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装水的篮子

作者: 康艺彬

能装水的篮子 0

龙海文化古街经过几年的改造,终于面向大众开放了。古色古香的亭台楼榭,富有闽南特色的“五脚距”长廊,吸引着大家前去参观游玩。坐落在古街里的民俗文化展示馆,是古街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坐标。它从多方面展示了闽南传统民俗文化中各种有意义的物件,如农耕文化时代的老物件、闽南婚俗中的必备品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里的展品,更是浓缩了闽南各时代的文化精髓。在活动中渗透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幼儿对传统民俗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让幼儿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基于此,我们以既有传统意义又富有民间趣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岸篮”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活动。

一看到“北岸篮”,孩子们纷纷过来问我:“老师,这是什么?”“老师,这是用来装东西的吗?”我没有直接回应他们,而是让他们去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玲子很快猜出“这是竹篮子”,其他孩子也纷纷说:“对,就是竹篮子,是有盖子的竹篮子。”小宇说:“这是不是用来装玩具或零食的?”我笑了笑,回答说:“这是个神奇的篮子,除了可以装玩具和零食,还可以装一种特别神奇的东西!”听完,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看着我,从他们好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一定在想:这个篮子到底能装什么神奇的东西呢?

我拿着娃娃家的小篮子和“北岸篮”,带着孩子们来到水池边,让他们进行一场用篮子装水的比赛。乐乐和文文自告奋勇参加比赛,他们一起把篮子放进水池里,并把篮子装满水。然后,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娃娃家的小篮子一离开水池,里面的水就全漏光了,而“北岸篮”里的水竟然还是满满的!

看到这一神奇的现象,孩子们对这“能装水的篮子”更感兴趣了。他们围着“北岸篮”和娃娃家的小篮子,边摸边说:“娃娃家的小篮子编得太松了,有洞,所以装不了水,而‘能装水的篮子’没有洞,所以可以装水。”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直接观察、亲身体验,发现了两种篮子的不同之处。看到孩子们对“能装水的篮子”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我们决定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北岸篮”。

为什么找不到“北岸篮”

“‘北岸篮’这么神奇,为什么我家没有呢?”“‘北岸篮’这么厉害,要上哪儿去买呢?”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在看到孩子们对“北岸篮”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后,我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去寻找“北岸篮”,深入了解“北岸篮”。孩子们在家长的支持下,从古街到民俗馆,再到庙会,积极地寻找“北岸篮”。

坤坤说:“我和爸爸在后街的一家店里找到了‘北岸篮’。”文文说:“我和妈妈在旧菜市场的红色店里找到了‘北岸篮’。”玲玲说:“我在奶奶家也找到了一只‘北岸篮’。”可可说:“我姑婆家也有一只‘北岸篮’,可是已经很旧了。”然而,大多数孩子却表示他们把家里翻遍了,也跑了几家超市,都找不到“北岸篮”。

超市是东西最多的地方,为什么没有“北岸篮”呢?

奶奶家和姑婆家的“北岸篮”是从哪里来的呢?

后街的那家店是什么店,为什么会有“北岸篮”?

面对这些疑问,孩子们决定再次去寻找答案。

坤坤说:“后街那家店是竹器专卖店,因为里面有很多竹制品,所以有‘北岸篮’。”文文说:“红色店是卖结婚用的东西的,有的人结婚要买‘北岸篮’。”玲玲说:“奶奶的‘北岸篮’就是她结婚时买的,现在已经很旧了。”可可说:“姑婆的‘北岸篮’是庙里送的,因为姑婆去参加了庙会庆典。”

听完大家的介绍,孩子们也终于明白:“北岸篮”是以前人们结婚或参加庙会用的,是竹制品,但现在这类东西大多是塑料做的,结婚或参加庙会大都改用塑料篮子,已经很少会有人用竹子编制的篮子了,所以很难找到“北岸篮”。

“北岸篮”的历史悠久。据传,明末清初北岸社农民在农闲之时,栽竹子于港边护岸,于是渐渐成为习俗。后来北岸社以做竹器手工为副业,将编制的畚箕作为劳动工具,编制的篮子供人盛物。因编制篮子的工艺越来越精湛,产品供不应求。篮子美观实用且质量好,早年就闻名于闽南一带,所以从明末清初开始,人们就以他们生活的村社给篮子命名,称为“北岸篮”。

