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散步里的教育留白
作者: 陆婧
餐后散步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幼儿与身边的环境自然产生联系。散步时的教育留白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直观感知身边的动植物,而且有利于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链接已有经验,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最近,班里养了三只母鸡,一只是头上长着淡黄色羽冠、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的贵妃鸡,一只是灰褐色的“小麻花”,还有一只是普通的黄鸡。活动室前饲养三只母鸡的小花园成为幼儿散步时的必经“打卡地”。每天在餐后散步时,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鸡笼旁看看。久而久之,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了!
抓鸡大战
几个孩子围着给鸡喂菜叶、玉米粒,边喂边说:“我们每天吃完饭都要去散步,小鸡却只能待在自己的窝里,好可怜呀!”“小鸡很调皮的,如果放出去散步它们乱跑怎么办?”“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它们不就可以啦?这么多小朋友一起看着,肯定可以管好三只母鸡的!”于是,东东悄悄地打开了鸡笼的插销……
这下,三只母鸡可自由啦,它们在小花园里悠闲地散步,孩子们看着在外面散步的鸡兴奋极了。他们跟着三只母鸡一起到操场、丛林迷宫里散步,稍大点的黄鸡就像小队长一样走在前面,贵妃鸡、“小麻花”紧跟其后。这时,广播里开始播放睡前故事,辰辰说:“我们要去午睡了,三只母鸡也得回鸡笼了!”怎样才能让这三只母鸡乖乖地回鸡笼呢?大家尝试着挥舞双手赶鸡回鸡笼,可三只母鸡突然惊慌失措起来,贵妃鸡、“小麻花”扑棱着翅膀满场跑。大家也跟着母鸡跑,可是谁也没有办法让三只母鸡乖乖地回鸡笼。最后,在保育员的帮助下,三只母鸡才被安顿进鸡笼。
【分析】在散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渴望亲近三只母鸡,想让母鸡自由、舒畅地生活,期待看到它们去散步的场景。然而,他们却遇到了“怎样才能让三只母鸡乖乖地回鸡笼”的问题。抓鸡对于幼儿来说有点困难,他们缺乏经验,但在与三只母鸡周旋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小动物为了保护自己而展现出来的灵活、躲避危险的天性。幼儿会经常去看饲养的三只母鸡,给鸡喂食物,在自主而有意义的环境中与母鸡互动,感受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他们渴望学习抓鸡的方法。自然中的学习虽然充满挑战,但往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想让母鸡在围栏里散步
怎样才能让三只母鸡在自由散步后乖乖地回鸡笼呢?第二天,经历抓鸡失败的几个孩子围在鸡笼前讨论起来:“我再也不想抓鸡了,太累了!”“我奶奶在乡下养了鸡,她是用竹子把鸡围起来的!”旁边散落的竹子能用吗?几个孩子每人扛来几根细竹子,竹子有长有短,怎样才能把它们锯整齐,用它们把小花园围起来呢?大家又忙活起来了。泥土太硬了,竹子根本插不进去怎么办?涵涵到种植园拿了水壶来浇水,泥土湿润了就会变软,然后她用力把竹子旋转着向下插,终于插进去啦!其他孩子见状纷纷效仿涵涵的做法,可他们发现泥土虽然变软了,但竹子还是只插进去一点点,怎么回事呢?廷廷用小铲子把泥土翻开,看到了下面的水泥,原来是小花园里的泥土太浅了。还有孩子扛来的竹子太长了,竹子虽然插进去了,但是一碰就倒。怎么办呢?大家又去工具箱里找来锯子,把竹子锯短不就能插进去啦?锯多长比较合适呢?大家拿来尺子测量,并用笔在竹子上做记号。虽然短一点的竹子能稳稳地插进泥土里,但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竹子之间的缝隙太大,鸡容易从缝隙间逃跑,怎么办呢?最后,大家决定用绳子把竹子绑起来。可忙活了半天,才绑好几根竹子,而且大家一碰竹子还是容易倒。杨杨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太短的竹子插进泥土里后高度就不够了,鸡扇着翅膀飞起来还是能跑出去。到底什么样的围栏才合适呢?需要多少根竹子才够呢?
【分析】留白给予了幼儿充足的思考空间。通过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幼儿开启了设计建造适合三只母鸡在里面散步的围栏的实践。想让三只母鸡在哪里散步?建造围栏需要做哪些准备?建什么样的围栏比较合适呢?幼儿想用竹子做围栏,他们用尺子测量好长度并做好标记,用锯子把竹子锯成想要的长度插进泥土里,可泥土太硬怎样办?幼儿发现浇水能让泥土变松软,可尝试后发现小花园里的泥土太浅,竹子插进去还是会倒。
设计建造围栏是幼儿主导参与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幼儿充分的话语权,促进幼儿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在倾听幼儿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看到了大家的决策过程,看到了幼儿在执行、反思中思考与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过程。幼儿在决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决策错误、决策无法得以有效实现、产生新的疑问等,教师积极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虽然初次设计建造围栏的实践失败了,但在使用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对小花园的空间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也培养了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
搭建牛奶箱围栏
第一次用竹子建造围栏失败后,晨晨提议:“要不我们在鸡的脚上系一根绳子,这样它们就不会乱跑了。”有了前期抓鸡的经验,几个孩子自告奋勇地帮忙抱起鸡,在鸡的脚上系上了绳子,看着三只母鸡悠闲地在草地上啄草,不再乱跑,大家开心极了。可不一会儿,绳子就缠绕在了树上,鸡动弹不得,孩子们只能动手帮鸡解开缠绕的绳子。后来,孩子们在地上洒了米粒、饲料,可是鸡却咯咯地叫起来,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躲在大树上的鹧鸪来和鸡抢食物啦。鸡一飞,结果又把自己脚上的绳子缠绕在了树上。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三只母鸡自由地在外面活动又不乱跑呢?
