更加美好。幼儿理解了劳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自然的事情,人人都在劳动,小朋友也可以参与很多劳动。结合劳动体验时的所见所闻,幼儿想出了新的劳动内容:晨检时给小朋友量体温,早餐后帮厨师择菜,定期检修班级玩具,检查班级卫生,擦栏杆等。

幼儿劳动教育不应该只是由外及内地传递与转移劳动经验的过程,更应该是幼儿通过切身的劳动体验自主建构劳动经验的过程。当一个幼儿潜心投入劳动中并获得身心满足时,他的劳动意识就形成了(陈琼、柳友荣,2021)。幼儿在了解、体验成人劳动的过程中,参与劳动的内部动机逐渐增强,自主参与劳动的意识被唤醒,能够感受到劳动对自己、对幼儿园的重要意义,体会到劳动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自觉自愿地寻找自己能够参与的劳动,把在体验中的收获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三、挖掘更多劳动机会,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

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长有限,兴趣易转移,他们需要在反复的操作和体验中获取更多经验。在劳动体验活动结束后,幼儿的劳动兴趣和劳动意识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思考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挖掘更多的机会引导幼儿投入劳动中,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

在大班幼小衔接活动中,幼儿通过VR技术云参观了小学,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教师趁机引导幼儿猜测小学生的劳动有哪些,小学劳动和幼儿园劳动有什么不同。幼儿结合视频与照片,纷纷对小学劳动提出了疑问:“小学生要擦桌子吗?”“小学的图书馆很大,要打扫很久吧。”“我想知道小学的黑板谁来擦?”“小学的植物都是谁来浇水的?”

面对这些疑问,一方面,教师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向身边的小学生寻求答案;另一方面,教师邀请小学教师和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视频连线全面介绍小学生的劳动。如此,幼儿有了更多关于劳动的新发现。

皓冉说:“我哥哥现在上小学了,他们也有值日生,他们的值日生工作要比我们的多,他们要擦玻璃、倒垃圾、拖地。而且我哥哥说上课、写作业也是劳动,因为他们要思考,这是脑力劳动。”

阳阳说:“我姐姐说小学的劳动要先分好组,然后大家一起劳动。”

晴晴说:“小学的劳动有大扫除,幼儿园就没有。”

大林说:“小学还有家务劳动,做家务也算劳动。”

对小学的劳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后,通过比较小学劳动与幼儿园劳动,幼儿直观感受到原来上小学需要掌握更多的劳动本领。因此,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我们开展了寻找更多劳动机会的活动。大班幼儿喜欢尝试有挑战性的事物,并且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与小学衔接的劳动内容带给幼儿新的挑战,班级的劳动氛围越来越浓。

随着劳动机会和劳动内容的增加,如擦玻璃、捡落叶、给室外走廊拖地等,幼儿发现了新问题: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值日生太少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提示我们要将幼儿劳动的形式多元化,将劳动内容分类细化,并且把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相匹配。因此,我们启发幼儿思考是否所有的劳动都需要值日生做。幼儿结合已有的劳动经验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罗列出了不需要值日生做的多项劳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