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现状、成因与优化建议

作者: 蔡迎旗 崔财艳 资明贵 张春艳

我国城市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现状、成因与优化建议 0

[摘 要] 供需适配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是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能有效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主城区759所幼儿园为例,运用地理信息分析工具中的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别从“有园上”“入园近”“上好园”“园幼共生”四个维度对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否存在错配的核心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该市部分幼儿园空间分布存在欠适配现象,且形成了空间与结构错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资源投入层面的财政失衡、需求提出层面的逐优心理和城市规划层面的建设滞后。本文建议通过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优化供需对接机制、加强配套园治理、加大治薄扶弱补缺的力度等措施,推动幼儿园空间布局从错配到适配的转换,从而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空间布局;供需适配;高质量发展;优化建议

一、问题提出

供需适配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达到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基础条件与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调整和优化城乡幼儿园布局与办园结构。2018年和2021年国务院、教育部分别颁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意见》和《行动计划》),均提出了“优化布局”和“调整办园结构”的要求。随着各项政策的引领和贯彻落实,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在提高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分布、小区配套园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但也存在普惠性幼儿园总量不足、内部失衡、分布疏密不均等问题。本研究以中部地区省会城市X为研究对象,X市的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虹吸效应等较一般城市更为复杂,使得其公共服务在区域层面的均等化实践任务更为艰巨,而学前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新生儿出生率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关注省会城市幼儿园的空间布局及其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对于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关于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的内涵研究。宏观上指幼儿园布局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区际、园际差异;微观上指政府在地理空间上以学前适龄人口作为需求端,将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为最优,使供需程度达到较科学的契合状态,[1]布局时应遵循教育公平、系统发展和强化效益等原则。[2]二是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供需匹配。其研究重点从规模、均衡与供给转向公平、质量与供需平衡,使适龄幼儿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3]姜勇等分别从城市和县域的尺度出发,采用核密度、覆盖度、加权分析等可视化方法,对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规模、班额的空间特征和均衡程度[4][5]进行分析,并在二孩、三孩全面放开的基础上,利用Leslie模型等对学前适龄人口进行了倒“V”形的预测,进一步预测未来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需求,[6]推测学位供给量是否与之匹配。[7]冯婉桢依据配置效率分析了政府与市场在学前教育资源中的角色错配,在明确管理职责和“保基本、广覆盖”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所有制幼儿园是未来重要的发展形势,[8]为幼儿园布局与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三是优化幼儿园空间布局的适配性路径。随着幼儿园激增引发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幼儿园空间布局从增容扩量向优化与调整的路径转变。为确保幼儿园在空间层面上的公平分配,[9]有学者对街道单元的幼儿密度与新增幼儿密度进行模拟供需叠加分析,以提升学位供给的精准性和适配性,[10][11]并从“人居要素”角度提出学前教育普惠供给的必要性,[12]依据时间可达性确保幼儿入学的便利性和安全性。[13][14]四是适配幼儿家长需求的不同规模园的高质量发展。雷迪(Ready)等认为规模效益与公平效益相平衡的规模适度的集团化办学等有助于提高办园质量。[15]杨钋等人采用多水平增值模型对幼儿园规模与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适度降低幼儿园规模和班级规模能有效提升学前教育结构性质量和幼儿发展水平。[16]符太胜在相关研究中也提到小规模园发展具有必然的合理性,[17]应高度关注其“发展价值和机制”,推动学前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增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适配性。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空间层面具体解析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并对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因此,聚焦幼儿园空间布局的适配性,并深入剖析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价值。现有借助位置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简称POI)和统计数据的空间布局研究较为普遍,但聚焦幼儿园在空间上的规模差异、疏密差异、质量差异、服务半径差异、人园匹配差异等引发的区域性和结构性资源错配问题的相关研究稍显不足,该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协调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障碍,且当前研究对幼儿园地理位置的静态关注较多,忽视了学前适龄人口与新增幼儿园的动态演变。鉴于此,本研究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空间可视化技术,以省会城市X为例,在多元性且时效性较强的数据基础上构建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分析框架,探索研究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否存在区域性和结构性欠适配问题,并挖掘其空间布局特征的影响机理,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为我国省会城市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和决策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在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文章从空间视角探索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适配性,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旨在解决以下关键问题:(1)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否达到适配的状态,存在哪些空间欠适配的问题?(2)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情况是哪些原因导致的?(3)如何解决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问题,以达到空间布局适配的良好状态?为了更好地思考并回应上述议题,本研究提出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概念,即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是衡量幼儿园在数量、质量与可达性等层面与空间交互匹配至良好状态的程度性概念,可以从“有园上”“入园近”“上好园”“园幼共生”四个层面评价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以对接学前教育更公平、更便利、更优质与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18]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分析框架(见图1)。

