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教育中的两种倾听
作者: 鄢超云
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主题是“倾听儿童,相伴成长”,旨在展示、宣传近些年基层幼儿园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践探索,引导广大幼儿园积极贯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坚持以幼儿为本,聚焦保育教育过程,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倾听理解幼儿,提高师幼互动质量,有效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为此,本刊邀请部分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撰文,总结有益经验,直面问题,以支持幼教工作者将观察了解作为转变教育观念、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创设真正尊重、理解和支持幼儿发展,与幼儿相伴成长的良好氛围。
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倾听儿童,相伴成长”。这一主题非常好,指向当前幼儿园教育中重要但又缺失的内容。有些遗憾的是,广大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一头扎到了视频制作中,且以视频能够被选中、能够在官网呈现为最终目标,以让视频能够打动评委为行动指南。“倾听”这个美好的词正在令一些幼儿园教师害怕,与此同时,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而突出一线幼儿园教师在倾听儿童时的忙乱、困苦,最终结果是教师对“倾听”“一对一倾听”感到迷茫。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中,有三处提到倾听。第一处是大家熟知的“一对一倾听”,第二处是“家园共育”中的“倾听家长”,第三处是针对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中的“倾听教职工”。前两个“倾听”的主体是幼儿园教师,第三个“倾听”中幼儿园教师是被倾听的对象。
倾听,是指用心听、细心听,一个“倾”字,展现出听者的态度。观察,是指一边看一边思考。狭义地讲,倾听是听,观察是看,但都涉及“用心”;广义地讲,倾听不只是用耳听,观察也不只是用眼看。因此,倾听与观察有所区别,但也有关联。笔者认为,在幼儿园教育中,倾听教师与倾听儿童一样重要。只有被倾听的教师,才会倾听儿童。
一、倾听教师
当不断强调幼儿园教师倾听儿童的意义和价值时,当不断指出幼儿园教师没有听懂儿童时,我们首先应该反省:幼儿园教师有没有被倾听?显然,一个没有被倾听的人很难真正感受、体验倾听的价值,也就很难真正去倾听比成人弱小很多的儿童。
《评估指南》在“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这一关键指标里指出,“善于倾听、理解教职工的所思所做,发现和肯定每一名教职工的闪光点和成长进步”。对于这一考查要点,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第一,谁在倾听?谁应该倾听?事实上谁在倾听?第二,倾听谁?或者说,谁被倾听?谁应该被倾听?事实上谁在被倾听?第三,倾听什么?应该倾听什么?事实上在倾听什么?第四,为什么倾听教师?倾听教师有何意义、价值?
(一)谁倾听教师?
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所有人都应该倾听幼儿园教师。比如,政策制定者、管理人员、评估人员、专家、教师、家长、幼儿,整个社会都应该倾听幼儿园教师。总体上来讲,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还有很多不了解、误解甚至严重的偏见。《评估指南》中的“倾听教师”,更多的是指管理者尤其是幼儿园内部的管理者应倾听教师(教职工)。
园长是最应该倾听教师的人。然而,如今的园长非常忙。园长要开很多的会,要面临诸多的检查、评估。据一位园长的不完全统计,一个星期里接到了18个必须参加的会议的通知,一个学期里要接受32次检查(不包括一些突发性的飞行检查)。如果是很有名气的园长或很有名气的幼儿园的园长,如果是集团园的总园长,一定会更忙。据有些教师说,如果要找园长,最好是在星期一,因为星期一有升旗仪式、行政会,园长大概率是在的。繁忙的园长会倾听教师吗?会有充足的时间听教师们把话讲完吗?会有耐心倾听那些讲不太清楚、说不太明白的教师吗?或许有人会说,园长没有时间倾听教师,她(他)的副手、中层管理人员会倾听的呀!然而,园长这么忙,她(他)的管理团队也不会轻松到哪里去,他们一定也在忙着做规划、接待、写总结。
那么专家是否在倾听幼儿园教师呢?专家们更忙,常常是在幼儿园里转一转就要做出指导,听完教师讲的案例马上就要点评。实际上,不少专家的点评都是在讲他们正在关心、思考的话题,换句话讲,不管看到、听到的是什么,都是讲相同的内容。对大多数专家而言,他们也不太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某个幼儿园、某个班级、某个教师、某个活动,因而要么泛泛而谈,要么抓住一个小点、某个细节引申到“深度”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估指南》中要求“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专家、评委、领导不能真正深入地倾听教师、理解教师,那么他们对幼儿园做出的评估、指导就可能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事实上谁在倾听幼儿园教师呢?要么是班上的孩子、孩子的家长,要么是教师的家人、朋友、同事。这些人对幼儿园教师的倾听固然重要,但却无法代替管理者、教研员、专家等“上级”对幼儿园教师的倾听。
(二)倾听哪些教师?
