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线上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实践及其启示
作者: 韦彩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曾让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闭馆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两项调查显示,全球近90%的博物馆(共计8.5万家)受疫情影响而暂时闭馆。然而,多家博物馆在闭馆状态下依托数字技术继续发挥其作用。其中,对儿童这一重要且特殊的群体,博物馆也转至线上继续履行其教育职能,为疫情之下承受了极大教育压力的教师、家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与重要的教育支持。对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实践的梳理与呈现,有助于教育者拓宽视野、积累资源,其中所反映与践履的教育观念也颇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一、线上博物馆的多元教育实践
博物馆的线上教育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也依靠其有趣、多元的形式,丰富、适宜的内容,拉近了实体场馆与儿童之间的距离。沉浸式体验、多元化互动、游戏化设计、鼓励儿童的参与和创造,成为博物馆线上儿童教育实践的关键词。
1.虚拟展览——重体验与互动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纷纷推出云展览、云直播等功能,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饱览馆藏精品。依托VR技术、社交直播平台等的支持,观众能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进行互动式探索。
“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Google Art & Culture)网站集虚拟展览之大成,集合了世界上2500多家著名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以及有关各国历史、文化、科技成果的信息(见图1)。用户可使用网站中“艺术相机”(Art Camera)的功能来细致、深入地欣赏艺术作品,它的十亿像素超清影像为用户带来视觉享受(图2为该网站中展示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眼部细节)。用户使用“360°全景视频”等功能,便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欣赏壁画、建筑、装置艺术等,可以观赏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乐等视听艺术,可以在专业讲解的陪伴下透过屏幕近距离探索地球上的古生物,可以走进哈勃控制中心观察猎户座星云,甚至可以借助VR设备全景式游览不同城市的文化古迹,领略其历史与风情。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在网站上根据艺术品的馆藏地、所属的艺术流派、创作者、材质、颜色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等关键词,更为系统地浏览、检索目标信息。如此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正是数字化博物馆的突出特点。
美国波士顿科学博物馆(Museum of Science,Boston,简称MOS)推出了“MOS在家”(MOS at home)项目,为儿童提供专业的STEM活动资源。该博物馆每天推出两场时长各30分钟的直播节目,为儿童提供关于动物、气候、太空等主题的科学讲解和演示。直播的形式让儿童得以在父母的陪伴下与演示者交流互动,而且直播的内容也呼吁和需要儿童与父母合作、互动、交流,在动手动脑的探究中学习。
美国辛辛那堤动物和植物园(Cincinnati Zoo and Botanical Garden)在每周三下午都会通过社交平台直播园内动物的生活状况,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亲近和了解园内的动物。直播之时,儿童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向工作人员提问。比如,在一次有近900万次播放量的关于河马的直播中(见图3),6岁的娜塔莉想知道“动物园要怎么处理河马的粪便”,2岁的凯利好奇“河马是不是住在游泳池里”……孩子们在看完直播后如果能完成与此次直播相关的小测试,便有机会获得免费的入园参观门票。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Smithsonian National Zoo)在动物活动区域安装了摄像头,向观众实时直播大熊猫、裸鼹鼠、大象等动物的日常生活(见图4)。该动物园的网站还专门为儿童设计了游戏卡(见图5),以引导儿童在观看直播时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行为、习性以及生活环境。
以上案例让我们看到线上博物馆虚拟展览活动的设计者对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以及学习方式的尊重。
2.在线教育——重游戏与探究
线上博物馆并不局限于为观众提供云展览与云直播,在线教育的设计者还依托每个博物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开发出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儿童。