具体而言,结合国家对学前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引,借鉴范先佐的中小学合理布局指标体系、[19]季琳的服务设施供给指标,[20]提取幼儿园规模、类型、等级、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等相关指标对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进行评价。以“有园上”层面为例,在单一评价方面,通过师幼比、幼儿园与适龄幼儿比值来进行研判;在复合评价方面,以幼儿园数量与空间的交互特征,即幼儿园密度来解析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囿于篇幅,其他层面指标的操作性过程在下文现状解析部分予以呈现。本研究在收集省会城市X的幼儿园地理位置、规模、类型、等级等多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核密度分析、多环缓冲区与平均最近邻等空间分析,揭示该区域幼儿园的空间布局适配性多维特征,并审视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空间配置的均衡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选取中部地区省会城市X,X市属于典型的人口流入型、区域规模较大、通勤时间较长、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该市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求职就业的高聚集地,其主城区包含除位置偏离市中心S区外的Z区、E区、G区、J区、H区。其中,三环外功能新区系列产业链的入驻带动了城市迅速向外围扩张,导致学前适龄人口激增,其特殊性将在文中分别阐述。主城区常住人口近684万人,占地面积约1 017 km2,人口密度大,学前教育资源丰富,是承载并发挥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域,符合代表性和一般性特征。

(三)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空间、统计和实地调研数据。首先,空间数据主要为X市主城区幼儿园数据和区域行政边界、交通路网等矢量数据。其中,幼儿园数据通过在高德地图平台上使用网络爬虫的方法获取,共980个POI①点,包括名称、经纬度等字段,将点与教育部门提供的幼儿园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对比筛选、清洗、坐标统一、格式转换等,最终确定759个点(截至2022年12月),并通过官方权威网站、实地调研等方式采集补充幼儿园规模、等级、类型、园龄等属性。其次,统计数据是从《X统计年鉴》中抽选的2002—2022年的出生人口、城镇化率、GDP、教育经费等面板数据。最后,本研究根据教育部门管理者和幼儿园园长的访谈材料进行了辅助分析。

三、现状解析:幼儿园布局适配性的空间审视

X市是否存在幼儿园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幼儿园规模、等级、类型等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与空间的交互是否体现“中心与外围”或“区际之间”的公平?下面笔者将依据前文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从“有园上”“入园近”“上好园”“园幼共生”四个维度展开深层次分析。

(一)空间审视之“有园上”

“有园上”即让每名适龄幼儿都可以在幼儿园入学,体现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为衡量“有园上”,本研究对幼儿园的数量属性、数量与空间交互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从幼儿园的数量属性来看,主要体现为幼儿园的师幼比(见表1)。根据X市所在省颁布的《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全日制师幼比规定为1 ∶ 5~1 ∶ 7,而研究区中各区的师幼比为1 ∶ 8.53~1 ∶ 10.71,距离省示范幼儿园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说明该研究区在幼儿园专任教师配比上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其次,从数量与空间交互,即幼儿园在空间的分布情况来看,依托抓取的幼儿园地理位置的矢量数据及自身属性数据,可从不附加属性和不同类型两种情形下深入分析幼儿园空间分布特征。一方面,仅从不附加属性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来看(见图2-1),整体呈现“三环内为核心,次中心多点环绕,且三环内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幼儿园空间分布预期平均距离DE(598.05 m)大于平均距离DO(388.79 m),说明研究区的幼儿园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状态。通过核密度分析呈现的空间可视化图(见图2-2),可知研究区三环内的幼儿园密度显著高于三环外,且各行政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区域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发现高密度区因幼儿园间的激烈竞争与“扎堆”现象,导致了学位大量剩余,尤以E区为甚;而三环外由于幼儿园建设速度缓于区域人口流入,特别是学前适龄人口的新增数量较多,使得学位数量不足,作为城市的新兴功能区,未来三环外的学前教育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仍需避免盲目建设引起的学前教育资源集聚与不均衡现象。

另一方面,从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来看(见图3),并结合研究区的功能区划,发现公办园在各行政区的核心商圈附近形成若干个聚集中心;而民办园与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南部较北部聚集、内环聚集外环稀疏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交通条件较好、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三环内,除公办幼儿园存在多中心外,其他类型的幼儿园在空间上的“中心外围”差异性十分显著。基于获取的统计数据可知,公办幼儿园数量仅占16.47%,但其在园幼儿数量则达到了28.82%,显然与《行动计划》中提及的公办在园幼儿50%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而民办园的占比达到了76.15%,且51.78%为民办普惠幼儿园,可见民办园是构成研究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空间布局却表现出“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园多生少”的不匹配特征。此外,研究区的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68.25%,同样未达到《行动计划》中要求的85%的目标,尤其是J区和H区覆盖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适龄幼儿入学机会的均等性。

(二)空间审视之“入园近”

“入园近”指使每名适龄幼儿能够就近入学,瞄准的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便利性。本研究通过配套园的发展情况与幼儿园服务半径和空间交互两个层面,衡量研究区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入园近”的维度。从配套园分布来看(见图4),小区配套园属于最具区位优势的幼儿园类型。因为小区配套园具有高可达度的独特优势,比如,地理区位上距离近和通行时间短,降低家长接送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接送安全性,便于治理和普及。另外,政府战略部署也是调控幼儿园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比如,201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台后,2019年和2020年X市小区配套园分别增加了44和43所,占配套园总数的30.41%,其中公办小区配套园占到83.91%。数据显示J区共90所配套园,在2019年新增的44所小区配套园中有22所属于与J区接壤的D区,调查发现该区是一个出生人口持续增长的新区(出生人口2010—2016年均4 471人,2017—2021年均8 178人),为满足人口持续增长和幼儿“上学近”的需求,如何合理配置普惠性的配套幼儿园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