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布点颜色瞧瞧
作者: 李瑾
在大班上学期,班里开展了“特别的我”主题活动。其中在开展美术活动“手指会画画”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因玩色时用来擦手而变得五彩斑斓的湿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幼儿在用湿巾擦完手后说:“哇!湿巾变得好美呀!”“湿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啊?”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无意间发现的湿巾染色现象首先让教师联想到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内容丰富,教师拟以此为契机激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兴趣,引导幼儿感受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
大班幼儿好学好问,求知欲和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开始发展。湿巾染色属于科学现象——毛细现象,湿巾内部有许多细小的“管道”,它们能慢慢地将色素水输送到物体的其他地方。毛细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如尿不湿、吸汗巾的使用,植物通过根茎运输水分等。教师应当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在扎染游戏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为支持幼儿的玩色需要,帮助幼儿通过探索调色方法发现各种色彩的变化,学习不同的扎染技巧,进一步提高大班幼儿对色彩的表现和创造欲望,教师与幼儿一起开展了“给布点颜色瞧瞧”的染色之旅。
会变色和吸水的湿巾
几个女孩在美术区饶有兴致地玩着“手指点画”的游戏,玩了一会儿,九儿拿起自己那块擦手的湿巾惊奇地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你看,我的这块湿巾变成这样了!”旁边的几个女孩看了之后也纷纷拿起自己擦手的湿巾观察,大家互相展示并开心地说:“快看看我的。”突然,九儿拿着湿巾疑惑地问教师:“老师,湿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教师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反问九儿:“是呀,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好神奇呀!”过了一会儿,小五把一个装有清水的杯子递给曼曼时,不小心把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打翻在桌子上了,桌子变得湿漉漉的,教师问:“怎么把水弄干呢?”只见小五不慌不忙地拿着湿巾在桌子上擦,然后嘴里说着“吸水、吸水”,接着她把湿巾上吸的水挤到杯子里再继续用湿巾吸桌子上的水,这时她发现自己的画也被水打湿了,她想了想,然后用湿巾去吸画纸上的水,没想到湿巾被画纸上的颜料染成了粉色,她看着手里变色的湿巾觉得非常有趣,对新发现的这一现象感到非常好奇。
【分析】教师应当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当九儿对湿巾变色的现象产生了疑问,并向教师询问原因时,教师适时对幼儿进行反问,鼓励幼儿主动思考与猜想。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区域活动分享环节,教师收集了幼儿玩色过程中擦手的湿巾并向幼儿展示,幼儿看了之后纷纷发出“哇”的赞叹声,他们觉得湿巾变得好美,有的说变色后的湿巾像手帕,有的说像丝巾,有的说像毛巾,等等。教师请九儿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疑问,他们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猜想,有的觉得是湿巾上的水把颜料扩散了,有的觉得是颜料被湿巾吸进去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当幼儿对毛细现象产生兴趣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这一科学现象的原理,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
尝试合作调色和初次浸染
由于幼儿在玩色过程中调色技巧比较缺乏,对色彩的运用比较随意,所以为了支持幼儿更好地探索色彩的奥秘,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教师与幼儿讨论决定在美术区放一张空白色卡,供幼儿继续探究调色。
冰糖往红色颜料中加了白色颜料后调制出了粉色,她把这个粉色认真记录到空白色卡上。一旁的小五邀请曼曼一起合作进行调色,她们尝试把黄、蓝、白三种颜料混合在一起,用颜料笔搅拌均匀,调出了浅绿色,曼曼把浅绿色记录到了空白色卡上。小五接着往浅绿色颜料中加了一点蓝色颜料混合搅拌,过了一会儿,她对教师说:“老师,这个绿色和刚才那个绿色不一样,对吧?”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小五便在空白色卡上记录了自己调的蓝绿色。同组的雯雯尝试在蓝色颜料中加一点黑色颜料,然后调出了蓝黑色并记录下来。小雨则往红色颜料中不停地加白色颜料,然后将颜料刷在湿巾上,这时红色变成了渐变色的红。大家一边调色、记录,一边把新颜色刷在湿巾上。这时,小五看了看身边洗颜料笔的桶里变成灰色的水,便尝试把湿巾放在里面浸染后拿出,教师见状,向旁边的幼儿问道:“小五这块湿巾上的颜色是怎么变的?”阅阅说:“她把湿巾放在颜料桶里洗了一下。”