“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网站上的“玩一玩”板块,设计了诸多与文化艺术品相关的在线游戏。例如,在“拼图聚会”(Puzzle Party)游戏中,儿童可以独自或与好友一起完成对数千件著名艺术品的不同难度等级的拼图游戏(见图6)。在“艺术品涂色本”(Art Coloring Book)游戏中,儿童可以对世界名画进行再创造,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见图7、图8)。涂色活动既可以在线上完成,也可以打印后在线下完成。在“视觉纵横图谜题”(Visual Crossword)游戏中,儿童需要用鼠标将符合提示要求的艺术作品拖到方格中,而在儿童点击这些艺术作品时,便可看见对其的详细讲解(见图9)。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社交网站上有专为低龄儿童制作的美育卡通系列短片《一分钟看艺术》(One Minute in a Museum)。在短片中,拉斐尔、梦娜、纳比三个充满好奇心的顽童对卢浮宫收藏的《蒙娜丽莎》等艺术作品展开了阐述与讨论,他们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幽默诙谐的对话、富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对这些世界顶级的艺术作品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解读(见图10)。在卢浮宫专为儿童用户设计的网站上(https://louvrekids.louvre.fr),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了一系列有关其藏品的故事,以其有趣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吸引儿童,激发儿童对艺术作品的兴趣。
美国休斯顿儿童博物馆(The Children’s Museum of Houston)、明尼苏达州科学博物馆(The 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等五家科技类博物馆于2010年联合创立了“howtosmile”网站(https://www.howtosmile.org),为非课堂环境中的儿童提供数学和科学教育上的支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网站为家庭中的STEAM教育开发了丰富的活动内容:从利用手工材料制作新玩意儿(陀螺、桥、直升机、起重机),到与食物玩游戏(糖果中的化学、烤冰淇淋、有弹性的蛋),再到探索我们的星球(制作纸山探索土地的形状及重力如何影响水的流向,解剖花朵,袋子里的水循环)……每一个活动都有配套的学习指导单,上面写明活动所需时间、适宜的年龄、成本估算以及活动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该网站强调,高质量的家庭STEAM活动应尽量满足以下特征:(1)有易于使用且有效的操作指南;(2)材料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成本低;(3)能鼓励家长与儿童以有意义的方式合作;(4)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关;(5)积极调动儿童的感官;(6)帮助儿童展现和提升创造力。〔1〕
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儿童博物馆(Madison Children’s Museum,简称MCM)在因新冠肺炎疫情闭馆期间推出了“家庭中的MCM”(MCM at home)在线教育项目,通过发现学习和创造性游戏,将儿童与其家人、社区乃至世界联系起来。该博物馆在闭馆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在线课程或进行直播,主要有激发创造力的艺术项目,支持STEM学习的探究项目,与艺术相融合的语言发展项目,以及致力于促进学龄前儿童发展的综合性项目“大脑建设者”。比如,“室内障碍赛”便是“大脑建设者”项目所推荐的一个家庭游戏。家长可以利用家中现有的材料为孩子创设动手动脑的挑战情景:运送气球,跳过一个个抱枕,跨过板凳桥,钻过用纸箱做成的山洞,到达指定位置拿到某本书……
无论是设计在线游戏,还是对线下家庭活动的示范、支持与指导,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博物馆对儿童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的尊重以及对活动适宜性的追求。
3.儿童参与——儿童是博物馆的受众,也是建设者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以记录和收藏历史为己任的博物馆也需要继续履行其职责:搜集、记录和展示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帮助处于这段历史之中的人们以及后人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深入了解、反思与研究。对此,相关的呼吁层出不穷。〔2〕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博物馆明确表示,儿童的作品与声音也在被搜集和收藏之列。如果说前文所述的各种案例集中展示了成人为儿童设计的学习资源,即视儿童为博物馆的受众,意在让儿童习得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或技能;那么博物馆对儿童声音的倾听,对儿童作品的珍视,让儿童参与重要且具有收藏价值的历史记录,便是也将儿童视为博物馆的建设者。这是对儿童作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者、有能力的社会行动者角色的认可,也是对《儿童权利公约》中所提出的儿童参与权的承诺与践行,是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在因新冠肺炎疫情闭馆期间,举办了“我的家就是我的博物馆”(My Home is My Museum)的活动,邀请孩子们从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策划自己的展览,并以照片、视频、海报等形式提交,最终由该博物馆邀请的专业策展人、艺术家等对这些作品进行评选(见图11)。该博物馆的这一做法超越以往之处在于,不仅将儿童视为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提供者,还邀请儿童担任策展人的角色,借此向儿童学习并从中获得新的灵感。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休伦县博物馆(The Huron County Museum)向包括儿童在内的当地居民征集自己生活中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录,包括照片、日记、信件、艺术品等,以供该博物馆收藏、展览以及开展研究。该博物馆还特别开设了针对儿童和葆有童心之人的栏目,通过提问来了解疫情期间儿童对家庭生活、远程教育、友谊等问题的看法。
