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日生活的幼儿养成教育

作者: 杨梅芳

[摘 要] 养成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信念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将幼儿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和自决的自由之人。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施需把握其整体性、生活化和实践性的特征,以日常生活为基本场域,通过建构有层次的生活课程体系来推动幼儿各项品质的高阶发展。

[关键词] 幼儿养成教育;一日生活;生活课程

培养独立、自主、自决的自由之人始终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如何从强制中培养自由也是现在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1]学前期对幼儿的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则是一种教育之外的教育,具有突出的情境性和实践性。[2]养成教育应尊重幼儿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追随幼儿的成长节奏。如果个体生命未能按照其内在规律自然自主展开,那么个体不仅不会有积极的自我体验,还可能会存在学业失败和行为失范的风险。[3]以往关于养成教育的研究多与教育目的联系在一起,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等等。这种观点无法概括幼儿养成教育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学前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未开化的整体,对他们的教养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和认识。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对幼儿的教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使其成人的过程,还是对幼儿进行教化的过程,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就指向对个体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指导及良好习惯的培养。[4]尽管有研究者将养成教育划分出了手段和目的、条件和结果的二元关系结构,并认为这种“成”的表现形式是个体的自觉与自为,但主要还是强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习得,是成人对学生施以教化的过程。[5]这种定义过于狭窄,无法回应幼儿成长目标的丰富性和发展的过程性,无法阐明幼儿教育的丰富内涵。在学前阶段强调对幼儿的养成教育既是对幼儿生活世界失落的有力回应,也是树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再次确证。[6]只有让幼儿建构起对世界的整体性认知与适应,并保持对生活世界的美好想象,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去与外部世界共存并合理地改造世界。幼儿养成教育将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三要素集于一体,是一种整体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论。第一,幼儿养成教育在目标上指向幼儿在行为习惯、个性品质、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整体与协同发展,为的是将幼儿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及学习能力的个体。第二,幼儿养成教育在教育原则上强调遵循幼儿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生物节奏,通过引导幼儿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而非知识的授受来开展教育,幼儿一切关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自我意识的产生都必须来源于其自身的经验,学习的理性必须以感性认知为基础。[7]第三,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必须基于幼儿身体和实践感知,成人需以一日生活和游戏中的幼儿自由探索和认知加工为基本手段,让幼儿经由感知觉的调动来生发内在的意义过程。

幼儿养成教育有其独特的特质,而这一特质来源于幼儿期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逐步分化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工具和通道去认识自我及世界,逐渐将自我从原初的世界中分离出来并建立起各种关于事物的意识和信念,最终借助所形成的意识和信念来调控自身的行为,个体的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都是其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8]如果越过某一发展阶段或者缺失某一方面的经验,幼儿就无法很好地去认识世界的完整性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对幼儿养成教育的理解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幼儿养成教育是以幼儿成人为指向的整体性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只是养成教育的一部分。养成教育要求一切针对幼儿的教育都必须指向幼儿的全面及协调发展,不能将幼儿发展品质的某一方面抽离出来予以单独对待。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来审视养成教育的价值目标,需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合理平衡社会教化与幼儿自主自由发展的内在需要。幼儿养成教育不能是功利性教育,不能是没有儿童的训练式教育,它必须以完整的目标、完整的环境去激励完整儿童的自主形成。

第二,幼儿养成教育是基于幼儿日常体验的生活化教育。个体睁眼看世界的第一天就是在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其所生存的世界,并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来确立自我意识。因此,生活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个体的发展最终也需回到如何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和改造生活上来。日常生活是幼儿开展学习的基本场域,它为幼儿提供了宽阔的空间和充足的养分。不管是开启幼儿的心智,还是培养幼儿的行为,养成教育都必须是生活化的,它必须让幼儿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来逐步发展关于事物的基本概念,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来建构关于世界的完整认知图式。

第三,幼儿养成教育是要求幼儿自主自决的实践性教育。对幼儿而言,成人只为幼儿创设了必要的发展环境,幼儿能否吸收成人给予的养分并达成教育目标,关键还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将外部的经验内化为自身思维、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通过这种自觉且不为自己所意识的感受能力来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并进行自我塑造。[9]养成教育要具有鲜明的儿童主体性,要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决定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实践,成人不应对其学习施以过度的规制和干预。

二、幼儿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杜威从其实用主义哲学观出发,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一系列理论和观点的提出同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密切相关。[10]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内在张力一直存在,倡导儿童整全成长的养成教育也无从规避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的冲突,各种碎片化思维深刻影响着养成教育目标的达成。在转向儿童本位后,各种看似为儿童的养成教育,实则也无不体现着成人的意志,以致行为习惯、个性品质、思想信念等的培养成了外在于幼儿的知识与概念。