在寻找“北岸篮”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逛老街、问老人、上网搜索,甚至到北岸社去寻找真正的老手艺人问询,终于明白,“北岸篮”作为闽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现在很难找到,主要是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减弱。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对环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基于此,我们围绕闽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设了具有闽南特色的主题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浓郁的闽南民俗文化气息。因为“北岸篮”是闽南婚俗中的必备品,所以我们在环境创设方面把闽南婚俗中的相关装饰加入其中。为了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闽南婚俗,我们在童话剧《老鼠嫁女》里特意增加了“北岸篮”作为剧情点缀,将闽南婚俗中需要用到“北岸篮”的剧情穿插其中,如装喜糖、装鸡蛋、进庙会等,让孩子在富有闽南文化气息的环境中,进一步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一样的篮子

“北岸篮”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编织密而紧,所以它成了孩子们眼中神奇的“能装水的篮子”。“北岸篮”有大小8种型号,最大号体型庞大,适合村社过年过节时用,一般是由两人抬着送闽南龟粿,最小号因为精致小巧成了收藏家陈列阁的珍品。因此,常用的只有大小相对合适的6种型号。为了让孩子直观地认识“北岸篮”,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收集大小不同的6种型号的“北岸篮”进行展示。同时,为了方便孩子区别认识,我们又拿了几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竹篮子,将它们跟“北岸篮”放在一起,组织孩子对所有篮子进行观察、比较。

在展示区,孩子们有的仔细观察,有的用手摸了摸,还有的凑过去用鼻子闻了闻。很快,孩子们就发现了不同之处。

乐乐说:“‘北岸篮’虽然大小不一样,但形状一样,而娃娃家的篮子却有不同的形状。”

玲玲说:“‘北岸篮’编得很密,没有小洞洞,但我们娃娃家的篮子有许多小洞洞。”

文文说:“‘北岸篮’都有盖子,娃娃家的篮子有的没有盖子。”

坤坤说:“‘北岸篮’的盖子上有花,还有字。”

苗苗说:“‘北岸篮’闻起来是香香的,摸起来是滑滑的,不扎手。”

方方还调皮地把篮子举到眼前,眯着眼睛仔细地看了好久,说:“真的看不到里面哦!”

孩子们围着篮子,仔细观察“北岸篮”跟其他篮子的不同之处。这时,玲玲问:“老师,‘北岸篮’为什么全是圆形的?其他形状不行吗?”文文说:“其他形状的篮子没有盖子。”乐乐说:“其他形状的篮子也可以有盖子的。你看,娃娃家里装杨梅的篮子是方形的,它也有盖子。”那为什么“北岸篮”都是圆形的呢?

经过一番了解,孩子们知道了在闽南传统习俗里,人们喜欢用圆形来表示“圆圆满满”“团团圆圆”的寓意。

“圆”象征着团圆、圆满,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北岸篮”采用圆面,是闽南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美好的一种体现。“北岸篮”的篮身一般有对称吉祥书画,书法多用“福禄寿全”“百年好合”“吉祥如意”等字词,国画多为“喜鹊报喜”“八仙过海”“红花富贵”等,黑、白、红三色互相映衬,用毛笔一笔一笔绘就。篮盖上一般也画有美丽的图案,工艺、书画融成一体,形成了“北岸篮”古朴雅致的风格。最后,人们还会给它漆上清油,苗苗说篮子“闻起来是香香的”,其实是防水清油赋予了“北岸篮”特殊的味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思维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部分孩子已经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他们从篮子的盖子以及形状等方面对“‘北岸篮’为什么全是圆形的”提出质疑,似乎要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仔细地区分开来。

在探究中,孩子们发现篮子与篮子之间真的不一样,有的篮子的网洞很大,有的篮子的网洞很小。于是,孩子们把网洞很大的篮子放一边,把网洞很小的篮子,如野餐篮跟“北岸篮”放在一起,认为这个跟“北岸篮”一样。然而,看起来编织得很密的野餐篮,就真的跟“北岸篮”一样吗?我让孩子们把篮子举高正对着阳光进行观察,他们很快就发现,看起来编织得很密的野餐篮,透过阳光会看到一个个缝隙,但“北岸篮”真的精密得看不到一丝缝隙,所以方方才会大声感叹:“真的看不到里面哦!”利用篮子空隙会透光的现象,孩子们再一次检验了“北岸篮”编织的精密程度,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了活动的乐趣。