美国纽约的舒格高地儿童博物馆(Sugar Hill Children’s Museum)向3—8岁的儿童征集关于“隔离期的生活”以及“社会公平”的绘画、摄影和拼贴作品等,并以虚拟儿童艺术展的形式展出。纽约历史学会博物馆(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Museum)呼吁包括儿童在内的市民捐赠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物品,旨在让处于这段历史之中的人们记录和反思当下的生活。其中一幅画有彩虹的儿童画(见图12)被认为颇具代表性地说明了人们对于战胜疫情的信念。
加拿大尼亚加拉湖滨博物馆(Niagara-on-the-Lake Museum)开发了供儿童记录居家隔离生活的日记本模块,用户可以下载使用。它鼓励儿童用漫画、诗歌、贴画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对父母的访谈、对事物的看法,以帮助未来的历史学家了解当下发生的事。
爱尔兰儿童博物馆(Museum of Childhood Ireland)在珍视和珍藏儿童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这家年轻的儿童博物馆秉持“每个儿童都应该被看见和被听见”的理念,发起了规模宏大的“2020&2021儿童的声音”项目(Children’s Voice Project 2020&2021 Together, Le Chéile),向全世界18岁以下的儿童征集用照片形式呈现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创作,包括绘画、装置艺术、诗歌、摄影、散文等(图13、图14为该活动的宣传海报)。如此做法也是希望儿童的愿景、恐惧、想法、观察等能有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儿童的作品共分为“家与家人”“我的朋友”“我的玩具和游戏”“我最想念的地方”“我最喜欢的书”“家里的运动”“我的感受”等七大主题。该活动的线上展览于2020年6月正式开启,还相继在爱尔兰、尼泊尔、意大利等国举办了实体展览,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大影响。
以上博物馆都没有将儿童的作品排除在博物馆收藏范围之外,而是能珍视儿童的视角、声音、观点与经验,并为儿童提供展示的舞台。但令人叹惋的是,虽然社会与时代呼唤着博物馆记录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活,但真正能重视儿童文化的博物馆仍然不多,儿童及其声音在包括博物馆藏品收集在内的种种社会活动中被边缘化的境况有待进一步获得重视与改进。
二、线上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实践所给予的启示
1.提升信息素养,加强对在线资源的利用
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儿童参访博物馆、接触优秀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的机会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应对这一现状的一条可行路径是,成人特别是教师与家长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资源,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与儿童一起观看感兴趣的云展览与云直播,接受线上教育等。这就要求成人,特别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能提升信息素养,意识到丰富的线上教育资源的存在及其课程价值,并能有针对性地检索、搜集、评估与利用,还能与家长、同行乃至全社会共享有用的信息资源。当然,这并不是说成人只需将这些数字化资源提供给儿童即可,选择何种资源、如何使用、使用的时间与时机、使用过程中成人所承担的角色等,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2.活动设计注重互动、探究、游戏与创造
线上博物馆所提供的支持人们在家庭中开展教育活动的资源,很多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儿童倾听的学习模式。活动的设计尊重儿童的兴趣、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注重让儿童在游戏、活动、探究、合作中学习与创造,符合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和现代观念,才能更好地助力儿童的成长。这也启示我们,设计并实施符合儿童兴趣、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的游戏和活动,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与主动精神,陪伴和支持儿童在生活、游戏、探究中成长,是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与原则。
3.注重儿童参与,珍视儿童的文化创造
无论是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都对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儿童不仅仅是受众,也是积极的社会行动者、有能力的知识创造者。而拥有这样的意识必然基于正确的儿童观,基于对儿童能力的认可、儿童权利的尊重。我们要让儿童的社会行动、知识创造被整个社会所听见和看见。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有儿童首先在幼儿园这一“儿童的花园”中被看见与听见,儿童的创造能被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所珍视和欣赏,儿童被允许就对自己有影响的事物发表意见并被倾听和给予平等对待,整个社会才有可能逐渐形成尊重儿童作为参与者、行动者、创造者地位的思想和风尚。
参考文献:
〔1〕 Howtosmile. At-home activities[EB/OL]. [2022-04-13]. https://www.howtosmile.org.
〔2〕 MONICA EILEEN PATTERSON, REBECCA FRIEND. Beyond window rainbows: Collecting children’s culture in the COVID crisis〔J〕. A Journal for Museum and Archives Professionals, 2021, 17(2):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