《评估指南》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每一位”,而且是“每一位教职工”(因而本文中的教师包含了职工)。然而,现实状况是部分教师容易被倾听、被倾听得多。比如,那些与管理层走得近的,那些说得好、写得好的,那些容易有案例、出成果的,他们的声音就容易被管理层听到、被大家听到,容易被重视。
在一个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某班儿童呈现出非常好的游戏状态,教师也在观察、指导,但没有拍视频。在研讨环节,大家首先对这位教师的活动加以肯定(如儿童很投入、专注,有深度学习发生等),接着就指出了很多“但是”“遗憾”,大致有:讲得不行,反思不够,观察不到位,特别是没有拍视频,没有留痕,没有证据,没法向他人展示,这么好的案例可惜了,本来可以放到课题结题汇报中的……我注意到,这次教研活动结束时,这位教师带着沮丧的情绪。相反,另外一个班级儿童的游戏状态并不怎么好,但由于教师跟对了有精彩表现的儿童,在研讨环节又播放了视频,特别是有一段视频抓住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且视频里孩子的声音清晰,画面稳定、持续而不间断,加上教师在讲述时语言流畅,已经反思到下次如何支持这些孩子更上台阶,因而这位教师得到了不少掌声。我注意到,这次教研活动结束时,这位教师带着愉悦的情绪。显然,第二位教师得到了充分的倾听,第一位教师没有被充分倾听。虽然教研组织者也给了第一位教师讲述的时间,但她不擅长讲,没能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做法。如果我们要“善于倾听、理解每一名教职工”,那么对于这位做得好却讲不好的教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倾听?应该用合适的方法倾听?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做得好、说不好,做得好、记录得不好,或说得好、写不好的,还是少数吗?更进一步讲,那些做得不好、说得不好的教师就不应该被倾听吗?
一位年轻的中层管理人员(王老师)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早上,一位工作一年多的新老师(李老师)没有按时到园,王老师就给李老师打电话,但打不通;她想找跟李老师熟悉的人了解情况,可是问了一大圈都没发现李老师有好朋友;想去找李老师,但不知道她住哪里。李老师要辞职吗,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吗?她总该说一声啊!后来,李老师打来了电话,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天上午可不可以请假?”在王老师略带责备语气地问出“你怎么了”(潜台词是“请假应该早点说”)之后,李老师回答说“我出车祸了”。原来李老师在上班途中被别人撞了,正在救护车里。李老师的第二句话是:“我今天要交的案例能不能晚点交?”王老师在讲述这件事情时是非常自责的,她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对李老师关心不够。李老师是那种不突出、不优秀,出不了成果、撑不了台面的教师,她也是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惹麻烦,从不让管理者操心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常常不在管理者的倾听对象之列。我认为这位年轻的管理者实际上是一位不错的倾听者,至少她深刻地反思、总结了容易被管理层忽视的教师群体的突出特征。
记得我在研究农村幼儿园教师流失的过程中,深度访谈了那些曾经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关心他们为什么走、为什么不留下来,了解他们的家庭、同事关系,询问他们的教学效果,结果发现每一位流失的教师都有一张包含个人、家庭、单位、社区等各种因素的有点复杂的“推拉”图(纠结于是走还是留)。在我快要离开时,一位一直帮我联系这些流失教师的留守(坚守)教师,眼神中带着羡慕,对我说:“我也好想要一张这样的图。”这个情景时常在我的头脑中出现。我觉得这位农村幼儿园教师用非常温和的语气,批评了像我这样的所谓的农村幼儿园教育研究者:为什么对那些已经不在这个岗位上的人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坚守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的人不闻不问?