独特的编制技艺

“北岸篮”这么神奇,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它是不是像我们上美工课那样,一点一点地交叉着编织出来的呢?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大班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动手欲望都明显提高,他们喜欢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北岸篮”的编制技术产生了兴趣,他们想知道这神奇的能装水的篮子到底是怎么编制出来的。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北岸篮”的编制技术,在民俗文化馆专家的帮助下,我们请龙海区紫泥镇西良村北岸社的老手工艺人给孩子们讲解了“北岸篮”的编制步骤。在讲解中,孩子们知道“北岸篮”的编制一般包含选竹子、劈蔑、编制、彩绘、上漆等步骤。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北岸篮”的编制过程,老手工艺人直接拿起工具,开始现场编制。当孩子们看到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拿着一把竹刀,熟练地把竹子破开、劈薄后,都瞪大了眼睛,纷纷说:“老爷爷太厉害了!”“老爷爷的手肯定受过很多次伤了!”当看到一脸笑容的老奶奶手脚并用,将几根薄竹条几上几下编制成了一个篮底时,孩子们也不由得赞叹:“老奶奶的手也很神奇啊!”之后,当看到穿着黑衣服的爷爷蹲在台阶上,拿着毛笔给篮子画上漂亮的图案,又涂上一层又一层的漆料时,孩子们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北岸篮”看起来那么油光锃亮,还能装水,除了爷爷奶奶编制的手艺好外,原来是穿上了一件“防水的衣服”……

在孩子们实际了解了“北岸篮”的编制过程后,他们为“北岸篮”编制的难度所折服——太难了!要编出结实耐用的篮子,必须选择柔韧挺拔的竹子。龙海地区因充足的水分、足够的光照、温暖的气候,成了竹子的天堂,这里产的竹子纤维柔韧,纹理细腻,色泽均匀和润,是编制竹篮的上选。选定竹子,砍伐回家,就可以劈竹篾了。第一步须得去皮,用特制的刀细细地刮,把竹子最外层薄薄的青色刮清,但不能损伤里层的白色纤维。第二步是破竹,用手中的小刀顺手向竹头一拐、一切,再用两手一掰,一下子把竹子破成两半,最后再破成一根根宽窄不一的竹片。破好的竹片需曝晒。竹子含水量高,如果用青竹编制,一来篮子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竹子慢慢失去水分,从而容易变形减寿;二来篮子也容易在潮湿的环境下发霉长斑。所以但凡工艺要讲究一点,并且不赶时间的时候,工匠们都会把破好的竹片放在太阳下曝晒三五天。竹片晒过后,经分层(把竹片分成薄薄的几层)而成为薄薄的竹篾。这也是“北岸篮”的精致之处,竹篾薄如树叶,却仍柔韧有力。一根竹片,根据厚度,可以分出三四层,甚至五层。竹篾够薄,编的时候才够随心,编出来的篮子才够透、够轻。分层后的竹篾多断头、尖刺,不小心就会扎破手指,所以必须得去刺。用小刀斜贴着竹篾刨削,刨过之后,竹篾的边缘钝化,表面光滑如纸,这时的竹篾才可以用来编制篮子。编完篮子还要在篮子两旁和篮盖上画上对称的吉祥图案,写上文字,最后刷油。早年用桐油,相对耐用;现在多用清油,更强调美观。最后把篮子静置阴干,等清油渗入竹子的纤维,篮子表面干燥不粘手了,整个编制工作才算真正完成。而最后一道上清油的工程,除了美观,更有防水的功能。这就是“北岸篮”能装水的秘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北岸篮”外层的清油产生了兴趣。他们问:“清油是什么?”“清油是可以防水的透明油漆,涂上清油后,‘北岸篮’就像穿了一件防水服,可以装水且不漏。”乐乐问:“把那个会透光的野餐篮涂上清油后是不是也可以装水?”“肯定不行,野餐篮透过阳光有缝隙,它本来就有洞,不能装水。”玲玲反驳了他。之后,我告诉孩子们:“清油并不是什么特别神奇的东西,我们身边很多东西因为需要保护,都涂上了一层清油,如活动室的桌子、椅子、书柜、玩具柜,还有睡觉的原木床等。清油是透明防水的,涂上后会形成一层透明的膜,可以保护木头使其不易腐烂,并使其表面更光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