第一,将幼儿养成教育视为知识的授受教育,以静态、抽象的方式存在于成人的语言以及静态的墙面和书本中。将养成教育视为道德教育是最常见的一种观点。[11]这种观点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其对养成教育价值和功能的理解容易走向抽象而使养成教育脱离幼儿的发展实际,进而将道德养成变成道德说教。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日生活和游戏成了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为幼儿打造全息的学习环境是养成教育开展的基本手段。尽管幼儿园十分强调环境的育人功能以及幼儿对环境创设的参与,试图通过环境中各种图示、符号和声音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念,寻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但这些环境却成了外在于幼儿的、静态的符号系统,难以真正引发幼儿的共鸣和实践。

第二,幼儿养成教育碎片化,成人未能以整体的思维架构养成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幼儿养成教育在目标上指向幼儿的整全发展,在方法上强调幼儿的自主自觉实践,对这两者的把握是有效开展养成教育的基本前提。但囿于教师对养成教育理解的片面化,幼儿养成教育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来开展。例如,教师将养成教育理解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通过进餐、睡眠、如厕、盥洗等日常生活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对幼儿劳动意识、学习品质、道德情操等内在品质发展的关照不足,将幼儿的学习归学习,生活归生活。这些现象在幼儿的养成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以致养成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都难以形成一个体系。

第三,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施隔离化,未能实现家园社的协同育人。培养整全的人需要完整的环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共识。因此,家园社协同育人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各种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不断被提出。[12][13]尽管幼儿园为了幼儿养成教育的全面推进而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原本分割的养成教育课程进行了整合,但这种尝试仍然难以有效延伸到家庭和幼儿的社区生活中去,幼儿园和家庭、社区之间缺乏深度、持续及有效的联动,以致于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思想和行为很容易被家庭和社会中的不良教养所抵消。此外,随着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普及,幼儿身边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使得幼儿很容易模仿各种不良行为,产生各种不良思想。[14]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以及角色边界的消失使得成人越来越难以净化幼儿的成长环境,如何有效应对信息化社会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成了教师和家长有效引导幼儿健康成长的重大挑战。

三、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5]幼儿的生活是鲜活而具体的,养成教育要基于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及其完整生活,以生活为手段来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信念。基于整体生活而展开的养成教育应以养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融合良好个性、品德等的发展,它应该成为一种合规律、有层次、成体系的促进幼儿全面成人的教育。

第一,树立教师正确的养成教育理念,确立养成教育行动指南。生活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生成性,如何深刻理解生活的教育价值并对其结构做出合理的解构对有效实践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养成教育是一种促进幼儿全面成人的教育,它涵盖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信念等诸多方面,其最终的目标是促使儿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的完整个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幼儿学习的梯度,以习惯的发展为切入点引导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摆脱碎片化的课程思维,要以幼儿良好品质的整体养成为着眼点系统梳理和组织生活课程内容,将幼儿的兴趣转化成自动化的、长效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并使其成为一种稳定的意志和道德品质。

第二,确立以行为培养为基础的生活课程体系,激发幼儿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叶圣陶认为,如果人养成各种好习惯,教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生活、学习、劳动、道德等能力和品质的发展的关键也在于习惯的养成。生活教育就是一种养成教育,它为幼儿自我服务、社会交往、实践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场域,幼儿园当以幼儿行为培养为基础建构生活课程体系,以此来激发幼儿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幼儿园可以从卫生、劳动、礼仪和学习四个方面来建构养成教育生活课程体系,从日常的卫生习惯入手逐步养成幼儿的劳动意识、文明礼仪、自主学习等高阶品质。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小班生活课程以养成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主,中班以养成幼儿的自我照料能力和劳动习惯为主,大班以养成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其实施的核心是要通过丰富的行为实践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幼儿的自主自觉意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不断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审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对课程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

第三,建构家园协同养成教育体系,为幼儿提供一致的发展环境。幼儿养成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场域中的相关人员来共同完成,只有不同的主体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幼儿才能享有一致的养成教育环境。养成教育的发起者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它都必须延伸到其他场域并获得共同应对才能将幼儿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其经验和品质的一部分。习惯的养成是外部强化和幼儿内部建构综合作用的结果,幼儿园教师可以协同家长以打卡的方式来培养幼儿在某一或者某几个方面的行为及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创设环境、抛出问题,吸引幼儿的参与,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评价等方式来引发幼儿的内在认知加工。在家园协同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必须保持共同的教育信念,坚持同等的教育标准,加强信息交流,不断优化幼儿养成教育环境,推动幼儿各项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和系统。

参考文献:

[1]齐姗.自由之人如何养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1-2.

[2]刘孟卓.“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42.

[3]徐浙宁.微观的养成教育:个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整合[J].当代青年研究,2004(05):18-20.

[4]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02):42-45.

[5]杨雄.养成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4(05):1-5.

[6]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

[7]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感性认识基础及其发展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23(07):1-12.

[8]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04):104-114.

[9]钱文.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重新解读蒙太梭利教学法[J].学前教育研究,2003(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