有意思的是,并非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渴望领导的倾听。我的一位学生告诉我,有的教师会尽可能悄悄地开展一些活动,不想被幼儿园的行政领导关注到。因为一旦被关注,这个活动就可能以“出成果”为标准来推进,活动将不由自己(教师)、也不由班上儿童所决定,会很麻烦。我觉得这一定是一位很能干的教师,是一位曾经出过成果甚至多次出成果的教师。确实,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教师,尊重他们不想被倾听、不想在此时被倾听的权利。被倾听(言说)是权利,沉默也是权利。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管理者、教研员、专家教授深入一线的倾听,有时可能干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
(三)倾听教师的什么?
《评估指南》的回答是要倾听和理解幼儿园教师的“所思所做”。“所思”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思考、反思,“所思”总是与教师的教育实践、教育行为等“所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倾听教师是如何观察记录儿童、如何分析解读儿童、如何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的。不少管理人员、专家正是通过这样的倾听获得了需要的专业案例。然而,那些真正困扰幼儿园教师的问题有机会被倾听吗?
我们最应该倾听的是幼儿园教师的情绪情感,是他们的喜怒哀乐。毕竟,幼儿园教师的劳动具有情绪劳动的特点。倾听幼儿园教师的情绪情感,有利于我们了解幼儿园教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建立起一种友好的氛围。幼儿园教师有良好的情绪是好好工作的前提。一所以情感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的园长告诉我,他们对新教师的培训以帮助其形成归属感为主,而不是过于集中于专业、规范。他们认为,只有当一位新教师“心安”时,他做事才是有质量的。我认为这位园长说得很有道理。
记得我在建设“幼儿园教师情绪调控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过程中,特别想了解幼儿园教师有没有情绪快要崩溃的时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为了减轻受访教师的压力,我通过微信等网络渠道进行调查,受访教师只需描述一个自己快要崩溃的时刻。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调查不仅没有带给教师们压力,反而帮助他们释放了压力。我所调查的所有教师都给了我回复。绝大多数教师都不只写了一个“崩溃时刻”,有的教师甚至写了十多个。一些教师写完之后还与我通了电话,又讲了一大通,在结束通话时,我似乎感觉他们心里舒畅多了。我也访谈了一些幼儿园的园长,问他们是不是了解教师在哪些情况下情绪容易崩溃,发现大多数园长都没有怎么关注过这个问题,也没有太多帮助教师的具体方法。根据一些幼儿园教师的说法,在这种“崩溃时刻”,园方通常不是减压者,而是“最后一根稻草”。
(四)为什么要倾听教师?
《评估指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倾听教师的目的是理解教师,是“发现和肯定每一名教职工的闪光点和成长进步”。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领导倾听教师、关注教师,常常出于以下原因。第一,管理的需要,特别是民主管理需要教师们的参与。第二,发现教师的短板,让教师认清自己的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第三,为了找案例、出成果。案例对管理者和研究者都太重要了,不仅是言说的重要内容,而且只有各种案例才可能支撑起管理者所出的各种“专著”。
确实,案例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遗憾的是,管理者、研究者更多的是用一些教师的案例来“教育”(教训)其他教师,以至于那些介绍过的案例迅速被大家模仿。《评估指南》所强调的是“发现和肯定每一名教职工的闪光点和成长进步”,每一位教职工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进步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案例,管理者应该用教师自己的案例帮助他们成长。我们越倾听教师,他们就越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达克沃斯教授在《“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一书中所指出的:“发现有人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他们便成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即使在那些以前并不吸引他们的领域,也同样如此。”需要指出的是,达克沃斯所讲的“学习者”正是教师。
倾听教师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倾听儿童。如果幼儿园教师身处被充分倾听的氛围,充分感受、体验倾听的价值、过程、方法,自然会转而倾听儿童,即便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会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倾听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