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幼儿园教师缘何缺乏地位认同?
作者: 王涛 刘善槐
一、问题提出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教育至关重要。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系统的基础阶段,关系着农村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而农村学前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最短板”。[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并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教师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决定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这与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存在着密切关联。有学者认为,农村教师职业表现出与主流城市文化相悖的独特性,从农村教育确立起始,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就低于城市教师。[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虽有所提升,但并无多少实质性体现。[3]一项全国调查显示,社会地位认同度低的教师大都是农村教师。[4]农村幼儿园教师由于待遇低、压力大、专业发展受阻、社会认同度低等原因,处于“弱势化生存”的状态,对自身社会地位更不满意。[5]
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偏低似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他者视角来看,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并不理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都提出了“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的要求或倡议,认为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是增强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发农村幼儿园教师从教积极性、避免农村幼儿园教师流失的重要路径。有研究指出,相较于客观社会地位,主观地位认同更能预测个体的决策。[6]改善主观地位认同更有助于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从而做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一项实证研究发现,主观地位认同对于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降低转岗意向有积极作用,[7]这表明提高主观地位认同是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因此,增强主观地位认同是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那么,农村幼儿园教师对主观社会地位认同程度如何?农村幼儿园教师主观社会地位认同受哪些因素影响?何以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深化教师社会地位研究以及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拟结合实证调查数据回应上述问题。
二、文献回顾
教师社会地位反映了教师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学界对教师社会地位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取向。其一,关于教师客观社会地位的研究。客观社会地位即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有时也称“社会声望”,指以职业层次、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客观指标为依据对个体或群体所处社会阶层做出的综合性价值评价。李强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对我国职业地位进行了测量,发现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同属于43~45分组(分值范围16~90分),位于社会中下层。[8]李春玲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考查了81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分层,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得分仅为52.85分,在所有职业中排第42位,低于大学教师(78.68分,排第9位)、中学教师(74.65分,排第17位)和小学教师(58.40分,排第38位),在24个社会经济地位等级群体中排第13位。[9]其二,关于教师主观地位认同的研究。主观地位认同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也称“地位层级认同、主观阶层认同”,指个体对自身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处位置做出的主观判断。主观地位认同是客观社会地位的内化,它比客观社会地位更能反映个体的社会阶层认知。近年来学界愈加重视对教师主观地位认同的研究。李维基于全国9省(直辖市、自治区)20县(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地位认同度普遍较低,并且农村教师主观地位认同度显著低于城市教师。[10]赵忠平基于浙江省12所中职学校教师的分析发现,中职教师的主观地位认同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校内地位感知总体接近中等水平。[11]龙正渝对北京市183名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93.50%的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感知在中等及以下。[12]
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幼儿园教师主观社会地位认同。根据马克斯·韦伯经典社会分层理论,财富、权力和声望是衡量社会地位高低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职业分层主要表现为经济收入、职业声望和职业权力的差别。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同样由这三方面因素决定,财富、权力和声望分别代表着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其中,教师的经济地位与其实际收入水平挂钩,政治地位与其政治权利挂钩,文化地位与其受社会尊重程度挂钩。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沿用了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采用财富、权力和声望相关的具体指标评估客观社会地位。而作为客观社会地位内化的主观地位认同,也会受到这些指标的影响。因此,经济收入、职业声望和职业权利是影响教师主观地位认同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收入方面,学界多以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感知衡量教师的经济地位;在职业声望方面,学界多以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衡量教师的文化地位;在职业权利方面,学界重点关注教师职业发展权利和法定休息权利,通过考察教师职业发展状况、工作量状况评估教师职业发展权利和法定休息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基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教师社会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经济收入、职业发展、尊师氛围及工作量四个层面。
