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有善育,我们在行动
作者: 王菁
2018年4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有关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1+2”文件,即《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已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1309家(含社区托育点),其中普惠性托育机构863家(含社区托育点),占托育服务机构总数的66%,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达97%,基本形成了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以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这些数据背后是上海市政府“幼有善育”的初心与决心,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是为了给最柔软的孩子最有力的保护。
一、以价值引领为关键点,积极回应民生关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就提出要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200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了“幼儿园课程应注意与0—2岁的婴幼儿保教工作以及小学课程相互衔接”。200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借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组织行政、教研、科研、学前教育和儿童保健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共同研究、编制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稿)》。这标志着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活动研究由试点探索开始走向全面规范实施。之后,由于出生人口持续增长,为缓解3—6岁幼儿入园难等问题,全市大部分公办幼儿园暂停招收托班孩子,仅保留了全市16个区的早教中心,主要开展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托育服务研究尤其是托班研究出现了停滞状态。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必须取得“新进展”的7项民生要求,将“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上海市托育服务研究焕发生机,重新开启。2019年9月19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市托幼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提出了加快推进托幼服务事业向“幼有善育”提升,做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任务,指出要拓展普惠性托育资源,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开办托班,鼓励民办幼儿园托班提供普惠性托额,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
2023年1月1日,《上海市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出台,明确了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普惠多元的托育服务体系。作为全国首部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整合立法的地方性法规,它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扩大普惠性托育资源覆盖面,由此开启新时代新一轮的0—3岁婴幼儿教养研究。对于每一位从事托育服务的保教人员而言,他们更需要全面关心、关注、关怀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孩子在丰富、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
二、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创生有效经验
作为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持续加大幼儿园开设托班的力度,在保证3—6岁幼儿入园需求基础上,所有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都将做到托班“应开尽开,能开尽开”,全年新增不少于2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积极投入“幼儿发展优先”“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的行动。幼儿园托班的研究也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稳步推进。
2021年,我们对上海市16个区的部分托幼一体园教师和各区“0—3”教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991名受访教师中,从未带过托班的有637人,占64.28%。具有托班带班经历的有354人,占35.72%。其中,托班带班时长在0—1年的有152人,在1—2年的有61人,在2—3年的有40人,在3年以上的有101人。可见,半数以上受访教师没有托班教养经历。教师在托班教养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怎样创设环境,怎样组织活动,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如何顺应孩子的个体差异,等等。总体而言,与3—6岁儿童的教师相比,托班教师的教养经验存在明显不足。
托班教研力量同样存在不足的问题。在16位区级“0—3”教研员中,4人有0—1年教研经验,6人有2—5年教研经验,6人有6年以上教研经验。总体上来看,5年以下经验的新教研员占比高达62.5%。
如何立足现状,全面提升上海市托班的教养质量?我们在思考,把“蛋糕”做大、做优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吃好,为上海市高质量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发展、为老百姓有真实的获得感、为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等提供有力支持。
面对托班教师教养经验不足的现状,我们以“基于观察优化托班环境的研究”为突破点。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环境质量影响孩子在园的生活质量。以环境研究为突破点,一方面是向教师推广显性的物理环境创设经验,这些经验易学易复制,有助于新手教师顺利上路;另一方面在于引导教师关注隐性的心理环境的创设,强调养育者和婴幼儿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师幼关系)是早期教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高质量教养环境的认识愈加明晰了。
1.高质量的教养环境能传达尊重和信任的价值观