由于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有用牛奶箱做围栏的经验,所以他们想到可以用牛奶箱给鸡建造一个围栏。可是,怎样捆绑、排列牛奶箱,才能使搭建的围栏比较牢固呢?大家开始交流捆绑的技巧。右右说:“我们像快递员打包快递一样,把它们绑紧。”同样几个箱子,琳琳发现了和右右不同的捆绑方法。按照琳琳的方法,大家先搭了五层牛奶箱,可鸡扑棱翅膀一飞,就稳稳地站在了围栏上。绕小花园捆绑一圈需要多少个牛奶箱呢?搭多少层牛奶箱才能不让鸡飞出围栏呢?含含提议:“要不我们每天去其他班收集牛奶箱?”需要几天才能收集够呢?孩子们在日历上勾画时间并记录每天收集到的牛奶箱的数量。最终,孩子们搭出了八层高的牛奶箱围栏,这下终于可以让三只母鸡自由地在小花园里散步了。
【分析】在用竹子搭建围栏失败后,幼儿又尝试在鸡的脚上系一根绳子,可又发现绳子容易缠住鸡的脚。之后,他们又开始尝试用牛奶箱搭建围栏。为了能成功搭建牛奶箱围栏,幼儿进行了假设、调整和验证,每一次探究都积累了新经验。他们在捆绑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方法:将牛奶箱三个三个连在一起捆绑,或者上下左右各一个,再把两个面对面叠放填充进中间的空隙。同样几个箱子,用不同的排列方式也能搭出一样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运用图形的不同排列方式的经验解决围栏牢固性的问题,培养了空间感,在操作中体验到了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幼儿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幼儿自己去想、去做,并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分工合作搭建围栏的过程中,幼儿尝试用对称排列、有规律排列来让搭建的围栏更牢固,并通过比较、记录、统计等发展了数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在完成搭建牢固的围栏、解决鸡经常飞出去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从而提升决策、执行和反思的能力。
捡蛋时刻
孩子们看三只母鸡每天在牛奶箱围栏里自由地散步、啄草,甚是欢喜。一天,甜甜悄悄地打开鸡笼,惊喜地说道:“哇!有一颗小小的鸡蛋!”大家奔走相告,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枚鸡蛋观察。“上面有血!”“黄鸡长得最大,肯定是它生的蛋。”“上面还有血,我流鼻血干掉了也是这样的。”“它什么时候会再生蛋呢?”大家纷纷讨论着。看到贵妃鸡、“小麻花”用爪子扒拉着土,蹲在土坑里,还啄了草铺在土坑上,几个孩子又围在一起讨论起来,纷纷猜测是不是鸡又要生蛋了。大家每天都很期待捡蛋时刻的到来,有空就会去看看鸡窝、小花园里有没有蛋。听到鸡咯咯地叫时,孩子们会想:难道鸡又要生蛋了吗?连续捡了7个鸡蛋后,大家开始给鸡蛋排队,发现第一天捡的鸡蛋最小,上面还有血丝,后面捡的鸡蛋越来越大。“黄鸡在鸡窝里生蛋,它是母鸡。”“黄鸡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生蛋,可能是觉得鸡窝里最安全吧!”“这些鸡蛋能孵出小鸡吗?”大家热烈地讨论着。
【分析】每天的捡蛋时刻是幼儿很期待的时刻,他们开始关注母鸡生蛋的细节与蛋的变化。在每天巡视鸡窝的过程中,幼儿观察发现:母鸡有时候是上午生蛋,有时候是中午生蛋,有时候是隔一天生一个蛋。大家查阅了资料,发现原来母鸡在下蛋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发出咯咯的叫唤声,会走来走去,这些都是鸡快要下蛋时的表现。幼儿在观察鸡蛋的过程中,发现了蛋有大有小,以及土坑的秘密,开展了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只特立独行的鸡》《母鸡萝丝去散步》《下怪蛋的鸡》等绘本,供幼儿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把捡来的鸡蛋用来孵小鸡,猜测蛋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等等。教师则给予幼儿充足的观察时间,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主动学习、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散步时刻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此时的教育留白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探究。教师要支持幼儿,回应幼儿的发现,培养幼儿在活动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适度放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自由支配的时间,追随他们的想法。教育要让幼儿享受生活、理解生活。留白时刻为教师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也为幼儿提供了另一条发展路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在遇到问题时清晰地描述、积极地表达对问题的看法,找到问题的关键,引导幼儿多角度地思考和分析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场景,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同时,教师要和幼儿共同讨论每种方法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帮助幼儿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让幼儿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感受生命成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