已有研究就这四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教师社会地位认同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经济收入方面,一项基于湖北省农村学校的调查发现,工资收入、收入满意度与教师地位认同密切相关。[13]在职业发展方面,国外有学者发现,教师职业提供的职业发展机会不足会使教师社会地位受到不利影响。[14]我国学者认为教师对职业发展前景、晋升机会等因素的感知可能对其地位认同造成影响。[15]在尊师氛围方面,王爽、刘善槐基于全国大规模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是提升教师地位认同的关键,教师从所处场域获得承认与尊重(如家长理解认同、同事同行赞誉等)更有助于教师提升地位认同度;[16]在工作量方面,龚欣等学者指出,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较高的工作压力通常会导致教师产生较低的地位认同感。[17]除上述因素外,也有研究发现,年龄、教龄、学历、岗位、职称、专业能力、学校所在地等个人特征和工作身份特征对教师地位认同存在异质性影响。[18][19]
已有研究关注的对象多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少数关于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的研究也未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群体给予充分关注。农村幼儿园教师作为教师群体“弱势中的弱势者”,其地位认同状况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课题组2020年8月对全国开展的抽样调查数据。课题组依据地方人均GDP、人口密度、教育发展水平等指标进行聚类,选取了东中西部10省22县(市)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作为受访对象。①10个调查省份包括东部的广东、浙江,中部的江西、湖南、吉林以及西部的内蒙古、陕西、四川和云南。课题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与样本县(市)教育局协调向农村幼儿园教师推送问卷。课题组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3 790份。参与问卷填答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平均年龄为31.46岁,在农村幼儿园任教的平均年限为5.03年。其中:男教师占比3.01%;女教师占比96.99%;青年教师(35岁及以下)占比69.89%,中年教师(36~49岁)占比25.80%,老年教师(50岁及以上)占比4.30%;公办园教师占比76.95%,民办园教师占比23.05%;在编教师占比45.02%,非在编教师占比54.9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课题组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量表题等多种类型。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个人信息和园所背景信息,以及本研究关注的核心变量信息。其中,因变量主观社会地位认同采用单项十级李克特量表测量,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这一测量工具,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多期调查也采用了这一测量工具,测量工具具有科学性。自变量四个维度以多项指标测量,测量题项在参考已有研究基础上生成,并在征询专家意见后适当修改最终确定。经检测,各维度指标因子负载介于0.57~0.88之间,组成信度(CR)介于0.71~0.87之间,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66~0.91之间,说明本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三)变量说明
1. 被解释变量。
农村幼儿园教师主观地位认同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被解释变量。该变量以一道十级阶梯式量表进行测量,要求教师在考虑自身收入、发展机会、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条件下,对自身当前所处社会阶层从1~10进行评分,1分表示最下层,10分表示最上层,评分越高表示教师对自身地位认同度越高。
2. 解释变量。
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农村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经济收入、职业发展、尊师氛围、工作量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共包含了14个待检验的解释变量。同时本研究也探究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在不同年龄段、学历、职称、区域、学校所在地、婚姻状况、编制身份、行政职务、专业资质等方面的异质性。
经济收入维度的解释变量包括月收入、主观收入感知和收入满意度。月收入从客观层面衡量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工资水平,为缩小数据之间的绝对差异,在回归分析中取对数处理。主观收入感知和收入满意度用以反映农村幼儿园教师对自身工资收入水平的主观评判。其中,主观收入感知反映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工资收入在当地所处层次的判断,分为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五个层次;收入满意度反映了教师对工资收入满意程度的判断,以一道李克特十点量表题测量。
职业发展维度的解释变量包括工作晋升机会、专业成长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工作晋升机会反映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对职称、职务晋升难易程度的主观评判,专业成长机会反映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对进修培训、集体教研、组织引领等方式促进自身能力提升程度的主观评判,职业发展前景反映了教师对未来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政府重视程度、社会认可程度、职业相对优势等方面的看好程度。职业发展维度的三个变量均以一道李克特五点量表题测量。
尊师氛围维度的解释变量包括领导尊重程度、同事关系和谐程度、家长配合工作程度、家人支持程度和社会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尊重程度五个变量。五个变量各通过一道李克特五点量表题测量,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在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五个选项中进行主观判断。
工作量维度的解释变量包括每日工作时长、每周加班次数和教师的工作压力三个变量。每日工作时长和每周加班次数通过教师自填获得,工作压力变量采用六道李克特五点量表题测量,回归分析中采取项目打包法处理。
回归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教师的性别和年龄两个变量。性别变量为二分类虚拟变量,女性赋值为0,男性赋值为1;年龄变量根据教师自填的出生年份计算生成。
(四)数据分析策略
为了探究经济收入、职业发展、尊师氛围、工作量四个层面的解释变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的影响,参考范晓光和陈云松[20]、许琪[21]的变量处理方式,将被解释变量地位认同视为取值从1~10的连续性变量,采取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进行分析,以便于对模型结果进行解释。②为进一步评估各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采用最新发展的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测度经济收入、职业发展、尊师氛围和工作量四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的贡献率以及各层面因素的总贡献。
四、研究结果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认同的总体状况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对自身地位层级的评价较低。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幼儿园教师主观社会地位认同平均值为4.37分(SD=2.13),尚未达到分值范围的中间值(5分)。从选项选择比例情况(见图1)来看,认为自身社会地位低于中层(5分以下)的教师累计占比49.21%,认为自身社会地位为中层(5分)的教师占比26.15%,而认为自身社会地位高于中层(5分以上)的教师仅占比24.64%。从选项分布情况来看,共计75.36%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认为自身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层,说明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地位认同,这一现象令人忧虑。