【分析】在这一阶段的探究活动中,幼儿大胆尝试调制不同的颜色并记录自己的发现,有的则开始与同伴合作商量着调色。在调色的方法上,有的幼儿不停地往一种颜料里加白色颜料,并将颜料刷在湿巾上,慢慢调制成渐变色;有的幼儿则将三种颜料混合起来,然后再与白色或黑色颜料混合,改变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幼儿间互相交流,不断探索色彩混合后的效果,提高调色技巧。在记录的时候,幼儿认真地比对已经记录的颜色,仔细辨别后再记录新调出的颜色。在区域活动分享环节,教师请幼儿分享色卡上有哪些颜色,有的幼儿发现有好多种绿色,有的幼儿发现这些颜色的深浅不一样。教师引导幼儿对调制的颜色进行分类,有的幼儿觉得可以分成亮色和暗色,有的幼儿觉得可以分成冷色和暖色。幼儿在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了解了许多有关颜色的知识,探究过程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与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师还把小五浸染湿巾的视频播放给大家观看,幼儿通过观看视频直观感受到可以用浸染的方法给湿巾上色。可是,为什么湿巾可以用来染色呢?小五在科学区拿来颜料水,把湿巾放进去观察染色的过程,说:“瞧,颜色会顺着湿巾自动往上爬。”通过实验,幼儿明白有些物体不能被染色,因为不能把水吸进去,但像布、湿巾等就可以被染色。教师也从网上找来更多有关毛细现象的小实验视频播放给幼儿看,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拓展幼儿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扎染首秀
幼儿对染色游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想染一块属于自己的花手帕。由于水粉颜料染的湿巾不适合重复使用,所以教师在活动室区角投放了纯白色方巾、橡皮筋、木头夹子、染料等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给布染色。
在了解了毛细现象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调色技巧后,幼儿在户外游戏时间继续玩起了给布染色的游戏。小雨抓起方巾的中心点旋转,然后尝试捆扎,但尝试了好几次都不满意,最后她选择抓起方巾的中心点将其捋直,然后用橡皮筋从上往下把方巾扎成三节,接着她将染料瓶里的染料直接倒在方巾上染色。小五尝试将方巾沿边慢慢卷折,然后非常耐心地用橡皮筋从上到下捆扎了五节,接着将不同颜色的染料混合在杯子里,并用滴管上色。冰糖则是把方巾折成了一个小三角形,然后对三个角进行捆扎,并非常细致地在方巾的正反两面上色。旁边的九儿看到后迫不及待地对冰糖说:“快打开看看。”于是,冰糖打开了方巾,漂亮的色彩和图案引来了同伴的夸赞。这时,小雨的方巾也完成染色了,她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伴看,大家互相欣赏并开心地互相夸赞。看着大家都有美丽的作品,九儿拿着自己的作品着急地对教师说:“老师,为什么我的染完色后是这样的?”只见九儿的方巾染色不均匀,还有许多空白的地方。教师把九儿的问题抛给了染色成功的冰糖:“冰糖,你知道九儿的方巾为什么会这样吗?”冰糖觉得是因为九儿的方巾没有折叠,于是九儿学习冰糖的方法把方巾折叠成了三角形并进行捆扎,然后再上色,果然染色成功了,她高兴地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漂亮的作品。
【分析】在这次游戏中,幼儿尝试了方巾的不同叠法和扎法,有的叠成三角形并对三个角进行捆扎,有的沿边卷折成窄窄的长方形并进行多处捆扎,有的抓起方巾的中心点将其捋直并进行捆扎。在染色方法上,有的幼儿用的是滴染,有的幼儿迁移之前的调色经验,尝试先将染料混合后再进行染色。在初次尝试扎染的过程中,有的幼儿立马就呈现了美丽的作品,有的幼儿却没有成功。因此,教师引导幼儿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成长。
回到活动室后,教师将幼儿扎染作品的照片拿给大家欣赏,引导幼儿思考方巾上图案间的关系(对称、同心等)和色彩的运用(渐变色、对比色等),然后引导幼儿进行经验分享,展示捆扎的方法,并将捆扎的过程通过绘画进行表征,以步骤图的形式贴在美术区供其他幼儿学习。教师还告诉幼儿我们穿的很多衣服就是这样染色的。于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认真观察对方衣服上各种美丽的图案,并想尝试扎染。
创意扎染
在引导幼儿欣赏了衣服上不同的图案后,教师问幼儿:“你们想在方巾上染什么样的图案呢?”小五说:“我喜欢小圆点的图案。”九儿说:“我喜欢小花,我想染出许多小花的图案。”冰糖说:“我想在方巾上染出小花和圆形组合的图案。”幼儿大胆想象自己想要染出的图案,并认真地在画纸上进行表征记录。画完后,幼儿拿着自己设计的图案,在班级里寻找各种可能用到的玩色材料,如圆形塑料球、有波浪边的积木、像小花一样的雪花片等。
游戏时,幼儿边观察思考,边利用不同的材料在方巾上捆扎。小五设计的是波点的图案,她拿起圆形塑料球放进方巾里捆扎,然后在不同的扎结部分滴上不同的染料。由于圆形塑料球太大,小五扎染的波点图案不是很理想。九儿设计的是碎花图案,她将雪花片捆扎在方巾里进行染色,但是最后打开方巾时上面并没有出现小花的图案,而是出现了其他形状的色块。冰糖先把方巾折成三角形,然后拿起两块圆形木片放在方巾的上下方尝试用夹子固定,可是木片太厚,夹子无法夹住,她尝试了很久后想到用两根棒冰棒一上一下放在木片上用橡皮筋扎紧变成一个“大夹子”进行固定,从而顺利解决了问题。最后,她在方巾上扎染出了和自己的设计图类似的图案。