科学家们发现,丰富的早期体验和经历影响着0—3岁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早期经验可以帮助婴幼儿调整大脑中神经元的突触连接。脑科学的研究也表明,0—3岁是婴幼儿发展、强化大脑结构的重要时期,他们主动发展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与周围的人和物的互动中习得经验。我们要相信每个婴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为婴幼儿创设高质量的教养环境,就能为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早期经验。因此,高质量的教养环境应该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婴幼儿提供充分的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由自主地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经验。
孩子从家庭生活进入集体生活,面对的是陌生的人和环境,而安全感是教师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基础。教师与孩子平视,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肌肤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在鼓励、支持的氛围中,孩子更愿意积极行动、大胆尝试。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需要,将呵护孩子的方式从过去的包办代替转变为现在的关注陪伴、行动示范、语言提示。教师带着尊重和信任,不轻易介入,为孩子留出更多展示自己力量的机会,主动参与的机会,自主选择的机会,观察模仿的机会。比如,在盥洗室的环境布局和设施设备提供方面,教师充分考虑2—3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考虑到入园初期一些孩子还穿着尿不湿,教师在盥洗室的角落创设了半私密的换尿布区域和方便孩子自己取用的尿布架,以及用来丢弃脏尿布的垃圾桶。此外,教师还在盥洗室放置了舒适的沙发,既为孩子提供了自己尝试换尿布的机会,又便于教师通过观察来判断是否需要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考虑到孩子之间的身高差异很大,教师除了设计高低错落的盥洗台以方便不同身高的孩子洗手,还准备了脚凳供孩子如厕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考虑到有些孩子会自己解大小便但还不会用手纸,有些孩子因担心没有成人的帮助而憋尿憋大便,教师在坐便器的一侧安装了呼叫铃,孩子如果有需要就可以按响小铃,教师听到后会尽快回应。教师就这样通过创设环境有效缓解了孩子如厕的焦虑。
教师一方面信任每个托班孩子,给予他们“自己来”的机会;另一方面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感受到只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就能获得成人的及时帮助。教师创设的亲子休息区、家庭相册区、依恋物放置区等,都为孩子提供了疏解情绪的空间。
2.高质量的教养环境能创造孩子最喜欢的记忆
陈鹤琴先生说:“野外生活可以增加儿童的快乐,活泼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身体”。保证托班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延长到2个小时以上,近视率就下降到0.3%。户外活动可以让孩子充分调动五感进行学习,更直观地认识世界,获得多方面的直接经验。然而,托班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持续的户外活动会让他们因活动量过大而产生疲劳,容易使他们情绪波动,也不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因此,在托班,我们运用各种方法突破室内室外的边界,让室内室外自然连接。托班孩子喜欢重复的动作,在室内室外走动的过程中,粗大动作、身体的协调性、四肢的力量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室内室外活动空间给予孩子不同的感受,他们也在活动中获得了大量愉悦美好的体验。
比如,运用“联通”的方式,在创设环境时就考虑如何方便孩子自由进出并保证其安全。我们根据墙体情况,尽可能扩大门洞,以免孩子进出时互相冲撞;尽可能保证进出通道的地面衔接处平整,以免孩子进出时无意间被绊倒;扩大门口的平台,让活动室门口有一块较大的独享区域,铺上防腐木地板,铺上野餐垫,这里既可以成为孩子游戏的场地,也可以作为孩子休憩的地方,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情况调整活动量。又如,运用“延伸”的方式,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让室内和户外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即使在室内,我们也可以利用自然元素为孩子的生活增添审美情趣,萌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托班通常设置在一楼,开设落地窗能让户外跟随四季变化的植物映入孩子的眼帘,孩子往往喜欢趴在窗台上观看窗外的风景,感知植物的生长变化;阳光透过窗户投射到室内,变化的光线能让孩子感受光与影的神奇。再如,运用“再造”的方式,创建半开放式的户外空间,充分满足孩子多样化的需要。户外活动能强健孩子的体魄,但他们娇嫩的肌肤也需要得到必要的保护。在户外设置半开放式的小房子,在空地上撑起大大的遮阳伞,既能保证孩子享受户外的新鲜空气,在光照强烈的季节里避免暴晒,也能为孩子提供可以开展静态游戏、具有私密性的空间。
像这样室内室外联通的设计可以让孩子根据需要自由进出。一扇全通透的玻璃窗,让孩子在室内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打开大门,就能让孩子与大自然、小伙伴们一起游戏,留存美好的记忆,尽享共同生活的快乐。
3.高质量的教养环境让孩子和教师都感到舒适
对于托班孩子来说,生活和游戏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高质量的教养环境为孩子提供了充分的自主选择、自我照料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孩子们从过去被动等待成人帮助到现在主动进行尝试和表达,他们在发展自我意识、自助能力的同时,对周围环境、材料的感知和体验也更加丰富了。比如,安全镜对托班孩子来说既是自我照料的辅助用品,也是有趣的玩具。教师在活动室的桌上摆放的一面小镜子引发了孩子在晨间锻炼、点心、午餐后的自我照料行为。教师发现,孩子不仅在镜子前涂抹护肤霜,还出现了装扮自己的行为,他们对着镜子梳头,还尝试自己扎头绳。于是,教师又增添了一面竖立的全身镜,以方便孩子整理衣服,进行装扮;教师还在活动室较大的一堵墙上安放了一面大大的镜子,几个孩子常常凑在一起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和同伴。从看到“我”到看到“我们”,一面镜子为孩子提供了观察自己及周围环境的机会,也增加了同伴间互动的机会。
高质量的教养环境不仅是令孩子们感到温暖、有安全感的家园,愿意来、不愿意走的乐园,能亲近自然、充满童趣的花园,也应该成为教师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家。为此,我们摆放教师和孩子共同生活的照片,创设方便教师摆放物品的空间。室内既有方便孩子独坐的小沙发,也有方便教师和孩子促膝一对一互动的大沙发;户外大大的野餐垫既可供孩子休息,也便于教师和孩子席地而坐,一起游戏。在环境创设中充分考虑孩子和教师的需要后,班级真正成了师幼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温馨的家。
我们基于“联结自然,在生活中成长”的托育教养理念,让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让孩子在共同的生活中感到安全,获得归属感。高质量的教养环境是生动有趣、直观感性、富有人情味的,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有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高质量的教养环境是彰显主体性的,让孩子有展示力量的机会、主动参与的机会、自主选择的机会、观察模仿的机会。通过环境支持孩子与周围世界和重要他人建立信任的关系,支持他们主动学习与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托班教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