【分析】在游戏前,教师创设了相应的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设计图进行创意扎染。设计图既能提高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也能帮助幼儿思考如何收集和创造性地使用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进行扎染。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强调幼儿的作品必须和设计图一模一样,设计图只是对幼儿理解和创作作品起到辅助作用,幼儿可以在原有设计图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调整,拓展创作思维。
反思与总结
1.以问题驱动促进幼儿深入探究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看到幼儿许多个性化的表现,听到幼儿问“为什么”,这时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发展需要,聚焦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深入探究。当幼儿提出“湿巾为什么会变色”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价值判断,以问题驱动幼儿,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毛细现象和扎染工艺进行探究,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2.以多元化支架为基点促进幼儿积极思考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多元化支架为基点,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用拍照、录像等方式对幼儿的每一次探索进行记录,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幼儿游戏中的细节,帮助幼儿梳理问题,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例如,在染色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后观看视频、照片,思考“小五是怎么让湿巾变色的”“如何给湿巾染出更美的图案呢”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拍摄记录幼儿探索的过程时,要确保过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这样才便于梳理幼儿的游戏过程,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也可以多用反问、追问等启发性提问,促进幼儿思考。当九儿给湿巾染色失败并向教师询问原因时,教师问道:“你觉得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冰糖能染出美丽的图案呢?”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问题出在哪里,从而促进幼儿持续探究。另外,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玩色材料,拓展幼儿的创意空间。当幼儿提出想拥有自己的专属手帕时,教师及时提供染料、小方巾等材料,并鼓励幼儿收集生活中可以用来扎染出美丽图案的低结构材料,大胆想象、创作,画出设计图,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创造美。
3.以充分的交流分享促进幼儿经验的整合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有时候会因为时间原因而忽略游戏活动的分享,或是分享环节以教师分享为主,缺乏幼儿的表达,这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经验的整合和提升。因此,教师在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的前提下,也应当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从而促进幼儿经验的整合。例如,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请幼儿拿着色卡说说自己调色的方法,并鼓励幼儿大胆展示自己扎染的方式。通过这样的交流分享,幼儿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发展、经验的整合。
幼儿从最初的给布刷颜色,到用橡皮筋扎染,再到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意扎染,从对颜色的关注到对图案的关注,一步步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魅力。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并不满足于现在的创作,他们还想扎染围巾、袜子、衣服等。后期,教师把幼儿扎染的作品挂在走廊上进行装饰,以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然而,在一次点心活动中,小五吃红心火龙果时意外发现了天然的染料,于是,我们还在继续探索各种“给布点颜色瞧瞧”的方式,如草木染、拓染等,让幼儿充分感受颜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